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人的自然本性与存在的时限性限制了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限制常常使梦想与现实的距离逐渐拉大,这种矛盾加剧了人的沉沦、消极的生存压力,这种现象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凸显,庄子的生命哲学映照着崭新的世界,我们不妨以庄子为镜,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通过深刻领悟庄子的"天人合一"的深远意境,重新审视真、善、美的道德标准,提升他们的生活境界和道德精神,使得青年大学生逐步找寻、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2.
反道德是指用不道德的或不符合道德精神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活动。在现实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大量的反道德的现象,道德教育一度被异化成非为人的教育,成为无人的甚至是扭曲人的教育。批判  相似文献   

3.
提升高校大学生道德思想素质,从整体上促进道德教育效果的提高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道德意识是人认识道德、遵循道德以及提升道德的前提条件,也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康德的道德意识观是以人的有限性为前提,将人的善性与恶性统一起来,相较于传统的正面善性教育,善恶共有性才是呈现在大学生道德现实中的普遍状态,应该受到高校教育者的关注。可以说,康德为我们探寻高校道德意识教育提供了一个更为切实的思考视角,不仅在理解学生的道德思想、道德行为上具有独特切入点,更在高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中给予我们新的方向。以康德道德意识观为理论考察点,洞悉有限理性存在者的道德意识培育既能够补充和完善高校道德教育内容,又能够为高校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给予现实路径。高校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且持续的过程,其道德教育目标不是培育纯粹善性的学生,而是培育能够在现实中不断对抗人性中恶的意志,克服感性偏好的消极影响,不断进行道德奋斗,使道德善性在自我道德意识中占据优先地位的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相似文献   

4.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的道德性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要求教育工作应该按照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办事,这对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应该借鉴其合理的思想,根据人们的心理发展阶段和规律,在不同时期对每个人以不同的教育内容为重点,以促进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达到适应社会和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困境被称为"斯密难题"。也许在理论上",斯密难题"是伪命题,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这种经济个体作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背反是存在的。对这一难题的解决,依赖于对人的社会性基础上的人的统一性的认识。从道德的角度看,作为社会人的经济人,完全应该并且可以使自己具备某些道德素质,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道德困境。事实说明,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从问题中寻找突破--试论学校德育的背景、观念和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对大学德育的现实背景及某些主导观念和方法进行分析,为新世纪德育的改革提供思路。社会背景:道德行为负收益现象时下大学德育实效低下的一个重要外部原因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存在明显的道德行为负收益现象。一个道德的社会,人们道德行为的获利比不道德行为更大。从某种意义来说,道德可以给整个社会即人人带来好处,当人与人之间竞争趋于无穷时,人们就倾向于采用互利协作的方式,这样的社会使人们从不道德行为中获得的收益要远小于其由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当社会处于大的变革转型期,旧制度的…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是一种育人成人的教育活动,帮助个体树立道德理念和塑造道德品质,使其发展成为具有向善向美魅力人格的人。这一教育效果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道德教育文化品性散发的光芒。道德教育使人从自然人向文化人转化,其蕴含的文化品性本身就揭示了道德教育是一种文化性的存在。因此,在道德教育目的、主体、内容这些教育要素中无不体现着文化因子。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社会性难题,道德虚无、道德茫然和道德失范等现象接踵而至。因此,道德教育需要在更加复杂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坚持文化立场,以文化人,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中承担起自身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学应该是道德的,但现实教学中道德失范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甚至令人发指。建构教学伦理学学科已成为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现代化、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迫切要求。教学伦理学是研究教学活动应当具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一门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教学成为符合优良道德的活动。教学伦理学应当按照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来建构其理论框架。我国的教学伦理学研究必须突出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9.
诚信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社会在人际关系、经济,甚至政治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滑坡、诚信失落现象,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诚信的失落有其经济、社会等原因,但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在这里所负的责任,反思教育自身的失信问题,使诚信教育承担起责任和义务,从而再造诚信、重构诚信.  相似文献   

