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理念1.对故事主题的探寻。扣住"追求幸福"这一主题,以爱情为切入点,从相爱的原因、受到的阻挠、对爱的坚守等方面梳理出问题,层层深入,带领学生从整体上解读课文。话题比较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2.针对六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结合具体的文本,学习叙事和伏笔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文本、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和归林后的喧闹、热烈,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咀嚼富有特色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相似文献   

3.
袁小芳 《考试周刊》2012,(70):52-52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3课学情分析:《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动人,学生很容易被课文内容所吸引。但是学生对人物所代表的精神不能一下子领悟。还需要点拨:如牛郎和织女在婚后男耕女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说明美好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再如王母娘娘为什么要拆散他们,因为牛郎与织女私自结婚不合乎封建礼教而硬生生被拆散,也体现了封建专制者六亲不认的丑恶嘴脸。  相似文献   

4.
正《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中产生年代最早、孕育时间最长的一个故事。课文根据叶圣陶先生的《牛郎织女》改写,既保留了传统民间故事的基本元素和框架,又融入了作家创作,还体现了编者意图。民间故事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的。适合"讲"是这类文本的特质。顺着"讲"的思路去解读课文,感悟一代代劳动人民用什么方式讲故事、如何把故事讲清楚及用故事传达了什么,就能准确把握这类文本的特质与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农村、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终于可以亲耳听到、亲眼见到我心目中的名师的课堂了,特别期待和激动。听说窦校长的感冒还没好,昨天晚上还开了行政会,晚上九点多办公室都还亮着灯呢。哎!上天保佑,窦校长的感冒快点好起来,不仅仅是出于想听她的课,而是出于内心深处真诚的爱戴。课快要开始了,窦校长一直都在喝茶,看来精神状态不是很好。上课伊始,窦校长声音小小的,但随着她那略带沙哑声音的引领,渐渐进入佳境,我仿佛随着孩子们一起步入了牛郎织女那美丽的民间故事中。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第7册第7单元第22课。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如何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取舍、重构,挖掘出课程的核心价值,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教师解读教材的首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的亟盼。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内容《爱如茉莉》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新课文,描述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爱,犹如平淡无奇的茉莉,洁白纯洁,素雅温馨。课文以"爱如茉莉"为题,简洁、含蓄,让人顿觉一股清新、芬芳之气扑面而来,急于披文以体察具体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课堂上,就要指导学生深刻体会人物鲜明形象;注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感知文学作品表现手法;领会民间文化价值取向。民间故事,学习的就是本国的语言和文字,但愿这样的课堂教学尝试,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一则故事,而是更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10.
教材解读《秋天》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7节,首尾两节呼应,概括地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二至六节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活泼可爱、成熟丰收、多姿多彩的特点。诗歌语言活泼,想象奇特,拟人手法贯穿始终,贴近儿童生活经验,可  相似文献   

11.
执教《纸船》一文,出现了这样一幕我所始料不及的精彩: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之后,我鼓励学生自由提问:“对于阅读来说,最重要的是质疑。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下面就让我们从提问质疑开始。问题提出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甚至争论,总之唯真理是从  相似文献   

1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如何才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参与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激情呢?在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课堂上,我和我的学生们体验了一次自主学习,一齐收获了惊喜、激动与创造。片断一生1:老牛突然说话了,为什么牛郎不感到惊讶?  相似文献   

13.
(教师请学生读课文,当学生读到"至京口,得间奔(ben)真州"时,有部分学生低语"奔(ben)真州")  相似文献   

14.
如今的语文教师讲课,比较容易出现的毛病是:有的跟着学生跑,有的跟着课文跑,有的跟着作者跑,有的跟着信息资料跑。窦老师的这两堂课,差不多把这几种毛病都集中起来展示了,其顺序大致上就是上面的排列顺序。所以,当我们回忆这两堂课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至少我是这样的感觉)内容很多,很拥挤,很不集中,重点不清楚。似乎什么都说到了,似乎还有许多东西没来得及说。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给人一种信息爆炸和信息疲劳的感觉。这恐怕说明,教师的主体性、掌控能力、筛选能力、策划能力有待提高。课文只是个例子,你不能通过一个例子给孩子讲解一大堆道理,这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3课。A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探究为什么说孔子是万世师表,体会孔子论水、言志中蕴含的道理,体会  相似文献   

16.
吴勇 《江苏教育》2012,(13):25-27
【教学现场】一、关于民间故事师:《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后来经过叶圣陶先生改编,而成为我们学习的课文。知道什么是民间故事吗?生: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的故事。师:是的,在老百姓当中,口口相传,一代一代地流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泗水河畔浓浓的春意,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相似文献   

18.
教材简析:《石榴》是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全文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的家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  相似文献   

19.
一、扣住文眼,走进依依惜别之境1.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课文描写了哪几个送别场景?2.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依依惜别)【意图":看景藏情""举杯话别""目送吟诗"三个场景组成送别的全过程,展现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依依惜别之情"是文本的基调。扣住这个文眼,学生就能不断深入感受离别之情,让"依依惜别之情"在孩子的心田荡漾。】二、互动探究,研读三个送别场景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