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于岸青 《青年记者》2007,(18):74-75
这几年,有一种理论被屡屡引用,那就是在新办报刊之前就要明确:你的报刊要办给谁看。要划分出自己的读者群,要细分读者,进一步细分市场,从而准确找到那些喜欢你的报刊的读者。找到之后,在编辑过程中,要把这个"读者"揣在怀里,藏在心中,时时地为他们着想,按着他们的口味来布料做出符合目标读者群的刊物来。这就是所谓的"读者上帝论"。这个理论成了报刊人的不二法宝,看那些成功的与不成功的经验之谈,必要谈到读者定位的问题,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相似文献   

2.
顾力 《出版广角》2012,(11):82-84
美国的《读者文摘》曾以每期1000万册的发行量成为美国本土发行量最大的月刊,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杂志之一;中国的《读者》杂志则是中国文摘期刊市场的第一品牌.本文将对《读者文摘》的发展模式和轨迹进行探讨,并将其与以《读者》为代表的中国大众类文摘期刊作比较,旨在为我国期刊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读者》是最大的盗版商,我不敢肯定,一般来说,文摘性刊物,不曾贪污作者银子当属于少数。又有人说,《读者》小气不大气,只会贩卖小资情调。是的,《读者》20年来,老是拿没有创新的旧面孔敷衍读者,不正宗不到位的小资情调早已经变成老资情调,老不正经了,距离小资情调就愈加远,愈加渺茫了。  相似文献   

4.
《读者》:净化心灵 升华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川 《报刊之友》2002,(1):32-32
全国8000多种期刊中,《读者》早已是屈指可数的名刊了。就月发行量来说,她紧随《知音》、《半月谈》之后,名列第三。过去忙于公务,需要审读的报刊也看不过来,自然无暇领略《读者》的风采。退出“一线”,人闲了,身轻了,心静了,赶忙订了一份《读者》,以品一品这个名刊的滋味。  相似文献   

5.
无数次,我努力想读完一本《读者》杂志,然而,每一次努力,我都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6.
从《读者》看文摘类期刊的风格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琴 《传媒观察》2006,(4):24-25
2000年第4期《读》发行量达到605万,名列中国期刊媒体首位、全球综合性期刊排行榜第4名。有人认为,《读》已经成为一种化,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然而也不时有声音激烈地反对它:“《读》20年来,老是拿没有创新的旧面孔敷衍读,不正宗不到位的小资情调。”一本没有原创稿的类期刊,缘何引起如此剧烈的反应?从叙事结构与风格变迁的角度来研究,《读》是个典型的个案。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国内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文摘类杂志《读者》为例探讨传统文摘类杂志在信息传播的数字化浪潮中面临新媒体冲击、读者需求改变、内部竞争加剧等挑战,同时也获得了诸如网络信息泛滥,媒介融合以及数字传播等因素带来的系列发展机遇。最后,通过具体的分析得出传统文摘类杂志在数字化环境中的三则生存之道:粗粮做细,呈现数字时代的文摘精品;与新媒体融合,呈现多种表现形式;利用新技术,实现品牌形象树立。  相似文献   

8.
《读者》品牌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在读者心目中或是业内人士的评价中,《读者》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期刊。《读者》于2003年10月和11月,连续两个月发行量突破八百万份,稳居全国九千多种期刊发行量的首位;据世界期刊联盟认定,居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围绕《读者》已经发生了太多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关心传媒业的人都试图解读它的曲折经历和成功经验。在此,笔者主要从品牌创立和经营的角度解析“《读者》现象”,侧重分析其在品牌形成和经营过程中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以真善美为“卖点”——访《读者》杂志主编彭长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妍 《传媒观察》2005,(5):8-10
在剑拔弩张的报刊市场,有这样一本杂志——“它从不说教什么,也不过激地抨击什么”,只是静静地、一点一滴地汇集着古今中外人类思想的精神甘露,吸引着、滋润着、感动着你我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0.
《出版经济》2004,(4):13-13
读过刊物的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读者》杂志的。读过《读者》的读者,很多人都为它的魅力称奇。这里,《读者》家人告诉你一个《读者》的经济故事。  相似文献   

