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科技管理》2010,23(2):F0002-F0002
<正>在虎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为体现对工作在我省科技战线上的"两院"院士的关心,2010年2月3日,省科技厅厅长龙江慰问了在滇工作的"两院"院士及夫人;2月10日上午,龙江厅长到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吴征镒家中看望并慰问吴征镒院士,询问了解吴院土工作及生活情况,对吴院土表示了诚挚的问候。  相似文献   

2.
《云南科技管理》2008,21(1):4-5
<正>2008年1月9日,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一行载誉归来。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省委副书记李纪恒,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杨应楠,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副省长高峰和省政府秘书长丁绍祥以及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到机场迎接,并在机场贵宾斤为吴征镒院士举行了欢迎仪式。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吴老表示热烈的祝贺,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宣读省委、省政府贺信。  相似文献   

3.
核心提示:2008年1月8目,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的最高领奖台上又迎来了一批杰出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保障与改善民生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将载入我国科技发展的史册.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9409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奖励突出"原始创新"  相似文献   

4.
4月2~3日,中国科协2009年初、遴选两院院士候选人评审委员会议在北京市京西宾馆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初选中国科学院候选委员会主任委员庄逢甘,副主任委员赵忠贤、杨卫,遴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委员会主任委员师昌绪、副主任委员杜祥琬、胡启恒,以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160余位院士参加了评审大会。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宋南平出席并讲话.会议由师昌绪院士主持。  相似文献   

5.
吴征镒,1916年出生在江西九江,祖籍安徽歙县,寄籍江苏仪征,从小在扬州长大。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具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从事植物科学研究已逾60年,专长植物  相似文献   

6.
6月12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公布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修订稿。《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作为院士制度的基础和学部工作的基石,自1992年首次通过以来(时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程》,因1993年学部委员改称院士,1994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其后经过7次修订,本次是第8次修订。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选举办法》的有关规定,经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选举,第六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科技成就及其对中国科技的贡献将在本刊下期介绍)名单如下:杰马里·莱恩(法国)、肖荫堂(美国)、盖伊·德泰(法国)托斯登·威塞尔(美国)、姚期智(美国)、理查德·N·杰尔(美国)第六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相似文献   

8.
葛颂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6(4):303-304,320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是 1987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的院开放实验室 ,挂靠植物研究所 ,是我国系统学和进化植物学研究领域惟一的专业开放研究室。实验室主任 :洪德元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 :路安民研究员。本届学术委员会由 17位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 ,包括实验室名誉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P .H .Raven博士、奥地利科学院院士F .Ehrendorfer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征镒教授。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 16位 ,其中研究员 12位 (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 2位 ,博士生导师 7位 )、副研究员 2位、助…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4):257-257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 ,有 7位外国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其中 ,美国 4人 ,日本 1人 ,瑞典 1人 ,德国 1人。最大年龄 72岁 ,最小年龄 5 1岁 ,平均年龄 6 3.3岁。这次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选举过程是 ,经中国科学院第三届学部主席团第 1 1次会议确认 ,中国科学院有效外籍院士候选人为 2 0位。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之前 ,先进行一轮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通信预选 ,由学部联合办公室将 2 0位外籍院士候选人的推荐材料汇总 ,寄送院士 (不含资深院士 ) ,通信预选结果供学部主席团参考。学部主席团第 1 2次会议认真讨论了 2 …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 2 0 0 1年院士增选工作结束 ,又有5 6名科技工作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 ,今年增选名额为 6 0名。经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科协等归口初选部门的推荐和院士推荐 ,共产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科学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等共同主办,在院士、科技人员、科技新闻工作者推荐候选新闻的基础上,由54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0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月20日在京揭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1997年3月18日,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光亚,在中国科技会堂做了百名院士百场科技系列报告的最后一场报告,使历时整一年的百名院士百场科技系列报告活动落下帷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出席了报告会。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主持。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科普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的任务,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和中国工程院从1996年3月18日开始,在北京、上海、天津、沈…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 ,经过院士推荐、通信预选以及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全体院士投票选举 ,产生了第五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共 7名。这些外籍院士都是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并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知名学者。中国科学院第五批外籍院士(经 2 0 0 2年 5月 2 9日第十一次院士大会选举产生 )(按姓氏英文字母排序 )  姓 名国籍出生年代  专业    任职机构科顿 (F .A .Cotton)美国  1930无机化学美国德克萨斯州农业与机械大学化学系教授、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实验室主任傅睿思 (ElseMarieF…  相似文献   

14.
<正>吴征镒(1916.6.13-2013.6.20),江苏省扬州市人,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1月8日获得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12月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  相似文献   

15.
近日,成都市科协举办了院士专家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志云,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瑁、张景中、朱中梁、陈星弼、李安民,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叶尚福、姜文汉、周光耀、罗平亚、李乐民、林祥棣等13位院士出席会议,共同为成都市科技、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6.
面对当前国家十分关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制和扭亏为盈问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们认为,科学技术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解决这些问题应当是化学部院士的“用武之地”。从1997年4月开始,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组织院士赴大型化工企业开展调研咨询活动。到目前为止,已组织有关院士、专家多次考察了吉化集团公司、长岭炼油化工总厂、燕山石化公司和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四个大型化工企业,提出了一系列咨询建议。直接参加咨询活动的有3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有关专家。院士和专家们认真听取了这些企业领导人关于生产现状和发展设…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征镒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自然科学奖39项(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9项);技术发明奖51项,其中一等奖1项(专用项目),二等奖50项(专用项目11项);科技进步奖255项,其中特等奖1项(专用项目),一等奖19项(专用项目9项),二等奖235项(专用项目53  相似文献   

18.
各位院士、同志们:今天,中国工程院第三次院士大会与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在这里联合召开。值此中国工程院成立两周年之际,我代表中国科学院和学部主席团向中国工程院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19.
<正>6月12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公布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修订稿。《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作为院士制度的基础和学部工作的基石,自1992年首次通过以来(时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程》,因1993年学部委员改称院士,1994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其后经过7次修订,本次是第8次修订。  相似文献   

20.
起源于欧洲的外籍院士制度是院士制度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衍生出来的制度体系,是院士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借鉴了国际通行做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酝酿设计过程后于1994年建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籍院士在国际合作交流中越来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保障外籍院士更好地发挥作用,欧美国家在外籍院士制度建设中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机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建设充分吸纳了国际经验,同时在本土化过程中也深受国家不断提升的综合实力和历史悠久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色。文章在比较视野下,对中外外籍院士制度的起源发展和保障外籍院士发挥作用的体系机制方面进行了初浅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优化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助力新时代我国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战略实施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