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从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或其他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新教材的指瑕之声不绝于耳,相关文章散见于各级各类教学或学术期刊。这些文章忠实地记录了教育者的心声,忠实地呈现了教育者的困境,忠实地抒发了教育者的渴望。这些教育界的前辈或同仁或高屋建瓴,抽象概括;或具体而微,小题大做;或对比异同,获得新论;或反复  相似文献   

2.
汉乐府民歌中涉及女性爱情婚姻的诗作较多,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汉代女性的爱情与婚姻状况,她们或大胆冲破束缚,追求爱情;或情感真挚,缠绵相思;或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或柔韧坚强、忠贞不渝,体现了汉代女性健康向上的爱情价值观,并揭示了造成她们不幸命运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3.
滥用是指占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或经济实体不正当地使用了自己的经济优势,从而限制了竞争或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滥用的构成特征为占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不当地使用了自己的优势地位;该行为的目的是排除同类竞争对手;其结果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或限制了竞争。识别公用企业滥用标准有四项:比较有效竞争下的市场行为;比较价格或其他交易条件;合理性或正当性标准以及效果性标准。  相似文献   

4.
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遇到学生问题,常常会利用集体来解决个体的问题。或调动集体,批评赞美;或施压集体,抑制个人;或打感情牌,集体示爱;或隔离施压,集体冷淡;或放手讨论,集体裁决,以显"民主"力量;或赋予职责,服务集体,助其扬长以抑其短……这些方法,有时候看起来很有效;有时候却适得其反;有时候看似成功,却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后遗症;有时候水平如镜,却让学生终身  相似文献   

5.
春秋外交辞令,或雄辩滔滔,理直气壮;或声东击西,隐晦其说;或刚柔并济,绵里藏针;或言近旨远,辞浅义深,显示出很高的语言艺术,体现了春秋时代辞令文学的语言风格。春秋时代的外交辞令,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后世的文学。  相似文献   

6.
优秀的流行歌曲旋律清新明快.其歌名及歌词或魅力十足,准确精当;或脍炙人口,荡气回肠;或富含哲理,耐人思索;或诗情画意,沁人心脾;或描花绣锦。令人心动神驰。如曾风行一时的《橄榄树》、《烛光里的妈妈》、《再回首》、《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懂你》等流行歌曲,它们再现了特定时代的五彩斑斓的生活.写尽了大自然美好的景致和人世间的真情挚爱.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可以说是作文精品的宝库,许多篇目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是学生学习语言、练习习作的优秀范文,有的课文,言有尽而意无穷;或事件可以发展;或感情可以延续;或补充;或升华;或扩展……课堂文本与课外延伸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写作训练。  相似文献   

8.
《晋书·儒林传》以简洁明了的笔触,记述了两晋独具代表性的十八位儒师。他们或安贫乐道、或淡泊名利、或博学洽闻、或独善其身、或振教兴化、或达于从政,在两晋官学衰微、私学兴盛的独特教育背景映衬下,形象鲜明地屹立在历史长河中。这些儒师形象为当代教师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职业形象和社会形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辛亥时期爱国女性革命活动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时期的爱国女性,不畏牺牲、积极勇敢地投身于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洪流中,她们或组建女军,与男革命军共同战斗;或发起"赤十字会",开展战场医疗救护;或组织女子后援团体,为革命募捐筹饷;或担负掩护及通迅联络工作;或参与制造、运送武器弹药;或组织女子侦探队,协助收集情报等等。这些活动彰显了女性的巨大力量,也充分说明了她们曾为辛亥革命的最后胜利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盛新凤的语文教学婉约雅致,清新秀丽。在课堂上,她或重锤轻敲,举重若轻;或因势利导,顺水推舟;或穿针引线,左右逢源;或巧妙点拨,游刃有余:或巧布疑阵,泖暗花明……学生则在平等的对话中,放言高论,自由发挥,喜怒哀乐,流露无遗。美学家的重要命题“美在自由”在盛新凤的课堂上得到了完满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在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教育离它的本性越来越远。其产生的原因是: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偏离学生的本性的发展;制度化的教育使人成为机器、工具,学校成为培养机器、工具的场所;教育的泛工具化使教育背离了它的旨趣:人的生命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民办教育规模在同级教育中所占比例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私立教育规模在同级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各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济、文化和公共政策是影响私立教育规模相对比例的因素,对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私立教育发展状况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利用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02年民办教育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以各级民办教育规模在同级教育规模中所占比例为因变量,以若干经济、文化和政策因素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统计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民办教育区域发展采取的是一种资源主导性模式或经济主导性模式,与对国外私立教育研究得出的文化主导模式和政策主导模式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教育和教育是什么反映出我们对教育存在着应然与实然两重判断,其根源在于教育活动要兼顾理想与现实、事实与价值。教育异化体现出人们教育认识中事实(实然)与价值(应然)的对立。从认识论视域思考教育异化有助于合理定位教育功能,缓解教育价值冲突,进而消解教育异化。  相似文献   