11.
解读《读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记录研究一些名书名刊的编辑过程.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本刊自创办以来,一直希望在这方面有所贡献.本期选发的这组研究《读者》的文章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首篇选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的《期刊中国》一书,原为书的开篇一节。该文不仅对《读者》的分析全面深刻,而且文字简练流畅。我们选发时加了题目并作了一些删节,意在推出此文的同时,向读者力荐此书我们认为了解中国期刊业的内幕、前景、困惑诸多方面,当有助于在谈论“期刊中国”的同时.去建设期刊大国其他两篇文章.均出自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之手。文中的看法虽不能说有多么成熟.但都经过了作者深入的思考.或许还能带给我们些许新鲜的气息。  相似文献   

12.
王海群 《青年记者》2005,(10):44-45
8月15日、16日,《读新报》连续在头版刊发了致读的信:“为做大做强《读新报》,我报社拟剥离经营部分组成传媒公司。在资本运作期间,我报从即日起休刊。从8月22日起至8月28日止,《读新报》的整订用户,可凭订报收据改订《生活报》、《老年报》或《家庭保健报》,如不希望改订,可凭订报收据到《读新报》社退取从休刊之日起到年底的订报费。在邮局订报的用户凭收据到邮局退取订报费。  相似文献   

13.
今年,贵卅旧报报业集团的《文摘》大规模改版,更名为《天下文摘》,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4.
大川 《传媒》2003,(5):42-42
读了两年多《读者》,加在一起,50多期,数百万字。若问有何感悟、教益?很简单:感动。不光我感动,相信许多读过《读者》的,也会被一篇篇美文,一个个人物、故事感动的。这从她每期选登的读者“心声”便可看得出来,包括正在狱中服刑的罪犯。 有人说,如今有些人,冷漠多于关爱,麻木多于感动。实在地说,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大概正是透过这种现象,《读者》才有了自己明确的定位,而不是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多年来,她一直坚持真善美的阳光主题,“辛勤地采撷中西文化里最芬芳的花蜜”,用来滋润读  相似文献   

15.
名流杂志《读者》的前身《读者文摘》,自创办起至今,已经历了整整23年的成长历程。身为出版界的一员,作为《读者》杂志的读者,从其前身《读者文摘》创刊起就长期关注的读者,目睹了《读者》的成长,也目睹了《读得》所经历的岁月蹉跎,身为旁观者在此简叙《读者》,及其前身《读者文摘》的风雨星辰。  相似文献   

16.
《老照片》丛书以全新的图文形式激发着读者的阅读热情,在当前电子媒介强力冲击纸质媒介、书刊发行一度陷入困境的大环境下,《老照片》丛书的出现使纸媒读物的受众增加,也使读者的阅读内容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17.
《出版经济》2004,(4):20-20
读过刊物的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读者》杂志的。读过《读者》的读者,很多人都为它的魅力称奇。这里,《读者》家人告诉你一个《读者》的经济故事。  相似文献   

18.
郑瑜 《当代传播》2003,(1):52-53
《读者》(原名《读者文摘》)是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性文摘杂志:1981年4月创刊,初期发行量5万册。2002年10月,其发行已达到606.8万册。经世界期刊联盟(FIPP)确认,《读者》发行量居世界综合类期刊第4位,在中国则稳坐期刊头把交椅。2002年,在第二届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中名列“读者最喜爱的杂志”的首位。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读者>现象是基于"媒介化社会"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之上的一种想象性建构,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在特定形式上共谋上演的一幕传奇,其风格基于精英的立场,体现出保守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倾向.  相似文献   

20.
成功的副刊,本身就是一种品牌,一种引力,一种影响。副刊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励和唤醒,唯有阳光才能照亮读者的精神家园,唯有色彩才能缤纷读者智慧的眼睛。——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