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玲华 《湖北教育》2004,(17):23-24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进入新课改后,中学劳动技术课归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作为必修课开设。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几年来,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以校本课程的内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载体,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充实了校本课程的内容和活动方式,为我们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米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新课改中出现的重点和亮点,它是新兴的国家课程,也是学校的必修课程。它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相似文献   

4.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劳动与技术”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定的学习领域。怎样依托传统的“劳动与技术”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呢?我们的做法是:以劳动技术教育为平台,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其中,存劳动技术中贯穿探究性学习,带动社会实践,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从2002年起,我校开始尝试体验教育,构建并实施了有地域特色的“禹会丝绸坊”校本课程。通过三年的实践,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为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李莹 《学周刊C版》2011,(2):10-11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这就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参.地方和学校都可以参与课程的开发和选题.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如何切人...  相似文献   

7.
仲玲 《生活教育》2010,(4):59-66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校本课程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著名人物等丰富的课程资源,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学生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意味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可以开发或规划符合学校需要和特点的课程。  相似文献   

9.
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即“三级课程模式”的问题以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正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项新课题,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容。学校除了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校本课程的开发已处在极其紧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样,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不仅有了“学科课程”、“综合学科课程”,而且还有了超越学科界限的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为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创造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一、综合实践活动是创造教育的良好载体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智慧的统整”与“知识的统整”,也就是“科学智慧”和“艺术智慧”的统整和“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整。要达到这种整合:…  相似文献   

11.
刘道德  张琼 《湖北教育》2004,(22):36-3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与国家课程开发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的特点相比较,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许珂 《教育革新》2007,(5):16-17
课程改革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管理中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相似文献   

13.
方玲玲 《教书育人》2009,(12):14-15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型课程。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并将此类课程的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4.
易浩忠 《农村教育》2005,(1):104-105
学校实施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本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明确了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中的责任和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看出,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6.
周翔  李树培 《河北教育》2005,(11):29-30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它的设置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不仅适应了我国的现实需要,而且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国际教育改革前沿保持同步。它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公认的一大亮点,肩负着极具时代意义的教育重任。  相似文献   

17.
关于地方课程及其开发原则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已由国家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过渡到了以国家课程为主,兼重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国家课程是根据国家对未来公民基本素质的一般要求而设计的,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基本教育标准,它对各个地方、各个学校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的。地方课程是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实际对人才的特殊需要而设计的,反映了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也反映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中提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基本活动。它对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奠基性的价值。经过几年来的综合实践课程活动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要上好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必须做到“六重”。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几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4个必修内容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20.
张晨子 《现代语文》2009,(5):152-153
一、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而提出的,它要求以学校为实施地点而进行课程的开发。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各类文件的相继颁布,从政策层面上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证,同时也向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