10.
关于音乐与道德的多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作为以审美价值为最根本价值的艺术形式,对人的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作用。我们以音乐社会学为理论基础,从音乐与道德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探讨人的道德建设问题,针对现实中的某些音乐现象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道德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现实世界,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规范、德性和善行实际上构成了作为社会现象的道德的具体存在方式。道德教育要完整地体现其实践意义,必须全面把握道德的存在方式,将受教育者持守规范、提升德性、追求善行作为自身的价值目标。只有从道德存在的三个层面入手开展道德教育,才能使道德的主体性与规范性、实然与应然、他律与自律在价值中获得统一。道德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道德系统,不断促进道德实践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表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行为,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渗透于人类社会的教育活动中,作为表演场所的学校剧场有着重要的道德教育价值。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剧场中的重要角色,他们互为表演者和观看者。对于道德教育而言,道德学习的观察性决定了教师表演的基础性价值。同时,道德学习的亲历性和体验性决定了学生作为表演者的必要且充分的意义。因此,学校道德教育课堂不仅仅有教师表演,更应该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要通过创建表演式德育课堂,使学生成为道德学习的主体和自身道德生命成长的主人。  相似文献   

13.
试论学校行为中的负道德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行为中的负道德现象,是指体现着落后、腐朽、蒙昧、自私、贪婪意识、导致学校教育活动中腐败现象横行、丑恶现象泛滥、反教育现象普遍的学校行为。其表现主要有;强烈的漫利倾向,明显的反教育倾向以及腐败现象等。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教育主体地位弱化和教育职能减弱;教育运行机制及其主要构成要素不良等。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是: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回答;阻止教育负道德现象泛滥,促进教育环境纯洁;丰富教育理论体系,为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通常存在盲目崇拜、用语低俗、沉溺游戏、诚信缺失、侵犯版权等道德失范现象,这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特性、网络社会特性、虚拟与现实的道德背离、网络法律缺乏、网络伦理教育缺位等原因造成的。为避免此类网络失范现象的出现,就必须开展校内外文化活动,建立网络技术监督机制,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从道德、智力、体质审美能力诸方面对人的发展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使人类从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上提高了自身再生产的质量,使劳动者具备较高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生产力的水平。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教育在生产力中愈来愈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它是生产力诸多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郑福龙 《课外阅读》2011,(5):134-134
治国先治教,治教德为本。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德教为先是指把道德教育放在所有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首位,以德治教是指把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作为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将道德教育和修身养性融入到育人的教育活动当中。但是,在现实教育当中,以德治教存在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和现象的曝光,学术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学术道德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声誉,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从现实操作性来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应当紧紧围绕学术研究者这一中心,从机构与制度建设、教育宣传和社会舆论监督三个方面来考虑对策,使学术研究者在这一套体系下不能、不愿、也不敢做出违背学术道德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生命教育诞生的原因主要有危害生命存在的问题、现实学校教育中生命“空场”现象、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人与生命之间的道德问题四个方面。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遵循生命之道,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生命道德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20多年来,推动我国生命教育发展的力量有很多,其中...  相似文献   

19.
人的本性在于保存自我 ,即在我们认知自身的前提下能够克制损害自己与他人的欲望 ,发挥我们真正渴望实现的潜能。能否保存与实现自我 ,在我们走向成熟之前的过程中 ,与教育密切相关。以尊重人性为起点的教育 ,在于培养一种自主而理性的道德 ,但这只是对于教育应然的设想。现实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自己的权威压抑着儿童的天性 ,所以由此建设的道德是外在于我们的。在我们未实现自主之前 ,这种外在的道德只是一种我们被动接受的权威主义道德 ,我们自身的迷失便是造成了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道德需要是推动个人生道德行为的原动力,道德需要与人们的利益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道德需要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公民自觉自愿的追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道德需要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内在动力。“道德需要”理论强调在道德活动中主体的需要,能力,评价居核心地位,从而突出了人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道德需要”理论同样强调道德建设中的实事求是原则,着眼于大多数群众的现实道德状况和道德需要,体现了道德建设向现实世界回归的趋势,“道德需要”理论着眼于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着眼于人的自面而自由发展,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