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访人 :北京广播学院 韩运荣被访者 :暨南大学新闻系副主任陈卫星博士  您对西方传播学的总体印象如何 ?对此有什么具体的学术评价 ?答 :西方传播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很难有个一致的定论。十多年前 ,我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法国留学 ,攻读博士学位。当时 ,按照专业目录选定的学科是信息传播学 ,我隐隐约约的知道 ,在国外研究电影之类的大众媒介是被划分在这个学科里面。结果 ,去了之后 ,才发现跟我想的不一样。课堂上讲了很多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结构分析、社会学、符号学、控制论、语用学、精神分析乃至法国人自成一派的媒介学 (Medi…  相似文献   

2.
孙德宏:《工人日报》社长、总编辑;美学专业博士.作为一张主流大报的社长、总编辑,他不又重新回到学校攻读博士学位,而且出版了一本学术价值颇大的专著.对这本由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出版、名为《新闻的审美传播》的专著,其实,业界不少人都很好奇:作为一线的实践者和管理者,为什么要去做看上去有点儿不着边际的"美学研究"?"新闻"与"审美"扭在一起,是不是"乱点鸳鸯谱"?理论研究究竟给这位业界老总的"本职工作"怎样的指导和启迪?  相似文献   

3.
傅璇琮 《出版科学》2014,(2):111-112
正司马朝军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除了研习小学、经学之外,也曾对古典目录学发生浓厚兴趣,1990年代又在武汉大学攻读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二十余年甘坐冷板凳,专心致力于四库学与文献学研究,近年陆续推出《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考》《四库全书总目精华录》《四库全书与中国文化》《文献辨伪学研究》《国故新证》《黄侃年谱》等多种论著。他曾将有关论著寄赠给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09年10月,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召开有关《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纂会议,他  相似文献   

4.
今天学社会学的学生——包括研究生,大概要听很多课程参加很多考试来学社会学的各种方法。到后来成为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又要花很多时间参加很多调查来重新思考这些方法。我记得30年前刚刚开始学社会学的时候,就有老前辈引用不知道哪个"大师"说的话,"啥也不会做的就只好去搞方法了!"老前辈本来是要我们重视方法,不过一上来就警告我们不要不小心弄成了书斋里坐而论法的腐儒。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1月15日下午,我作为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的院长,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简称"新盟"),为全国高校新媒体教育与人才培养领域搭建起重要的交流协作平台。成立高校新盟,始发于我"东西传播"的想法。近两年,我致力于"东西传播"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在新媒体和互联网领域,要把美国先进的思想学习传递回中国。我访学于美国,先是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做访  相似文献   

6.
<徐渭文化心态研究>,是武警工程学院基础部语文教研室副教授汪沛在陕西师范大学攻读文艺理论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的学术专著,由中国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发行.徐渭是明朝文学史上"怪才",大多称呼"徐文长".我们在上大学时就略知一点该才子的逸闻趣事,所以当初拿到该书时,就想作为资料保存.  相似文献   

7.
蝙蝠衫,窄脚裤,长筒靴;齐眉的刘海,轻声细语……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在广播界摸爬滚打20载,从《新闻与报纸摘要》、《新闻纵横》王牌节目的记者、编辑,到都市之声副总监、央广都市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走街串巷采访,运筹帷幄管理……访前我想,风风火火、干练强悍该是她的标签,不想,眼前的孟昕,清纯曼妙如同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让我不禁有些惊愕。她不时地打开电脑中的各个文件,用图示向我阐释各种观点,娓娓道来。"挺职业"几个字在我脑海中蹦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最年轻的公司,在"央广都市"的名下,凝聚了孟昕的团队。对他们而言,变化的不仅仅是身份,更是心态。作为公司人,赚钱是他们的目标;作为文化公司,钱要赚得有品位;作为传媒文化公司,还应肩负传媒人的使命。"相信坚定服务意识、文化意识、创新意识,还有央广意识,就能更大气,更宏观,更有公信力。"她深信,由这些意识形成的"气场",必定能赢得"市场"。  相似文献   

8.
《新闻爱好者》2011,(12):86-86
郎劲松,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博士学位,曾在吉林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工作,2004年,赴韩国首尔大学做访学学者,2006年起在贵州电视台挂职任副台长。  相似文献   

9.
《新闻爱好者》2011,(24):86
郎劲松,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博士学位,曾在吉林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工作,2004年,赴韩国首尔大学做访学学者,2006年起在贵州电视台挂职任副台长。  相似文献   

10.
陈娜 《今传媒》2010,(8):4-6
潘忠党,1958年生于北京,安徽黄山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1983年赴美求学。先后获得斯坦福大学传播学硕士学位和威斯康星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研  相似文献   