14.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在人类教育中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科学渗透着丰富的艺术思路,艺术蕴含着缜密的理性逻辑思维,肯定或否定、重视或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全的教育。应通过形象教育、情感教育、价值教育等途径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目的论也就是用音乐教育的目的或实施音乐教育的原因解释音乐教育为什么的阐释方式。音乐教育目的有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之分,前者体现为社会功利,后者体现为音乐审美。音乐教育实践总是期望二者能够统一,然而,音乐的本质却导致二者最终的对立。音乐教育目的论的探析也就是如何从二者中做出选择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整个高校德育体系重要的关键一环,它关乎高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得失,决定着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现有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在实行过程中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总结历史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研究新的现实问题,探讨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营利性教育是指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或机构,独立或合作筹措资金进行教育设施及资源、师资的投入,按市场规律进行运作,基于学生的学费收入在支出运营成本外,尚有一定额度的结余,表现为投资利润的教育活动。探讨营利性教育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是把营利性教育纳入科学管理的逻辑起点。营利性教育节约了国家和地方教育经费,应对了市场的人才需求,满足了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要。营利性教育和公益性教育并不必然对立,它是公益性教育的有力补充,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公共财政、分流生源,避免了公益性教育的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18.
教育权是教育法研究的核心。教育权可从广义与狭义、主体与客体等层面分别定位为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公民教育权。教育权的横向分配和纵向分配都有不同模式。我国教育权分配模式的现实选择,既有其根据也有其问题,需要在改革中完善。  相似文献   

19.
我国数学教育研究一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另一方面“繁荣”背后也有许多不足.因此数学教育研究需要规范.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式则是数学教育研究规范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数学教育研究通常可以认为有两种范式:一种是心理学范式,另一种是教育学范式.这两种范式对数学教育研究的作用和前提条件是什么,各自会给数学教育研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作为数学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都有必要对它们认识清楚.  相似文献   

20.
An important hallmark of American teacher education has been its integral role in 4-year or comprehens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past 100 years. In more than 1,100 colle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eacher education is offered as one of many baccalaureate or graduate-level programs. The preparation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and special and vocational teachers is offered as an integral part of comprehensive or university-based programs. Today that situation is threatened by a number of factors that are separating teacher education from its traditional place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These factors include (a) the inability of campus-based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to keep pace with the accelerating demands and expectations of policymakers, (b) alternative preparation programs that are proliferating and gaining credibility, (c) resource constraints that are pervasive and real, (d) teacher shortage conditions that demand a response, (e) new form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at invite separation from university Inservice Education of Teachers (INSET) courses, (f) widesprea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PDSs), and (g) a commitment to assess teacher candidates separate from and outside the university. Without responses to these factors, Ed Schools are likely to see this separation accelerate and could experience the reloc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off the campus and to a variety of other providers. Preserving the unique role that teacher education plays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s a major challenge. The factors just cited are reinforced by a host of public policy and academic initiatives that are causing teacher education to be dispersed and deinstitutionalized and "reembedded in other sites and spaces" (Hargreaves, 1995, p. 7). Reinforcing this relocation are the efforts of college faculty and Ed School "reformers" who are creating 100% field-based programs or recentering teacher education in PDSs. Those new field- or school-based entities enforce the idea of embedding teacher education in entities away from and often separate from universities. A hostile fiscal and policy environment adds to the potential for relocation and poses significant consequences for Ed School faculty in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