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虽然,统一战线内部的四个阶级在反帝反封建问题上目标基本一致,能够团结合作,但他们在革命方式方法、革命的程度和前途等具体问题上存在原则分歧,这就决定了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具体来说,革命统一战线内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左、中、右派的区别和斗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哲学的角度。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从三十方面对论题作了阐述:一、同和异是存在于统一战线运动过程始终的一对矛盾范畴,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对立,井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持化,我党历史上在处理同和异矛盾关系过程中,既有失误的教训,但主要的是成功的经验;三、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同和异矛盾关系的表现和性质以及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关系的原则与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3.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路线服务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决定了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和基本特征。该文对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基本模式和有效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面对我国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新形势,高校统战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统一战线战略,站在贯彻实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战略高度,从提高认识、完善工作制度、理清工作思路、落实保障措施等方面来解决好统战工作任务日益艰巨的形势与统战工作水平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以进一步彰显统一战线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劳动之间也有统一战线”,是从人的劳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角度来概括的,它包括现阶段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个体劳动和部分私营企业主阶层等,它表明,统一战线不会因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消亡,而是长期存在于社会主义不同劳动之间。社会主义劳动之间的统一战线将更加突出,地位更重要,邓小平“社会主义劳动之间也有统一战线”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变化的科学总结;它正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相互联系,具有同一性,又相互排斥,具有斗争性,这两个相反又相成的基本属性,构成了矛盾运动的统一体,推动着事物前进和发展。统一战线作为不同阶级、阶层、党派和社会力量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形成的联盟,必然存在着同一性(共同点)和差异性(不同点)。如果没有同一性,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和发展;如果不承认差异性,那么统一战线也就无必要。因此,求同存异原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在统一战线中的具体运用,而且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一条根本的策略原则。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统一战线从来都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从形式到内容都显示出中国的气派和中国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一、中国的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以中共为核心的统一战线,这是中国统一战线的根本特点,也是统一战线能够长期存在并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基本保证。二、在政权建设中,统一战线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它与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中国的政体。三、民族问题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创立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最好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我们创立了通过统一战线统一祖国的途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是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的中国才能提得出来的创举。中国的统一战线把马克思,列宁的设想多次,多方面地变成现实,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理论宝库,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维汉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卓越领导者,他的统战理论和统战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因此,对于李维汉的研究亦成为统一战线理论界的重要课题,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十多年间,这一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拓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是长期存在并不断地发展着。两个联盟的思想是我党对无产阶级革命战略和策略思想的重大发展。邓小平在新时期关于统一战线两个联盟的思想,是对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两个联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成功地实现了由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向社会主义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性过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统一战线的范围和对象问题;统一战线政治基础问题;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两个联盟内部之间矛盾的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宋庆龄抗日统一战线思想是其光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的主要观点与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主张基本是一致的。今年是宋庆龄同志诞辰110周年,我们学习和研究宋庆龄的抗日统一战线思想与共产党主张的一致性,对于我们继续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做好新时期的统战工作,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和祖国统一大业,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政策,面临着三种选择。 一是不加区别地仍然把帝国主义国家看作铁板一块,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继续提反对美国和其他一切帝国主义。 二是在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与美国建立反日统一战线。因为日本的侵略,直接损害了美国的在华利益,必然引起美国对日本的不满,这种矛盾,正好为我所用,因此可以在这一基础上与美国建立反日统一战线。 三是建立在反法西斯侵略的共同目标上与美国联合,因为法西斯主义将危及整个人类生存,其野蛮的掠夺与屠杀政策。必然会犹如大火烧遍世界…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统一战线及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重视统一战线及制度建设。因为,它是协调利益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和途径,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石,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统一战线学说,是马列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列宁说: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不仅要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同时,要千方百计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大量的同盟者,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是“丝毫不懂得一般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列宁选集》第4卷第225页)。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学说,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立和发展具有本国家、本民族特色的统一战线,这是各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在革命斗争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我国革命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对邓小平统战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对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新发展 :分析了统一战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阐述了统一战线中处理各种矛盾的最基本原则 ,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等一系列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5.
守土抗战是阎锡山对日作战的一个突出特点,其形成的原因:一是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妨碍了阎的既得利益;二是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国民党内部的矛盾促使了阎的立场转变;三是传统文化的熏染增强了阎的民族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16.
作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的联合战略,统一战线在协调利益矛盾、促进社会认同、整合社会公共资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执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其重要作用表现为:统一战线能协调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主体间的利益矛盾;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谐;能推进多元治理的体制化运作,整合社会公共资源。  相似文献   

17.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拨乱反正,继往开来,开创了我国统一战线发展的最好时期。现就其思想理论特点缕述如下: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理论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自身统一和联合同盟军的问题。邓小平继承和发挥了这一思想,概括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集中反映在《邓小平文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本著作中。 邓小平认为:我国现阶段统一战线有三个层次,一是工人阶级自身的统一战线,二是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者在内的统一战线,三是国际范围的反霸统一战线。当然,这是广义的统一战线含义。狭义的统一战线只指中间这个层次,即两个联盟,分别是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由大陆全体劳动者、爱国者组成的联盟,和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由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组成的联盟。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统一战线的本质就是团结大多数,发展统一战线,必须着眼于扩大和加强团结。在这一核心问题上,邓小平的统一战线理论继承了毛泽东的大团结、大联合的统一战线思想。但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大团结的概念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外延。就这一问题,邓小平不仅从理论上作了深刻的阐述,而且在实践中有许多新的创造,从而发展了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了适应这一变革,统一战线工作必须树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指导想想,改进工作方法,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相似文献   

20.
蒋桂矛盾与桂林抗战文化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化城”的形成,与桂系在政治上的开明进步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利用桂系与蒋介石的矛盾,正确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和推动抗战文化运动,是桂林“文化城”得以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