11.
2007年5月在德国埃朗根举行了"图书学研究与教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设有图书学专业的德国高校代表作报告;第二部分是来自档案馆、图书馆和相关协会的代表作报告;第三部分是一个国际化的讨论,由来自瑞士、奥地利和中国的从事图书学研究和教学的代表发言。  相似文献   

12.
李彬 《新闻爱好者》2012,(17):44-45
自2001年调入清华执教,我有幸结识了不少青年才俊,李漫博士就是其中一位非常倜傥之人。20多年前,他以少年大学生来到北京,感受了未名湖的沉静与波澜。之后,备尝人生甘苦,又投在北京广播学院蔡帼芬教授门下受业,继而考入清华,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毕业前夕,作为导师,我曾为他写下一封推荐书:  相似文献   

13.
晓笛,是崔砥的播音名。26年前她父母为她取这个名字时,是希望女儿的意志百折不挠,像磨刀石一样坚硬。 晓笛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的是新闻学,相对于广播电视专业,它是更准确意义上的“报学”。她系统地学习了报纸的发展史和采编技巧,并且跃跃欲试想成为一员,开始学做广播节目主持人。 这是新的挑战。光会写稿子的记者显然不能适应需要,一个崭新的广播人应该是采、编、播三位一体的全才。  相似文献   

14.
序<审美化生存> 守祥师从浙江大学徐岱先生攻读文艺美学博士学位,凝聚三年心血铸就的这篇论文颇受好评.之后,又进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工作站,把形而上的学理思辨与形而下的现实审美文化思潮的演进紧密结合,潜心深钻细研,再费两载功夫,于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进而完成了这份题为<审美文化与审美范式研究>的博士后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四川省档案馆利用处迎来了一位外国老朋友,她就是美国加州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系副教授戴史翠。六年前,正在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戴史翠第一次来四川省档案馆查阅档案的情形仍让工作人员记忆犹新。当时的她看清代巴县档案每页只能读懂几句,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向工作人员请教,然后再把自己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6.
博士的学问     
万芳的爸爸妈妈都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了。当初我反对他们去,说芳芳都读小学五年级了.你们又有工作.还去美国念什么书?儿子媳妇说他们单位就他们两个不是博士.丢人现眼抬不起头不说,而且工资福利待遇也低人一等。于是.就把芳芳丢给我一个孤老太婆.两个人就双双飞到了地球的另一面。我的身板硬朗。照顾芳芳的吃喝拉撒也不存在什么问题.偏偏我没文化,辅导不了她的功课。儿子媳妇也预料到了这一点。临走时交代我.说没问题.咱楼上楼下楼前楼后住的都是博士.他们的学问大着呢。芳芳遇到难题就去问他们。  相似文献   

17.
正档案行政指导是一种包含档案业务指导的行政行为,档案行政指导作为主要的档案行政行为之一,几乎贯穿于档案行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实施档案行政指导,必须认清档案行政指导的"软"与"硬"。档案行政指导行为具有非强制性,这是档案行政指导最为重要的特征。通俗地讲,档案行政指导是一种"管不管在我,做不做在你;说不说在我,听不听在你;教不教在我,学不学在你"的柔性管理行为,即所谓"软"手段。管、说、教是档案行政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做、听、学是档案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档案行政指导最主要的原则是自愿性,它以档案行政相对人自愿为前提,充分尊重档案行政相对  相似文献   

18.
李彬 《新闻爱好者》2014,(11):49-53
2014年4月,受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邀请,我有幸出席他们承办的全国高校传播学年会。其间,同一位负责接待的青年教师相识,了解到她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的叙事问题。由于15年前,自己也曾主持翻译了一部《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新华出版社1999年),于是我俩自然就此作了一番深入交流。作为所谓“非虚构”的典范,普利策特稿堪称新闻写作的高峰,而这座让记者仰之弥高的文本并非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高校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几乎每年都要面临自己的学生毕业、授予学位、论文出版这些常规性的工作。《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是我的博士研究生杨文祥教授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撰写的学位论文。在这篇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我别有一番感慨,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欣慰之情,不能自己。  相似文献   

20.
燕园求学记     
<正>业师周先慎1985年秋,我到北京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史硕士学位,业师是周先慎教授。说来惭愧,那些年书总不大读,文亦不作,大约是由于本人赋性驽下,对求知问学的门径一直不甚了了。同学中早就分出"托"派和"麻"派,"托"派志存高远,专心一意考托福;"麻"派指打麻将而言。平心而论,真正属于这两派的人亦不多,而我们一班庸碌之辈则普遍流露出那么一种稀松、疏懒的情绪,每周除按系里印发的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