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为什么研究开展地理教学中"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研究,应当以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为逻辑起点。这是因为,基于地理思想研究地理教学问题,是发现、解释、提炼和总结地理学科自身特有的教学规律与原理的必由路径。基于地理思想,有助于提出基本和实质性的有关地理教学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自然环境内部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社会内部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地关系的的基本内涵。地理教育是培养人们正确认识人地关系观念的重要途径,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内涵及其在教材中的主线地位可以帮助教师整体把握和分析教材,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研究 开展地理教学中“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研究,应当以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为逻辑起点。这是因为,基于地理思想研究地理教学问题,是发现、解释、提炼和总结地理学科自身特有的教学规律与原理的必由路径。基于地理思想,有助于提出基本和实质性的有关地理教学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本文将近20年来新型人地关系理论归纳为:人地关系调控论、人地关系危机论、人地关系目标论、人地关系方法论四大类及14小类,对其研究可以为人地关系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本文将近20年来新型人地关系理论归纳为:人地关系调控论、人地关系危机论、人地关系目标论、人地关系方法论四大类及14小类,对其研究可以为人地关系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一、为什么研究 开展地理教学中"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的研究,应当以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为逻辑起点.这是因为,基于地理思想研究地理教学问题,是发现、解释、提炼和总结地理学科自身特有的教学规律与原理的必由路径.基于地理思想,有助于提出基本和实质性的有关地理教学的"科学问题".地理学思想十分丰富,可以梳理出一个完整的"谱系",由此出发,将可能提出地理教学方面具有基础意义的"科学问题群",以此"问题群"为出发点开展研究,有助于归纳总结出地理教学独有的规律与原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学科逻辑可指导知识结构化、把握学科独特思维方式培养的重点与方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理解人文地理学科逻辑提供了两个切入点.从"关于地域系统的人地关系"出发,关键在于把握区域视角.由此,可提炼出空间分布、空间过程、空间联系三大人文地理核心概念,并从"格局—过程—机制"入手把握其关联性.在设计核心概念的教学路径时,应教会学生"用区域的方式认识"问题;依循"关于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核心在于把握人地关系.要从人地协调观素养形成的整体性入手建立人文地理核心概念的关联.在教学时,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总体方向应教会学生从区域发展的合理性分析人类活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地关系分析理论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科书中人地关系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教科书在理论认知上强调人与地的耦合发展,在环境伦理上呈现温和人类中心主义,在审美情感上对地理环境美育挖掘不足。后续教科书修订应多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演变的相互影响,加强地理环境内在价值教育,积极挖掘地理环境美育价值。从人地协调观培养看,应引导学生在理论认知上深入理解人地关系,在环境伦理上走向爱护环境的实践,在审美情感上投射道德情感于自然。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所以注重人地关系已经成为《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目标与特色,鉴于目前人地关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分析角度、教学方法、知行统一三方面入手,阐述正确实施人地关系教学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0.
人地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地关系观则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思想基础.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只有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才能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从而实现新的天人和谐与天人合一,建设好"两型社会".文章重点论述了人地关系观的内涵与特征,并探讨了当代大学生人地关系现教育的途经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云南因人地关系、区域联系和历史过程等的多重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资源。这些语言资源具有鲜明的地理空间性。这为全面研究中国云南的语言地理进而构建区域语言地理学的基本范式奠定了重要的客观基础。对于区域语言地理学的研究,我们认为应该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基本框架或理论支撑,通过空间秩序、时间序列和动因机制等的研究,进而为语言区划和语言管理方略的科学制定奠定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成为全中国的国家目标。地理学的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她应当并且能够与其它诸多学科一道肩负起研究“全面建设小康”问题的崇高使命。并主要界定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协调共生上。  相似文献   

13.
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共生思想为理论基础,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昆明市各县区的资源环境基础和人地关系状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昆明市各县区人地关系状态存在着空间差异性,因此,各县区应结合自身资源环境基础状况和人地关系状态,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资源环境基础较好而人地关系较缓和的县区应加大开发力度,资源环境基础较差而人地关系状态较为紧张的县区应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同时加强区际联系,加大对互补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14.
浐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人地关系特征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西安浐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群的考古资料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归类和研究,确定了表述新石器时代遗址人地关系的特征因素.用特征因素表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地关系,建立了遗址人地关系的计算机交互系统,关联分析了遗址特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的人地关系观,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地关系是否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宁波大学2009级本科培养方案和历年选修首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唯一人地关系课程———《神奇的大自然》学生专业构成为基本数据源,探讨大学生人地关系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人地关系通识教育的需求情况,希望有助于大学生人地关系通识教育的普及。  相似文献   

16.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变革对改进当前高师地理师资培养和中学在职教师培训提出了新要求。从地理学科素养的新视角来看,新教材在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方面,内容变动较大。人地协调观的内容加强了全球性、时代性、严谨性和关联性,要求教师培养和培训注重人地关系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全球性。区域认知的内容凸显空间分布规律性和系统地理区域性,要求教师培养和培训要注重区域认知的关联性和开放性。地理实践力的内容增加了野外考察和实验,要求教师培养和培训增加实地考察和实验设施。同时,新教材要求教师的培养和教训要侧重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应地,高师地理教师培养和中学在职地理教师培训也要改进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中学地理教材经历了统一与仿苏,精简与破坏,重建与多样化,繁荣与转变四个阶段。70年来的中学地理教材演进特点可归纳为:宏观层面的内容主线不断变化,融入学生发展逻辑;中观层面的内容框架打破传统组织结构,突出重点要素特征;微观层面的内容呈现革新教材表现方式,融入更多教学元素。基于对教材功能的理解,教育学、地理学新的发展动向,师生和社会对中学地理教材的要求,展望中学地理教材的未来方向:继续在中学地理教材中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强有力的地理知识进入中学地理教材,现代地理学研究融入中学地理教材,构建多样化的中学地理教材编写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的理论为思想基础,对云南省各县市区的资源本底和人地关系演进状态进行初探。研究发现:云南省大部分地区资源本底和人地关系演进状态都比较好;人地关系演进状态比较好的地区往往是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那些资源本底状况较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理想的地区应该加大开发力度;而那些社会经济发展相当好的区域,则应该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的构想来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根本目标出发,分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实质: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空间秩序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间序列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状况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驱动力与驱动机制研究。作为综合性的研究课题,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包括了不同的认识层次、不同的时空尺度,不同的地域结构,指出综合集成将成为未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主要路径。据此,尝试性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地理学范式。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了人地关系系统。人类的活动能够改变自然,自然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与自然之间有一个平衡,平衡即和谐。当平衡被打破,自然将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所以,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