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绵词通常是指由两个音节构成的单纯词,也叫“连绵词”,古人称之为“联绵字”。在古代,记录联绵词的文字一般只用以表音,词义与字义、字形并无多大关系,因此书写形式不固定,是联绵词的一个特点,如“缥缈”,也写作“缥渺、飘渺、漂渺、缥眇、瞟眇”等。但是以“为推广普通话、促汉语规范化服务”为宗旨的《现代汉语词典》只收了“缥缈”。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大可不必让孩子们去接受同一个联绵词的不同形体,应该注意规范化。我们要讨论的是下面几个联绵词:1.模胡、模糊。例①: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  相似文献   

2.
这是大赛上高唱的一曲“大风歌”!老师高亢的、具有穿透力的男高音,余音绕梁,至今依然回响在耳际。辛弃疾是用典高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乎全词用典。历来评家对此颇有不同看法。岳珂(岳飞之孙)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批评《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这则词话至少说明了:一、稼轩词用典多,是他自己也认识到的“痼疾”;二、稼轩过而能改,“日数十易”,创作态度认真严谨;三、“累月犹未竟”,以辛弃疾这样的度词大师,而“累月”改动不了一字,…  相似文献   

3.
这里所说的“实词”,主要是指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文言文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股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谓语等等。但也有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在古今汉语中一般都用作形容词,但在这里却用如使动词。象这种由这一类词用如另一类词的现象,语法上就叫做词类活用。实词活用与一个词属于几个不同词类的一词多类现象是不同的。一词多类的  相似文献   

4.
原裁 内蒙古师大《语文学刊》1994年第6期 本文认为多类词的特点是:首先是一个多义词,其次具备多种词类的语法特征和功能,再次是它的不同词类的语法特征和功能分别体观在不同的语境中,而不是在同一语境中兼而有之。因此,“兼类词”的说法有毛病,它与“兼语”“辞格兼用”中的“兼”字含义并不一致,而“多类词”的说法是妥当的,与“多义词”的“多”前后一致。 现代汉语中,多义词的分布是比较广泛的。它不仅存在于实词之间,也存在于虚词之间,甚至还存在于实词与虚词之间。像“锄、圆、少、笔、拥、遍、原来、没有、非常、让、从、或者,和、被、啊、错、分别、根本、活、根据、顺、在、跟、给、好”等词都是多类词。 判断一个词是不是多类词必须坚持多类词的三个特征,要跟同形词、同音词和词类活用区别开来同形词、同音词不是一个多义词,就不可能成为多类词,如“打了大胜仗”的“打”读d(?),“买了打彩色铅笔”的“打”读d(?),它们虽然字形相同,但读音不同,且意义之间亳无联系。连多义词都不是更谈不上是多类词了。而“打了大胜仗”的“打”跟“打心底旦拥护”的“打”,尽管读音相同,但  相似文献   

5.
自然语言处理要求我们能给“词”下一个既符合人类语言共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明确的定义。以往对“词”的界定多着眼于语言教学 ,既缺乏明晰性、可操作性 ,又带有狭隘的语言特异性 ,难以满足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需要。本文认为 ,“词”的界定首先应当确立语法单位的功能层级 ,而后才能把笼统的“单用”分化为不同层级的单用标准 ,并在区别“词汇词”和“语法词”的前提之下找到适用于大多数语言的界定“词”的标准 ,即 :能否在句法层级上单用。文章最后以英语中“词”的界定为例讨论了这一标准在具体运用时的一些细节问题。我们相信这样的标准同样适用于汉语。  相似文献   

6.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习古代汉语,不能忽略它。不切实掌握词类活用,就不能透彻理解一些句子,有时甚至弄出很大的错误。词类活用,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其规律性,我们要对它进行研究。本文准备只谈其中的名词用如动词。 一个词活用为另一词类,这是指在特定句子中,临时作为某一词类来用。有的词有几个意义,词类不同,这不算词类活用。如“众”,指“人多”,是形容词;又指“众人”,是名词。这是一个词的两种用法,不算词类活用。有的词,不但两个不同的义差别较大,音也不同:如“长”(cháng)指“长度大”,是形容词;又音zhǎng,指“生长”,是动词。这竟可以看成两个词,只是用一个字形写出罢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词语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对象。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词语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对“旧词新义”现象却谈得不多。很多学者在“什么是‘旧词新义’”这一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概念认识深化”“旧词复活”是否属于“旧词新义”?“旧词新义”与“旧瓶装新酒”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它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本文试就以上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全诗三百五十多句,而虚词“相”竟有十八个之多,“见”也用了四个,这是其他诗作中少有的现象。同此,正确诠释“相”、“见”在诗中不同地方的不同用法,对更好地理解这首长诗的深刻的思想内容,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 “相”(xāng) 杨树达《词诠》卷六云:“相”,副词,“交相”、“互相”之义。这是虚词“相”的常  相似文献   

9.
[崩塌坍塌]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倒塌”的意思。主要区别是:“崩塌”是“因崩裂而倒塌”的意思,多用于大型的原整体物体,如山体、山石、砖窑、煤窑之类; “坍塌”即“倒下来”的意思(无“崩裂”之意),多用于山坡、河岸、沟壁、墙垣、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在词义的程度上, “坍塌”比“崩塌”轻。 [奔泻倾泻]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指“(水流)从高处急速流下”的意思。主要区别是:“奔泻”多用于挟  相似文献   

