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联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2.
数词在小语课文中大量出现,它或虚或实地记述了客观事物,对文章内容的表达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他们。一、潜伏内容线索,反映课文结构有的课文题目里含有限制中心词的数词。以这个数词为思维点,往往能理清文章线索,疏通课文脉络。如(三人行)一文,思考题目中的“三”,就能把握课文所写的主要对象。再细读课文,就能明晰课文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复述课文。2.能凭借文本的语言文字品读课文。  相似文献   

4.
沈玉芳 《小学生》2013,(10):121-121
课文诵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通过诵读,学生能掌握课本中字与词的用法,能理解课文中传达的思想、能掌握语文素材的特点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的方法学习课文中的语文知识。然而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常常会发现学生诵读课文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小学生读课文根本不认真,他们不理解诵读课文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他们读课文,他们就含含糊糊地读一遍,连念错了字也不知道;有些学生不喜欢诵读课文,他们觉得看文字比诵读课文来来得快,为什么要浪费时间诵读课文?所以他们把教师布置的诵读课文的要求当作任务,教师要求读几遍就读几遍,应付完任务就不再读;有些  相似文献   

5.
张玉香 《新疆教育》2013,(16):129-129
问题就是课文这个大树的树干,就如人体的骨架,清晰有力地托起了课文丰满的血肉之躯。教学时,找到课文中找到能充当骨架的问题,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清脉络,学透课文。  相似文献   

6.
数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复述课文。2.能凭借文本的语言文字品读课文。3.体会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习中,如果开展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课题的研究,一方面能使我们加深对课文的题旨、情趣或章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能培养我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善于发掘课文中的研究性因素,充分利用课文来开展研究性学习。那么,该如何去发掘课文中的研究性因素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步骤。所谓切入点,就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从这个突破口入手,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切入点把握得好,一篇课文就能很流畅地讲好;切入点选取得好往往会取得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课文写片断是凭借课文的写作方法、思想内容、情感情境或语言形式等,进行有“格”可仿、有感而发、有物可写的训练。它不但能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内容的感悟和语言形式的把握,而且能较快  相似文献   

10.
测评过程 一、回顾课文,以诗煽情 1.同学们,本学期第五单元课文是一组有关母爱的文章,谁能回忆一下是哪些课文?(生回顾课文,并说说课文大意)  相似文献   

11.
小学阶段阅读的具体要求是"掌握学过的常用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比较熟练地出默课文,能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结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能概括中心思想。"可见,读是阅读教学中的基本训练之一。我们可以设计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按照初读知内容→细读控中心→精读深体味,最后再让学生认真背诵文章的基本环节进行教学活动,过读边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地领悟内容,体领情感,培养语感,增强阅读能力。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客。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审题与初读课文这两项活动。有些文章的…  相似文献   

12.
课文部分同志们应通过学习,逐步掌握英语的语言特点、习惯表达法和长句、难句的分析,能以正常速度朗读所学课文,要求语音、语调、句子重音、节奏和停顿基本正确,并能把课文译成较通顺的汉语,又能把译文翻译成正确的英语。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和表达顺序,能复述课文。  相似文献   

14.
语文第七册     
四、八个读写训练项目的重点及其相互联系: (一)第一、二组课文主要是对刚升入高年级的学生提出读和写的基本要求。第一组课文,提出了读懂一篇课文的四点基本要求。即理解字词;读懂每一句话;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草地夜行》要有意识地  相似文献   

15.
对小说这一文体解读时,恰当的切入点,不仅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研究课文;而且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笔者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就巧用对比激兴趣,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统编语文教材在各学段都选编了不少的长课文。在教学时,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对长课文的教学价值、教学难点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探究。这样,不仅能有效实现长课文教学的顺利突围,充分发挥长课文的教学价值,而且能有效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及思维能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第一组课文,连同“看图学文”共五篇,训练重点是“怎样读懂一篇课文”,基本要求是:1.掌握字词;2.读懂每一句话;3.能概括段落大意;4.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怎样才能做到这些要求呢?第一步,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扫清字词障碍,得到初步印象。第二步,精读课文,一句一句地读,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读一层,想一想;读完了,再想一想,以加深印象。第三步,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抓住课文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教好一篇课文,如何把一篇文章的特色体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找到课文教学的合适切入点。所谓切入点,就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从这个突破口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就能追求到课堂教学的"效"。  相似文献   

19.
一篇课文总有自身的特点,或遣词造句方面,或布局谋篇方面,或选材立意方面,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合理求异,发现课文妙处,哪怕点点滴滴,就能让学生在课文的反复阅读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步入曲径,领悟甚多,其乐无穷。请看《小壁虎借尾巴》(五年制二册)一课的教例——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感受、体会、涵泳课文。因为语文课不但是认识活动,而且是精神活动、情感活动。选人教材的都是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去认真感悟、揣摩、品味.让学生“钻进去”,“融入”课文,就能使他们从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重视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也符合“教书育人”这一职业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