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林肯有天生的幽默感。他说起逗笑的故事来,可以令成群的人围在他身边捧腹大笑几小时;就是在危急的南北战争中,他有时也会暂放下手中的工作,说一两个轻松的小故事,令白宫那些绷紧神经的工作人员大为惊讶。与这一性格特征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的忧郁和悲哀。他身边了解他的人说:“走遍全美国,我从未见过像他那样忧郁的人……”这种严重的忧郁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爱情——这最能给人以幸福的东西,有时却正相反,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创痛和不幸。[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大凡艺术家,都给人童心未泯的感觉,也许那是他对生活保持敏锐感觉的一种方式。北京京剧院作曲朱绍玉总是带着一张笑脸,一副待人诚恳的憨厚样,这是他的人品;实际上谈起音乐创作,他的感觉灵敏,反应极快,创作力旺盛。他语言犀利,出言快捷,而且常常正话反说,非常“到位”。他有时简单的像个儿童,  相似文献   

3.
彭斯之夜     
彭斯之夜圣诞节刚刚过去四个星期,英国人又迎来了1月25日的彭斯节。彭斯节起源于苏格兰,是为了纪念18世纪的诗人罗伯特·彭斯。彭斯生前写过许多优美的,有时也带点讽刺味的诗歌和歌曲,描写那些他所熟悉的农民、矿工和渔夫的生活。彭斯节有时也叫做“彭斯晚餐”,...  相似文献   

4.
我与云台山     
铁栗 《大理文化》2017,(12):81-87
正和父亲在一起,我时常感到很累。父亲的老迈让人心酸,三年前他就什么都听不见了,但他依然希望我能和他说点什么。想到父亲已经不久于人世,他提出的要求我无法拒绝,于是就把和他说话当成了义务。他先是把脸侧向我,见我的嘴巴不断地张合,脸上就显出丰富的表情。有时他会陷入沉思,有时他会频频点头,这些反应都是随着我的话题自然展开的。对着毫无听力的父亲说话,这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所讲的内容大多  相似文献   

5.
周学峰 《寻根》2011,(4):54-56
在天津,常听见“二五眼”一词。例如:“嘿!就他那二五眼的技术,给你修电脑,快打住吧您嘞!”“不是我批评你,你这事儿办得有点儿二五眼”等。天津方言中,“二五眼”常用来嘲讽那些技能差或对知识一知半解的人,有时也指人办事毛糙,不在行。在天津人日常用语中,它是个地道的贬义词。  相似文献   

6.
幽默五则     
幽默五则没有角的牛一个马萨诸塞州的旅游者把汽车停在巴黎西部的一条公路旁,观赏田野里牧牛人放牧的情景。忽然,他发现一头牛的样子很奇特,就走下车去问牧牛人:“这头牛为什么没有牛角?”纯朴善良的牧牛人告诉他:“牛有时因为遗传原因不长角,有时是遇到意外被撞掉...  相似文献   

7.
亚历山大·大仲马的一生的确是与众不同的。在这位蜚声文坛的浪漫主义大师六十八年的生涯中,我们看到些什么呢?他出身于贵族世家,却又象穷人的孩子一样长大;他才华横溢,充满激情,以非凡的精力写下了数量惊人的戏剧、小说、游记和随笔,其中却又良莠混杂;他生活上放荡不羁,和许多女人交往,喜欢举行豪华的宴会招待亲朋,为此又不得不债台高筑;他有时柔情似水,待人彬彬有礼,有时却暴躁鲁莽,和人争吵以至决斗;他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之一,而后期却堕落为通俗小说家,以稿抵债……。不管怎么说,大仲马是一个天才。他所处的时代需要他这位天才,他的才能绰绰有余地满足了这种需要。  相似文献   

8.
欧罗巴与牛     
在腓尼基一个秀美的山谷中,有两个孩子:卡德摩斯与欧罗巴,和他们的母亲特里孚莎(Telephassa)一同住着。他们俩都是美丽活泼的孩子,不知道世间有什么愁苦的事.欧罗巴生得尤为娇媚可爱。他们兄妹天真烂漫地终日在田野中游散。那个可爱的地方真是值得终日游散的;有各种名花奇果,桔子在绿叶丛中发出黄金似的光,大堆的枣子在树上挂下来,低着头好象在沉睡,还有香橼树林发出迷人的烈芬,勾引人远远地到它树下去。卡德摩斯和他的妹妹常在这些树林花丛中游戏。有时,欧罗巴藏在茂草中要他去寻找,当他找到她时,他的笑声总震响满谷。有时,卡德摩斯采撷了不少的花朵,将它们结成花  相似文献   

9.
我在中国驻多哥使馆工作两年多,结识了一位对中国十分友好的科库·加默达先生(M·kokonGameda)。科库·加默达先生是多哥第三大城帕利梅市(Kpalime)的文化中心主任,该市离首都洛美(Loin)120多公里,但他每月都来,有时来好几次,使馆的人全都认识他。在我们第一次相见时,他即把我当成老熟人,十分坦诚,如同一见如故的老友。文化交流的热心人加默达先生主持帕市文化中心已有多年。这个中心规模不大,只有一个大厅,可以隔成几个小间。正式工作人员只有他一人,其余为临时辅助人员,没有固定工资,他简直是“光杆司令”,什么事都…  相似文献   

