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习才是有兴趣的.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可见数学即是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力研究儿童的生活背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创设生活情境,致力于捕捉生活背景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构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同时利用课余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情趣,从而使他们爱数学、会学数学、会应用数学.那么教学中如何让数学  相似文献   

2.
张健 《今日教育》2007,(9S):44-45
课程改革初期.“数学生活化”的理念被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数学教学是否生活化.成为衡量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这样的理念的推动下,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断地被扩大化和泛化.这种扩大化和泛化的“生活化”严重地冲击了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缺乏数学味。卞小娟老师所举的一些例子.就是被泛化的生活化的一个教学缩影.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这是数学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然而曾几何时,这一正确理念被误解为“数学教学生活化”,而流行于数学教育工作者之中。这一“化”就不得了,于是数学教学中用“生活味”干扰“数学味”甚至代替“数学味”的现象不胜枚举,对数学教学的危害令人忧虑。“化”是什么?“化”是从一种性质或状况转变成另一种性质或状况。“化”是一种整体趋势,是一种主流方向。数学教学不可能生活化,这是由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这主要是从根本的意义上说的。原始的数学概念确实来源于生活,但建立在原始数学概念基础之上的数学的发展却主要地直接地起始于数学本身的需要,几何中由已知定理推演出新的定理便是明证。所以,千方百计地寻找所有数学知识直接产生于生活的背景材料而创设生活情境,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徒劳的,硬要这样做的恶果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说数学用于生活,但也不能因此而提出“数学教学生活化”。事实上,数学教学的“解决问题”中,问题类型除了数学实践活动和应用题这类生活问题外,还有大量的非生活问题——概念题、计算题和证明题,解这类题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这类题生活化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硬要这样做是荒谬的。况且,从数学知识本身来看,其用于生活往往是滞后的。一些当年看来于生活无用的数学知识,后来却被证明在生活中大有可为。所以,让学生学习非生活化的数学知识,解决非生活数学问题很有必要,对此,数学教师于教学中在时间和精力上必须提供足够的保证。本文作者对“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期另外两篇小学数学教学类的文章也与这一问题紧密相关,请读者注意阅读,一定会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4.
数学即生活,数学不只是一些毫无生命意义的数学符号的集结,而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也不是刻板的对知识的传授,而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把各种实际问题不断进行数学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数学课堂也比课改前鲜活了许多,老师娓娓道来,生活中的大小事物随手拈来,都可以作为数学课的素材和道具.但是也有一部分老师在实际教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与技能,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解题策略等,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原德祥 《考试周刊》2009,(19):79-80
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数学生活化”,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采取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  相似文献   

9.
对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超 《天津教育》2005,(2):48-49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同时倡导学生学习数学应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上述新课程所体现的重要理念中,都涉及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恰当的“问题情境”不仅为儿童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也会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有的教师仅仅追求时尚.为了设计“引人人胜”的“问题情境”而绞尽脑汁,但结果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很多教育者开始注重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可以辅助教育,对教育起推动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开发生活中的资源,利用生活情境辅助小学数学教育,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数字形象化,让初学数学的孩子们可以更好地接受数学启蒙教育。本文针对生活情境开展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意义及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适当引进生活情境教学的方法展开讨论,希望可以为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的开展提出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开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充分地意识到数学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小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通过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的开展,小学生能够更加感兴趣地学习数学,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同时,这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技能.开拓小学生的思维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也需要注意设置的教学生活情境要符合本班绝大多数学生的一般生活。教师所设的教学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师所设的教学生活情境要纯洁健康。  相似文献   

12.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数学知识取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相关,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存在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所以,教师要运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  相似文献   

14.
何琳 《小学生》2011,(3):17-18
1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兵 《小学生》2010,(7):43-44
1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提出生活化教学的相关要求,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目的性地引导学生,促使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这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其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教师应当了解生活情景法的价值,分析应用生活情景法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情境教学策略,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数学,并借助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借助信息技术,再现生活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模拟生活场景,从而开展数学实践学习活动,培养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18.
19.
小学生时期是学生培养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教育工作会对学生的习惯养成、心态养成等方面都会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新时期的背景之下,为了更高质量的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育工作,需要响应国家号召,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作为目标,利用一定的手段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理解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长远发展做出贡献。而本论题在研究中则建立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基础之上,将生活情境融入到学生教育之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教学中,数学学科一直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数学本身逻辑思维性较强,小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因为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离不开数学基础知识的运用.因此,为了让小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中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也在积极提高自身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法进行教学,满足小学生的各项学习需求.本文针对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