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教师在学校餐厅里见到有的学生一放学就抢饭,教师教育抢饭的学生说:“别抢,别抢,礼让为德。”学生说:“德?讲德就吃不饱的。”学生确实是说了些实话,因为每次总有些不会争抢的打不到饭,只好饿肚子了。教师毕竟是教师,在校园里还是有些权力的,硬是把几个抢饭的同学治服了。但是,教师能治服校园内的抢,能约束社会层面的抢吗?当“不抢白不抢”“先下手为强”成为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时,校园内的德育其实是“谎言”,学生们一出了校门就能体会到。只让教师们独自说教学生“礼让为德”太单薄了,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到了“礼让挨饿”的滋味。就算是…  相似文献   

2.
抢饭一族     
同学们都说:“唉,吃点饭真不容易。”学校附近只有两家饭店,一到中午,全校的师生都要吃饭。你说,要从几百个人的嘴里抢点吃的,我们容易吗? 我们不怕困难,因为我们是“抢饭一族”嘛!每当要到午休时,就会有一  相似文献   

3.
百衲衣     
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先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  相似文献   

4.
这是全国优秀青年教师陈建先在广西南宁市上的一节苏教版阅读教学课。本节课在处理理解内容与语言实践的关系,淡化分段、概括中心和必要的理解文章结构,领会中心思想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教师的积极引导的关系等方面将会给我们以诸多的启示。教师由当天在礼堂舞台上课这一“课堂”的特殊性入手引入课文《特殊的葬礼》的学习。读课题。学生正欲对课题质疑,教师提示学生先不急于质疑,而是读课文,从课文中自行释疑。师:读了一遍课文后,原先想质疑的问题解决了吗?生1:我原先想问《特殊的葬礼》为什么是“特殊”的,读课文后,我已经知道了是…  相似文献   

5.
儿子的饭量     
母亲:“一顿饭吃两碗,两顿饭吃几碗?”儿子:“……?”母亲:“蠢货! 你怎么连这样简单的题都不会?”儿子:“您得先说吃什么,好吃的饭一顿两碗我不够;不好吃的一碗也吃不了!”  相似文献   

6.
教育学问答     
七问:小学教育应如何贯彻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答:回答问题之前,先说一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的北京市优秀小学教师关琦生前教育学生的事。有一个学生因为贪玩,家庭作业做得很马虎。第二天,关老师同他一起吃中午饭时问他:“这饭是怎么来的?”“食堂做的。”关老师说:“你说得对。可是,如果饮事员不认真,饭做得半生不熟,咱们能吃吗?饮事员的任务是把饭做好,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把学习搞好。这都需要认真。你昨天  相似文献   

7.
我吃饭时,爷爷说“:你的下巴穿了个大洞。”可不是吗?我扒(pá)拉一口饭,就掉下几粒。饭粒一掉下去,小鸡们立刻抢着去啄(zhuó),吃得津津有味,一粒不剩。就这样,我的饭一半吃进肚子,一半喂了小鸡。爷爷说:“小鸡比你强!”不行,我要做个棒孩子。后来,我就特认真地吃饭,做到了“颗粒归()uī)嘴”。小鸡们等了半天,仰得脖子都累了,却只能“望饭止饥(jī)”。于是,它们只好说“:你不喂我们,我们只好去捉虫子吃了。”我的下巴穿了个“大洞”!511600$广东省佛冈第三小学一年级@周嘉灵 !511600$广东省佛冈第三小学@朱烟红…  相似文献   

8.
历史学家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讲了个故事:“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穷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流传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接下来又会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相似文献   

9.
吃过晚饭,瞳瞳和爸爸像往常一样聊起了白天学习的课文。瞳瞳(开心):爸爸,我们今天学习了《三借芭蕉扇》,真有趣!爸爸(笑笑):看把你美的!瞳瞳,你注意到课文的题目了吗?真是“借”?瞳瞳(语气坚定):那当然!书上明明写着呢。爸爸(眨眨眼睛):我怎么感觉不是借,而是抢?那扇子是孙悟空  相似文献   

10.
中午的狼狈     
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身为值日生的我拿着饭勺给同学们舀饭.他们非常挑食,不要这个不要那个,尤其是孙启程,最难伺候.他说:“先舀我喜欢吃的肉.”我给他舀好了肉,正准备舀饭,他却一把抢过饭勺,说:“我只吃这些.”我寸步不让,用手扯着他饭盒里空的那一端说:“不行!鲁老师说,饭可以少舀点儿,但是不能不吃!”就在我说话的时候,孙启程猛地一扯,把饭盒抢了过去.他脸上笑嘻嘻的,甚是得意.哎,真拿这个偏食大王没办法.  相似文献   

