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高考江苏卷最后一题的充分性证明较难,标准答案中公布的两种解法中,构思巧妙,一般很难想到,本文现给出一种思路自然的常规解法.题目:设数列}a_n}、{b_n}、{c_n}满足:b_n=a_n-a_(n 2),c_n=a_n 2a_(n 1) 3a_(n 2)(n=1,2,3,…),证明{a_n}为等差数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c_n}为等差数列且 b_n≤b_(n 1)(n=1,2,3,…).证明:必要性(略)  相似文献   

2.
题如图(1),给出定点A(a,O)(a>O)和直线L:x=-1,B是直线L上的动点,∠BOA的角平分线交AB于C.求点C的轨迹方程,并讨论方程表示的曲线类型与a值的关系.解法1设B(-1,yB),则AB的方程为yyB=x-a-1-a.又kOA=0,kOB=-yB,tg∠BOC=tg∠COA,∴-yB-koc1+kOBkoc=koc.(1)设C坐标为(xc,yc),0<xc<a,则koc=ycxc,代入(1)有yB+ycxcyB·ycxc-1=ycxc.消去yB化简得(1+a)y2c+(1-a)x…  相似文献   

3.
2007年高考山东卷第21题为: 题目已知椭圆C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菇轴上,椭圆C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1.  相似文献   

4.
研究高考试题,能够深入的理解高考命题背景和命题特点,本文对2011年高考数学全国新课标卷第21题(2)进行了另解.  相似文献   

5.
(2006年全国卷Ⅱ,理21)已知抛物线x2=4y的焦点为F,A、B是抛物线上的两点,且(→AF)=(→λFB).过A、B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M.  相似文献   

6.
(2006年全国卷Ⅱ,理21)已知抛物线x2=4y的焦点为F,A、B是抛物线上的两点,且AF=λFB.过A、B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M.(Ⅰ)证明:FM·AB为定值;(Ⅱ)设△ABC的面积为S,写出S=f(λ)的表达式,并求S的最小值.解(Ⅰ)由题意知直线AB的斜率一定存在,设AB的斜率为k,A(x1,y1),B(x2,y2),又F(0,1),则直线AB方程为y=kx 1,代入x2=4y,得x2-4kx-4=0,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 x2=4k,x1x2=-4.对y=41x2求导,得y=21x.所以过抛物线上两点A、B的切线方程分别是y=21x1(x-x1) y1,y=21x2(x-x2) y2,即y=21x1x-41x12,y=12x2x-14x22,解出两条切线交…  相似文献   

7.
8.
9.
试题 已知复数z的辐角为60°,且|z-1|是|z|和|z-2|的等比中项,求|z|. 《参考答案》给出的解法是设z=r(cos60°+sin60°),则知道复数z的实部为r/2,且有z+z=r,z·z=r2.由题意容易得到|z-1|2=|z|·|z-2|,但要进一步得到(z-1)(z-1)=|z| 却比较困难(从实→虚→较简单  相似文献   

10.
纵览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试卷,其客观题无论是在情景、立意、构思的设计上,还是在思维层次的要求上,出现了许多亮点。给人以面目一新之感,这不仅为高考带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更有助于考试目标的实施和对考生的选拔.为此,本人专门从思维策略的角度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把它整理成文,供大家赏析.  相似文献   

11.
题目 已知点P到两定点M(- 1 ,0 )、N(1 ,0 )的距离比为 2 ,点N到直线PM的距离为 1 ,求直线PN的方程 .解法 1 如图 1 ,作PP′⊥x轴 ,NN′⊥MP,易知|NN′| =1 ,|MN|=2 ,∠PMN =30°.在Rt△PP′N中 ,|PP′| =|NP|·sin∠PNP′,在Rt△PP′M中|PP′| =|MP|·sin30°,即|NP|sin∠PNP′=|MP|·sin30°,又|PM||PN| =2 ,则sin∠PNP′=22 ,得tan∠PNP′=± 1 ,即PN方程为y =x- 1或y=-x 1 .解法 2 取点Q(3,0 ) ,则PN为△PMQ的中线…  相似文献   

12.
题目已知点P到两定点M(-1,0)、N(1,0)的距离比为√2,点N到直线PM的距离为1,求直线PN的方程.  相似文献   

13.
理科(19) (题略)解:令 t=log_a~x.解方程(3t-2)~(1/2)=2t-1,得两函数 y=(3t-2)~(1/2),y=2t-1.图象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3/4,1(如右图)由图象及(3t-2)~(1/2)<2t-1得2/3≤t<3/4,或 t>1.由此得2/3≤log_a~x<3/4,或 log_a~x>1.  相似文献   

14.
王志亮 《甘肃教育》2003,(10):39-39
〔原题〕(Ⅰ)设{an}是集合{21+25}0≤s相似文献   

15.
原题 如图1,已知四棱锥P-ABCD,PB⊥AD,侧面PAD为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底面ABCD是菱形,侧面PAD与底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为120°.  相似文献   

16.
原题 如图 1 ,已知四棱锥P -ABCD ,PB ⊥AD ,侧面PAD为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 ,底面ABCD是菱形 ,侧面PAD与底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为 1 2 0°.(Ⅰ )求点P到平面ABCD的距离 ;(Ⅱ )求面APB与面CPB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解  (Ⅰ )取AD的中点E ,连结BE、PE .因为△PAD是正三角形 ,所以PE⊥AD ,又PB⊥AD ,所以AD⊥平面PBE ,所以BE⊥AD ,∠PEB是二面角P-AD-B的平面角 ,∠PEB=1 2 0再由AD ⊥平面PBE知面PBE ⊥面ABCD于BE .过P作PO ⊥BE交BE的延长线于O ,则PO ⊥平面ABCD ,PO的长度 ,为P到平面ABCD的距离 .在…  相似文献   

17.
题目 如图1,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D┴底面ABCD,AD=PD,E、F分另9为CD,BP的中点.  相似文献   

18.
原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写”,“幽  相似文献   

19.
试题已知a1=2,点(an,an 1)在函数f(x)=x2 2x的图象上,其中n=1,2,3…  相似文献   

20.
试题已知a1=2,点(an,an+1)在函数f(x)=x2+2x的图象上,其中n=1,2,3…(Ⅰ)证明数列{lg(1+an)}是等比数列;(Ⅱ)设Tn=(1+a1)(1+a2)…(1+an),求Tn及数列{an}的通项;(Ⅲ)记bn=a1n+an1+2,求数列{bn}的前n项和Sn,并证明Sn+3Tn2-1=1.解(Ⅰ)由a1=2,且点(an,an+1)在f(x)=x2+2x的图象上,所以an+1=a2n+2an>0(n=1,2,3,…)所以llgg((11++aan+n)1)=lg(1lg+(12+ana+n)a2n)=2,所以数列{lg(1+an)}是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Ⅱ)由(Ⅰ)知数列{lg(1+an)}的公比为2,第1项为lg3,从而lg(1+an)=2n-1lg3=lg32n-1,即1+an=32n-1(1)因此数列{an}的通项为an=32n-1-1.由(1)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