10.
上面所举之例,乍一看去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甜”是个多义词,“花”是一组同音词。多义词和同音词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内涵。但它们也有着相似之处,如形体相同、多个意义等。多义词指的是包含几个相互关联意义的词。也就是说,多义词是一个词,这一个词有多种意义,而且这多种意义之间是互有联糸的。实际  相似文献   

11.
北宋词人贺铸填有《青玉案》词。词中云:“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了他在江南梅雨季节里,过着孤独生活的愁闷心情。诗人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连用三个比喻,喻出了“愁”之多、“愁”之深。这种用景色来比喻愁情的写法,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而似乎可以捉摸,贺铸也因这首词妙不可言而被后人誉为“贺梅子”。北宋词人张先,其词多写士大夫诗酒生活和男女爱情。他的词善于描绘一种朦胧美,又特别以描写“影”而著称。他曾有三个写“影”的佳句最为著名:《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歌》:“娇柔懒起,帘压卷花…  相似文献   

12.
人们不难察觉,在前几十年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对于晏殊及其词集《珠玉词》的评论,多所指摘,失之公允。诸如“太平宰相”、“雍容华贵”、“流连诗酒”,及其词作便是“歌舞升平”、“寂寞衰退”,而连其轻清宛转,玉润珠圆的风格也被说成“聊陈薄技,用值清欢”、“投合承平时期士大夫胃口”。他的功绩是“不仅树立一种士大夫词风,并为捍卫这一词风而打击与他门户不同的接近下层社会的柳永一类词风……”等等。甚至有些文学史把晏殊干脆抹去不留痕迹。因此,致使一位天才词人,一部杰出的词集蒙冤受屈。这一切对…  相似文献   

13.
多音同义词,是指汉语中一个词有两种读音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这类词在表情达意时由于意义相同而又读音有异,很容易误读。其实,多音同义词的读音是有“章”可依的,它们往往根据其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句法功能来表示不同的读音。下面试举几例: 薄,读“bó”,又读“báo”,都有物体不厚的意思。这个词的读音应根据其不同的构词方式和句法功能而定。①当“薄”构成联合式合成词或在成语中出现时,应读“bó”,如“薄弱”、“浅薄”、“淡薄”、“日薄西山”等。②当“薄”构成偏正式或主谓式合成词时,应读“báo”,如“很薄”、“不薄”、“薄纸”等。③当“薄”和其它语素组成合成词在句子中充当定语时,“薄”的  相似文献   

14.
《经传释词》“所”“可”互训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引之《经传释词》释“所”为“可”,释“可”为“所”,前人已有怀疑。本文认为:“所”为指示性代词,“可”为副词或曰助动词,词性不同,用法各异,在音韵上亦无多大联系。“所”“可”互训,缺乏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们常常遇到“难免”和“难免不”这两个所谓的词。有人说两个词完全相同;有人说两个词截然相反。对垒相持之下,只好去查“词典”,可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于是大家称其为“死亡地带”。我们不妨来看这道语言表达题:①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②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这两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还是不同呢?有一个材料认为相同:①中“难”、“免”形成双重否定,表肯定;②中  相似文献   

16.
在《守株待兔》里有4个与时间概念“天”有关的词,即“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天”的4个词和句子,多读几遍,读后思考这4个词的意思是否一样。启发学生明白这4个词的不同意思:即“一天”是指“某一天”,“每天”是指“天天”,“整天”是指从“早晨到晚上”,“一天一天”是指“连续许多天”。接着,把问题引向深入:这4个词分别出现在寓言故事中的哪几个部分?所在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的:“一天”出现在寓言的开头(第一段第一句话):“古时候,…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中的兼词实际上应更宽泛。兼音兼义者是兼词,不兼音而兼义者亦应视为兼词,前者少而后者多。而且在虚词、实词中均有。同时,存在着不同词类、不同意义的兼词与同一词类、相同意义的兼词。这些词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若不作兼词解,则语意不充分,句子不通畅。如实词中的兼词“察”、“顾”、“今”、“可”、“堪”;虚词中的兼词“兹”、“是”、“斯”、“始”、“必”、“既”、“诚”、“方”、“则”、“更”等  相似文献   

18.
张志和《渔歌子》一词,全篇仅二十七字,可谓短矣。可是,此词却是“道尽渔家事”的绝唱。刘熙载称它为“风清千古”。这首词是如何赢得这些美誉的呢?前人之述颇多。本文拟另辟蹊径,从境的角度来略加论述。一诗词之中皆有“境”。“境”又有三:一曰“物境”,二日“情境”,三日“意境”。《渔歌子》二十七字中,有十七字名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清水”、“鳜鱼”、“箬笠”、“蓑衣”、“风”、“雨”。物象达九种之多。可见物在此词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客 :请您解释一下什么叫“异形词” ?主 :“异形词”是指在普通话中同音、同义 ,用法相同 ,只是写法不同的词。如“笔画、笔划”“身份、身分”“交代、交待”就是常见的异形词。既然它们读音一样 ,在口语中就不会有什么不同 ,所以“异形词”是汉语书面语中的需要整理规范的语言现象。“异形词”的本质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因此 ,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写法 ,它们终究还是同一个词 ,所以才叫“异形”词。客 :在书面语言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形词 ?主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在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中 ,就很难出现异形词 ,因为同一个音拼法应该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20.
《菩萨蛮大柏地》是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词 ,词中主要描写了雨后大柏地的壮丽景色 ,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分辨词中的事物和联想 ;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教学难点是 :体会“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简介时代背景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全套小学语文教材中只选编了一首词 ,这就是毛泽东写的《菩萨蛮大柏地》。学生对“词”的文体特点十分陌生 ,讲读前要以本课为例作简单介绍。“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