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非新作《月落荒寺》以横切社会的视角展现了转型期知识分子与当代大众生活的荒芜现状。作家延用视角定位、物象堆砌、人物身份等方式刻画真实生活,引读者对中国社会现状作思考、起共鸣;又以“特殊修辞”勾勒精神空虚、以言语隐喻铺垫多重伏笔、以人物设定道出本质追求,呈现了知识分子在现实与可能间定位选择的多重困难,发人省醒,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格非的《月落荒寺》与《春尽江南》,描述了在社会商业化时代,知识分子面临价值观崩塌、道德失范、社会失序的状况所产生了精神焦虑,金钱至上、环境破坏、乡村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失,道德沦陷,在这样的叙事背景下,知识分子为填补精神的困境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3.
该文通过对中国作家曹禺《原野》中"云"的意象和美国作家奥尼尔《琼斯皇》中"月"的意象的解读和比较分析,探讨两部作品的内在意蕴,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两位作家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态度上的异同,探讨在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之间精神自由的主题,激发人们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和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从而体现了虚幻与现实的戏中"戏"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对中国作家曹禺《原野》中“云”的意象和美国作家奥尼尔《琼斯皇》中“月”的意象的解读和比较分析,探讨两部作品的内在意蕴,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两位作家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态度上的异同,探讨在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之间精神自由的主题,激发人们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和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从而体现了虚幻与现实的戏中“戏”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张培 《全球教育展望》2011,(11):25-30,41
当代教师生存状态在总体上是倦怠的、被动的和疏离的,根源在于对现代性的迷思。在现代性规定下,教师的生存陷入了现代性困境:科学主义对教师实践智慧的贬抑,使教师生存陷入了技术化困境;工具理性对教师自主发展的僭越,使教师生存陷入了外在化困境;主体性迷失对教师生命意义的消解,使教师生存陷入了虚无化困境。重新发现教师存在的生命价值,重新唤醒教师的生命情感、生命体验、生命创造,促进教师生命由"遮蔽"走向"解蔽"。  相似文献   

6.
7.
永福寺是《金瓶梅》中重点写及的一座寺庙,关于永福寺的来历,小说里存在着两种矛盾的说法.文章认为,永福寺作为周守备家香火院的说法更为合理,永福寺来历问题上的矛盾可能与"陋儒补以入刻"有关.另外,小说对永福寺与世俗社会的密切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在客观上反映出晚明时期佛教呈现堕落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黄倩 《家教世界》2013,(4):235-236
《开罗的紫玫瑰》作为一部对电影艺术本身为出发点拍摄的影片,没有多余地雕琢呈现在荧幕上,既回答了电影中传播方式与信息的关系,又描绘了媒介传播在大众生活中的影响层面。  相似文献   

9.
凡与佛教有关的山,理应有记录佛教于此山开创、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记载。对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最早、最为珍贵的这一“记载”,是费冠卿的《九华山化成寺记》。随着九华山资源的全面开发,这篇记载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必将得到“与时俱进”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
李白《峨眉山月歌》全诗以“峨眉山月”为主线引出了作者浓浓的依恋之情。这种依恋之情有对家乡的思念;有对亲友的想念;当然,经我们仔细地品析也不难看出作者对月亮(尤其是故乡之月)的爱恋,也让我们领略了作者独特的恋月情结。  相似文献   

11.
九华山在上世纪中叶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一首极为珍贵的李白逸诗《唐李太白宿寺.五言古风》。文章根据相关文献材料及田野调查证明:李白的《宿寺》之"寺"即是九华山之无相寺。  相似文献   

12.
李白诗歌离不开酒与月,李白的很多诗歌通过酒与月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其《月下独酌》诗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3.
刘赫嵬 《文教资料》2011,(24):32-33
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一般被认为是后现代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上个世纪的一部宏篇巨制。小说文笔细腻,富有诗情画意。作品中大胆进行的语言实验、双关语的使用及自造词语的使用使文本虚构性更加玄妙,主题更加深刻,特别是对爱情的主题探究更值得纳博科夫研究者们去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4.
叶兆言运用戏仿文学经典的手法创作了中篇小说<追月楼>,对巴金名作<家>进行了全新、大胆的重写,颠覆了<家>中的革命、爱情等观念,并对现代文学家族小说叙述作了一定修正.  相似文献   

15.
欲望是后现代哲学与文学中的重要命题,是格非小说<欲望的旗帜>中的主题和核心,也是小说中人物自我发展和故事推进转变的原始动力.从现实层面、个体无意识层面和文化无意识层面解读<欲望的旗帜>中的欲望,可以发现正是因为欲望对现实的腐蚀、对超我的解构以及对"父法"的消解,构成了当代文明在现实、人性和文化中的困境,充分体现了"废墟的溃败".  相似文献   

16.
《月落荒寺》是格非2019年出版的小说,与20世纪90年代的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有着内在的隐秘联系。若将这两部作品与“江南三部曲”、《隐身衣》等作品连接起来,一条贯穿格非二十多年创作的脉络已然显现。梳理格非写作的发生、变化、定点、转换、现状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发展,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格非与世界建立的联系,对世界的阐释,对存在的追思,以及他赋予它们的文学形式。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以“知识分子”的群像进行“自我”塑造,探寻自我存在的边际,通过外在的世界和内在的思考,去感知、了解、接受、认同并建立真实的自我,这是格非的哲学,也是他滋养在文学中的精神内核。这样缜密且具有系统性的思维和布局让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7.
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小草饱经风雨.却也因为那冰冷的崖壁。它们的根基才牢牢扎进石缝.生命的历程也因此显现坚强.那时从绝望中进发的对生命的热情是何等的激烈和震撼。在《兄弟》上部中.余华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生存的坚韧。而在《兄弟》下部中,刘镇群众的生活则像钟摆一样晃荡在欲望的满足与不满足之间.生存于精神困境中。找不到生命的基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18.
依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丛书集成》、《全唐诗》等收录的有关贯休的诗歌以及相关序跋,可以考证贯休的诗集《禅月集》的结集过程、卷数及其版本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19.
清代盛大士说过“画有四难”云云。本文借此“四难”作为视角,对苏轼《月梅》图进行鉴赏评析,并于欣赏之中揭示其创作特色:一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笔少画多,栩栩如生;二是以鼓为正,奇、安相济,画势均衡,险不入怪,三是经营惨淡,布势天成,浑然画面节奏韵律协和,生机勃勃;四是意境深邃,“物我相融”。这些意见对研究作为北宋“文人画”领袖的苏轼的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霜  赵洋 《考试周刊》2011,(46):32-33
《诺桑觉寺》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哥特式的语言文字,以谴责和讽刺当时风靡的哥特式风格的小说体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