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政策出台后,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从1998年643万增加到2004年2000余万,6年间增长了两倍多,毛入学率已达19%,成为世界上大学生数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10年,在校生要达2800万左右,毛入学率达25—27%左右。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趋势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也相应地取消了“包分配”,以“双向选择”取而代之,但是大学生就业体制等没有随之改变,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难”就其性质而言是自愿失业,就其程度来说已经成为一个应该引起社会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收入水平、个人发展前景、稳定的工作是决定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是大学毕业生最理想的就业区域;期望收入偏高、就业价值观呈现矛盾性是大学生就业不可忽视的特征。在大学生眼里,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脱节、就业渠道不畅通、毕业生太多是形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供更多的职业需求信息和举办更多的校园招聘会是大学毕业生最希望得到的就业帮助。  相似文献   

3.
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就业是一种进步,但同时也会在部分人群中滋生“读书无用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走进车间、农村,从基层干起,他们不嫌脏和累,与农民工同工同酬同吃住。这一现象被人戏称为“民工化就业”。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难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必然产物。从营销学角度分析,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大学生降低期望值;需要大学生借鉴“STP营销”理论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需要高校以市场为导向,生产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需要开展“共生营销”,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5.
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是多元化就业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高校专业教育与市场供需之间脱节、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与大学生就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招聘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激烈竞争环境之间存在错位是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从就业优先导向出发,高校要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提供坚实就业制度保障;搭建“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提高就业服务实效;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家校协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从而实现Z世代大学毕业生充分且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从国家重点院校到地方院校,从公办院校到民办院校,几乎都在为大学生的就业开药方。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比较抽象的专业,全国500余所非师范类院校几乎都开办了这个专业,因此,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无疑成为了每年大学生就业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变得愈发突出,这也表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发生转变。我们可以将“慢就业”理解为一种新的就业观念,是对原有就业模式的突破,也可以理解为是大学生对激烈竞争形势的一种逃避,主观造成的“职业空档期”。“慢就业”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结果,也和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够匹配有关,更与大学生在面对激烈就业竞争时的选择有关。应对这一现象,大学生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高校要做好精准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国家和社会要创造更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8.
费马 《职业技术》2006,(23):34-34
NO.1毕业生要找的只是一个工作,而不是职业,更不是事业。 ——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大学生就业高峰论坛上,专家们均认为,毕业生就业时应当放低自身期望值,做好从蓝领、灰领干起的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9.
创业能力培养与大学生就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已经凸现并将长期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让大学毕业生由目前的“弱势”就业群体真正成为自主创业并带动他人就业的“精英”,当务之急、重要举措是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不但能够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还有利于未来企业家群体的塑造。具体对策建议有:转变教育思想,调整培养目标;改革管理制度,营造创业环境;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创业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创业实践等。  相似文献   

10.
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政策出台后,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从1998年643万增加到2004年2000余万,6年间增长了两倍多,毛入学率已达19%,成为世界上大学生数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10年,在校生要达2800万左右,毛入学率达25-27%左右。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趋势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也相应地取消了“包分配”,以“双向选择”取而代之,但是大学生就业体制等没有随之改变,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1.就业观和就业机制的矛盾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立了“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并确立了以市…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了“大众教育”阶段。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飙升,但是,在增加招生人数的同时,大学生就业的难题随之产生。就目前情况来看,持续增长的毕业生数量给大学生、学校和社会各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更好地调试就业心理就成为当前大学生和就业指导部门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2.
浅析我国过度教育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毕业生数来看,从2001年的103.6万人上升到2005年的338万人,增长了两倍多;从平均就业率来看,从2001年的90%下降到2004年的73%,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一类是复习考研者,约占30%左右;二类是边看边干者,约占20%;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约占50%。特别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缺乏健全的失业保障体系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很多毕业生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尽快落实工作,因此可以预计,即使在那些能够按时签约的毕业生当中,也将会有很大比例的“高知低就”现象。因此可以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过度”现象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3.
职业价值观不良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从“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生人才数量相对不足”这一矛盾现象的分析入手,指出“职业价值观不良”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4.
由于扩招及人口增长等因素,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规模空前壮大,其他劳动力资源增量加快,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但大学生的就业观和职业生涯规划却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就业观念存在的偏差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也是就业中的难点。我们就“大学生的就业观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在学生中进行调查研究,并希望能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探析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和就业观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洪磊 《教育与职业》2006,(21):117-118
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必须为就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破除“等、靠”心理,增强竞争意识;破除片面追求安逸的心理,树立积极开拓的创业精神;破除一味强调高待遇的思想,树立“事业第一”的价值追求;破除鄙视体力劳动的观念,树立“从头开始、从基层做起”的工作理念;破除过分看重“专业对口”的认识,树立“宽口径就业”的择业思想;破除“一步到位”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中的不公平现象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逐步步人大众化,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社会开始把关注的重点从招生转向就业,即从“注重教育机会均等”转向“注重教育结果均等”。但目前在大学生就业甲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不公平现象.人为地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使本来遭遇萧瑟“寒流”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随着国家劳动就业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使毕业生承担了选择主体的巨大压力和竞争的严峻挑战。“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家长及学者关注的话题,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较复杂的,而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择业标准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8.
赵元 《教育与职业》1996,(12):21-22
大学生“过剩”在哪里?赵元如今,一年一度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已臼益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热点。“就业难”使许多大学生及其家长们忧心忡忡,在“双向选择”的人才上市场上,人们不难看到许多大学生的眼神从期待转为失望。从部分人才市场的供求统计情况看,大学生数与用人...  相似文献   

19.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大学生是就业的重点群体,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战略目标。文章首先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归纳提炼为“一个目标、两个关键、八个着力点”,即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把握“好就业”和“就好业”两个关键,抓住“稳就业、通渠道、缓矛盾、促信心、增收入、提素质、优条件、保权益”八个着力点。接着以装备制造行业为例,从就业渠道、人岗供需、就业质量探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的三大现实挑战。最后,基于政府、高校、企业、教师与学生多元协同培养机制提出构建新型就业生态系统,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以及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等对策建议,为助推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我国大学整体就业形势逐渐趋于紧张,其中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突出,甚至出现用人单位“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现象。从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入手,提出发挥女大学生就业长板提升就业力的建议:明确目标,完成生涯发展任务;聚焦长板,探寻优势;刻意练习,提升长板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