10.
名人与睡眠     
法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拿破仑 ,每天的睡眠时间很少 ,全天只睡3~4小时 ,他经常在清晨3点钟起床对秘书口授文稿 ,一直到天亮。但是他非常善于休息 ,有时在两次接见的5分钟间隔里 ,也可以美美地打个盹儿。普鲁士的弗里德希大帝也具有这种速睡的能力 ,被接见的人刚走出门槛 ,他就已经打起呼噜来。击败拿破仑的英国名将兼政治家威灵顿也睡的很少 ,一天只睡3~6个小时 ,而且经常是和衣而卧。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方就寝。但是他的睡眠质量很高 ,睡眠时绝不胡思乱想。他曾自豪地说 :“我在大约3点上床时…  相似文献   

11.
迪伦·托马斯是一个感情丰富、易于激动的诗人。这是威尔士人的典型性格。他的写作风格独特,有时往往晦涩难懂。和T.S.艾略特、W.H.奥登及其他现代诗人的简练含蓄的文体形成鲜明的对照。他被称为最后一位浪漫诗人,因为他可以从鲁珀特·布鲁克追溯到19世纪的济慈和雪莱  相似文献   

12.
有时,你会认为这位名叫托马斯·德·昆西的瘦弱矮小的人确实是生活在他所描写的如此出奇的一个超自然的、奇异的、梦幻般的世界里。他十分博学,从十五岁起就能写、甚至能说希腊语。然而,他对日常生活琐事却一窍不通。据说,有一次,他疯狂地四处奔走想尽办法借几个先令,而他口袋里却装有一张不知如何去兑换的五十英镑的钞票。他不能容忍随便扔掉手稿和报纸的现象。在他临去世前,还在给爱丁堡的六处住所付房租;因为他会在一间屋子里埋头写作直到他被稿纸象雪片一样地埋在底下为止。然  相似文献   

13.
多明戈无论在德国的哪个城市演出,和1万名前来欣赏他的演出的观众相比,音乐大厅都显得太小。这位具有西班牙和墨西哥人血统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每年至少在德国演出两次。他的歌声,尤其是他演唱威尔地歌剧的时候,备受青睐。这位52岁的歌唱家不仅演出歌剧,还指挥贝多芬的交响曲,有时演唱流行的儿童歌曲。他在汉堡国家歌剧院特别  相似文献   

14.
格里格是挪威最受人爱戴、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德彪西称他的音乐为“一颗犹似充满雪花的粉红色的夹心糖”,虽然这种说法出于讥笑,但却是一种无可否认的事实。格里格本质上是一位抒情的微图画家,他把富于浪漫色彩的甜蜜和一种被称之为北欧人的特性融合到一起。他决非第一位斯堪的纳维亚民族主义作曲家(尽管有时人们常常这样称呼他),但他确实是第一位赢得广大欧洲听众的挪威作曲家。他的钢琴小品演奏时所需要的那种技巧上的质朴无华使他的半音阶的和声特色广为流传。他也爱在他的作品中使用空心五度和导音,这些都反映了挪威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5.
冯少波 《寻根》2010,(1):61-65
<正>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特别是有身份有文化的人,通常都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名字,一个名(有时还有小名与大名之分),一个字,有的人还有号。名与字相配,既说名,又说字,才是一个人完整的名字。  相似文献   

16.
刘佳 《世界文化》2014,(10):24-26
有人说黑泽明是“男性电影导演”,从男性主人公在影片中的地位来说,他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男性物语,这是否意味着他从来不曾认真刻画女性角色呢?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在很多时候女性不是第一主人公,但她们绝不仅仅是陪衬,她们或许不如男性那样富于行动力,但在心智上往往优越于男性.有时她们是男性主人公经历的见证人.有时是将男性引向新生的引导者,有时又是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入侵者。  相似文献   

17.
正一手机能装下人所有的秘密。闫斌的秘密当然也被装了进去。有时,闫斌的手机也会装着别人的秘密。闫斌的魂像被手机吸了进去,全神贯注在翻看信息。丝毫没察觉到有人用胳膊碰了他一下。那个人从口袋里掏出烟,递给他。这下闫斌有了反应,他抬头看,惊讶地说,你怎么来了?这才几点?大清早的。  相似文献   

18.
正我与太保山的遥遥相望,始于多年以前。那时,我在太保山对面一个叫螺蛳白地的村庄里,多次听人讲起太保山上有七个奇特的石头,石头有传奇的来历,听人讲从前太保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在念经。那时年轻,看山不见山,眼里心里全是村里一个女孩的身影。后来,我成了那个村庄的女婿,每次回去,太保山都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闯入我的眼眸,有时云封雾绕,有时白雪皑皑,有时秋色斑斓,神秘莫测的景致一直静默在高处。而我,一直不理会太  相似文献   

19.
被尊为人类之师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约470年,卒于公元前399年。他的前半生不太为人所知。父亲是雕刻师,母亲是产婆,他诞生于雅典城邦。苏格拉底年轻时,虽然跟随父亲从事雕刻,但他非常爱动脑筋,有时看哲学书籍,有时热心倾听诡辩派的讲话。苏格拉底的一生,是和他的诞生地雅典共命运的一生。他诞生的时候,正是雅典打败波斯军之后,国势蒸蒸日上,如大地回春蓬勃兴旺的时期。此  相似文献   

20.
周振鹤 《寻根》2002,(2):34-35
严复是晚清民初的翻译大家,自从他提出“信、达、雅”三原则以来,学者无不日行景从,认为这三个原则的确是翻译的最高境界。虽然疑者自疑,但信者仍信。疑者以为三原则之间有时不免要发生冲突,照顾了信,则达就有问题,要追求雅,有时就要舍弃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