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缩短中小学之间的差距,让“九年一贯制”真正的贯起来,衔接起来,成为我们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办学中值得研究的课题。既然衔接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只能直面,特别是小学和初中之间的衔接,更是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自然、有效”,即一切围绕学生发展这个根本命题。在实践层面,我们特别注意三方面的“衔接”;身心的衔接,思维  相似文献   

2.
说“9”     
9是一个幽默数。汉字“九”除了表示一个具体数外还常泛指多数和多次。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写的“若九牛亡一毛”,“是以肠一日而九回”,以及我们平时说的九泉、九鼎乃至九死一  相似文献   

3.
欣赏一件艺术品,譬如一幅画,一座雕塑,一帧书法,常常听到这样的批评:有点儿“匠气”。所谓“匠气”,如果将鄙视劳动人民的这一层意思排斥在外,指的是否就是缺少创造性,比较平庸,没有新意呢?对于艺术,我是门外汉,“匠气”的确切含义,我无法作出准确的解释。但是,某些艺术品如果带上了“匠气”,恐怕一定是大高而不妙的,用“匠气”来形容某些艺术品,恐怕也总有一点儿贬抑之意吧。我们做教师的,在旧社会,常常会遭到一些人的白眼,被轻蔑地称上一声:教书匠!显然,这样的称呼,是明显地带着污蔑性质的。“十只黄猫九只雄,十个教师九个穷”,“教授教授,越教越瘦”。这的确是旧社会大中小学教师经济地  相似文献   

4.
阿平 《考试》2004,(11)
“九”在十进制计数方式中,“九”是最大数,一旦超越“九”,就是对“零”的回复。因此,“九”数便蕴含了“登峰造极”的文化含义。在中国,古代就尊称九为“天数”、“阳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分天下为九州、九天。九是三的自乘数,三为阳数,因而“九”就成了阳数的极限,谓之“重阳”,这就是“九九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由来已久,含义十分丰富。“九”、“久”同音联义,人们不免联想到亲情友谊,祝愿“人长久”、“情永在”。  相似文献   

5.
一、对“读”“写”的认识 (一)“读”——生活与学习的需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强调“读”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常常会强调语文教师抓“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不仅是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的一种本领。  相似文献   

6.
九月的天是明朗的,九月的心是火热的,九月的校园是多彩的。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特设“九月特别行动”这一栏目,让我们从多方位瞧瞧孩子们笔下的这些性格迥异、耐人寻味却又卓而不群的先生们——  相似文献   

7.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写了首《九日次韵王巩》的诗,因诗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的诗句,因此“明日黄花”这一词语便成了形容过时事物的著名典故。可时下的人们在运用这一典故时,常常写作“昨日黄花”。其实,这种改动是不确切的,至少说明一些人们对我国古代有关风俗及关于这一典故内容不够了解的缘故。  相似文献   

8.
付蓉 《物理教师》2011,32(2):21-22
1案例背景 “有用的物理学”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上海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前言“让我们起航”中的第2节.“物理是有用的”这个内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也不论是上海课本还是其他省市课本,都是引言中常有的内容,但是对照其他教材我们会发现,这个内容在这本上海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中被重视了很多,不仅是笔墨增多,还被单独作为一个章节,  相似文献   

9.
“预设”和“生成”是老师们课堂上一直头痛的一对冤家。上课前我们既要“精心的预设”;课堂中又要“精彩的生成”。这一矛盾让我们经常遭遇这样的情形:我们的“精心预设”,常常被意外的课堂枝节撞击得体无完肤!我们在检讨自己预设失误的同时,羡慕着别人的高超技艺,思考着他人为什么能够在课堂意外到来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小朋友们,我们在学习知识时,常常可以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例如,根据下面谈到的“比”和“北”的造字方法,大家可以推想出“从”的本义是“跟随”,而“众”的本义是“许多人”。有意思吧!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爬天都峰》一课,故事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一个是“我”,一个是“老爷爷”,另一个是“爸爸”。在人物对话中,“老爷爷”两次把“我”称作“小妹妹”。笔者认为,这种称法实在有些不妥。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商之。“小妹妹”这个称呼,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俗一般来说有以  相似文献   

12.
芜崧 《学语文》2004,(5):41-41
成语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和表义的整体性。然而,历史上的一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发生“讹变”,或更换语素,或省略语素,或改变语序,或把甲义用作乙义,久而久之,便习非成是、合法化了。典型的例子是“明日黄花(指菊花)”,比喻过肘的事物。宋·苏东坡《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今天(重阳节)看到菊花盛开,想到明天(蘑阳过后)菊花谢了,枯萎了,于是产生“美好的事物会过时”的叹息。现在人们常常用作“昨日黄花”,例如:  相似文献   

13.
徐静 《辅导员》2011,(23):19-20
“誓”是一个熟面孔.也是经常挂在我们嘴边的一个字。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发誓……”可对于“誓”这个普普通通的字,好多人却容易写错。这不,小刚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常在古装电视中看到称对方为“足下”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那么“足下”一词是如何产生的呢?何以表敬?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我们使出浑身解数,有时候效果总是不能尽如人意。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教学上的脱胎换骨和创新是形势的需要,我想首先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舍”与“得”。  相似文献   

16.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90年代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在教育形势大好的1994年,我市“普九”任务并未如期完成,这说明我市“普九”进展速度、发展实力,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差距愈来愈大。因此,我们只有坚定信心,积极进取,顺利完成每年的年度任务,才能实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7.
谭玉焱 《成才之路》2020,(4):110-111
汉语中的频率副词“常常”“经常”“往往”在词义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点及差异。文章通过对“常常”“经常”“往往”三个词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系统说明“常常”“经常”“往往”之间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一提起“假爱”,声名便不太好,于是我们在这“假爱”上加了引号。这里的“假爱”实质上还是“真爱”,只不过这“真爱”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爱有所区别。它是一种经过包装,被克制了的调适性“真爱”。家庭中,夫妻俩常常是冤家,生死对头,或许正是由于他们动了真爱,一真爱,双方的要  相似文献   

19.
话题作的审题本来是比较容易的,可是由于不少同学在审题时粗枝大叶,常常“偏题”,甚至“跑题”,这实在令人痛惜。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跑题”.是因为“三看”与“三不看”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数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等式”的证明这类问题,除了用“不等式”的思维解决问题外,有时我们从证明“等式”的角度来解决这类“不等式”的问题方法更简捷思路更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