11.
吃饭与作文     
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会觉得可笑:吃饭是吃饭,作文是作文,怎么把这两件毫不相干的事硬扯到一起了?其实不然。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饭能供给身体所需的能量,一天三顿,一顿也不能少。只有吃饱了饭,吃好了饭,才有充沛的精力,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否则,人就会变得没有精神,四肢乏力,头昏脑胀的。同样,作文也要“吃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一、比比谁的问号多———培养问题意识《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从发现“谜”到揭开“谜底”,充满着悬念和智慧的思考,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探究的欲望。学习课文可从质疑课题入手。如:谜底?山谷中有什么谜?怎样揭开谜底?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对课文作“鸟瞰全景式”的朗读,看他们了解哪些问题,又会产生什么问题。在与文本“远距离”对话中,学生不难发现山谷中特有的现象,知道山谷之谜是什么。但由于个体经验不同,关注点不一样,阅读困惑也不同,教师要再次鼓励学生质疑,如:东坡的雪松为什么能完好无损的保留…  相似文献   

13.
有一天,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张健向陶行知告状,说“:有人把恋爱当饭吃,必须整顿。”陶先生说“:恋爱当饭吃,我不反对。”小先生不信。陶先生说:“一个人一天只吃三餐饭,又不是吃十七八顿。每餐饭花十几分钟,一天花不了多少时间。真拿恋爱当饭吃,我看很适当,就怕拿恋爱当药吃,才没救了。”小先生说,不是的,他们才不是“每顿吃十几分钟呢。他们是吃饭睡觉不高兴,读书做事不起劲;千劝万劝不肯听,一封信来救了命!”陶先生大笑,说“:这可不得了!把恋爱当大烟,是没有出路的。”为了劝那些闷头恋爱而不求上进的人,陶先生写了一首诗“:爱之酒,甜而苦。…  相似文献   

14.
微笑舞台     
背书父亲:“你把这篇课文背完,我带你去吃整只烤鸡。”儿子:“那我背两段就可以了,我只想吃两个鸡腿。”(发发)偷鸡贼小偷偷了一只鸡,正在河边给鸡拔毛,这时一个警察过来,小偷急忙把鸡扔到了河里。警察问:“你在干什么?河里是什么东西?”小偷:“那是一只鸡,它要过河去,我在帮它看衣服……”(发发)无法合作农场中一头猪和一只鸡在谈慈善。猪说:“我很想有一个方法能帮助那些没有饭吃的穷人。”鸡说:“我们来合作,可以做一个火腿蛋来给他们吃。”猪摇摇头说:“你说得倒容易。你只需要贡献一个副产品,而我却要少一条腿。”(发发)微笑舞台…  相似文献   

15.
我的奶奶     
记得有一次暑假,我到奶奶家去串门。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在桌前吃团聚饭,满桌上摆着丰盛的饭菜,我急急忙忙吃完,正要起身去看电视,奶奶把我叫住了:“把碗里剩的饭粒吃干净。”我对奶奶说:“剩几粒饭,算不了什么。”奶奶严肃地说:“即使是几粒饭也不能浪费,难道你没有学过《锄禾》吗?”我还想狡辩,但看奶奶那一脸严肃的表情,我欲言又止只好不情愿地把碗里剩的饭粒吃干净,心想:奶奶真吝啬。  相似文献   

16.
情景再现:第一次质疑:针对课题的质疑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块儿学习17课——生(全体学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1:地震是怎么回事?课文写的是哪里的地震?生2:课文写了父与子的什么事?生3:这对父与子最后怎么样了?这是一对怎样的父  相似文献   

17.
师 :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新型玻璃》。上节课 ,我们初读了课文 ,了解了课文内容 ,还学习了第一段 ,并用推荐和自荐的方法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玻璃 ?生 :课文还介绍了变色玻璃、吃音玻璃。生 :还有夹丝玻璃和吸热玻璃。师 :谁能用一句话连起来说 ?生 :课文除了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 ,还介绍了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和吃音玻璃。师 :真好 ,用了“除了……还……”这对关联词把这句话说清楚了 !生 :课文不仅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 ,还介绍了吸热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和吃音玻璃。生 :课文既介绍…  相似文献   

18.
×××同学问:《榆钱饭》这篇散文在结构上的线索是什么?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篇散文中,可以涉及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榆钱饭》从时间上看,囊括了40来年。散文的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两个方面是怎样统一起来的呢?那就是在结构上靠有一条明确的线索。这篇散文以“吃榆钱饭”为线  相似文献   

19.
在一些中小学生中,“有得”一词的用法越来越广泛,几乎与“没有”的用法等同无异。他们对这两词的区别不甚了解。例如,有的同学问:“你吃饭了吗?”答曰:“有得吃”。回答者的意思究竟是没有饭吃呢还是没有吃饭呢?回答者说是后面一种意思,但听的人却可理解为前一种意思。又如,问  相似文献   

20.
“山林岩洞是我房,青枝绿叶是我床。野菜葛根是我粮,共产党是我亲爹娘。任凭白匪再猖狂,烧我房屋抢我粮。一颗红心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在红安县七里坪镇鸡公寨红军洞前,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正吃着红军战士当年吃的野菜葛根饭,唱着当年红军歌谣。这是日前笔者看到的本县一所小学的思品课教师在建党八十周年来临之际,将学生带出课堂,到革命遗址“红军洞”前,结合上《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课,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幕。 我们知道,教学《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课时,要绐学生讲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除了课文图片上的四个人外,还有很多。他们当中有的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