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高校档案如何实行文件级管理问题,分别从"立件"整理的意义、"立件"的范围、件的界定、件的分类以及件的排列编号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习作适合写简单材料,但是简单的材料写起来很难"挤"出一篇习作来!常常在要求只写"一件事"的习作里,写了多件事,硬是靠事件"堆"起一篇三四百字的习作来。这不能责怪他们不会审题,是  相似文献   

3.
教育资源共享是分层次的,随技术和教学理念的发展而发展。"积件"提出小课件、小素材组合重用的理念,开创了教学资源共享问题研究的先河;"学习对象"通过对学习内容的聚合封装,实现了异构网络教学系统间的内容互操作;而"学习活动"通过支持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重用,在教学层面上实现了教育过程与活动的高水平共享。本文通过解析"积件""学习对象"以及"学习活动"三者概念发展的异同点,揭示了教育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班,有一件事让我十分头痛.这就是关于"老杜""小杜"和"阿杜"的区别,那可不是唐朝诗人杜甫和杜牧的区别,而是我和同学杜奕侃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近读<中学语文教学>第4期,注意到了关于"小说"是否可以定义为"虚构的文学体裁"的争议(见杨先武<小说是虚构的吗>).有争议是件好事情.因为争议往往是接近真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行知课堂"的推行与实践能活化语文课堂,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7.
材料就像画家手中的颜料、厨师手中的配料、裁缝手中的布料,经过一番精心调配,将会成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一道道诱人的佳肴、一件件精美的时装.如何让文章更加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脱颖出众,使文章内容因"情节曲折"而独显魅力呢?以下几种为"曲"之法小妨一试:  相似文献   

8.
"六一"节快到了。 爸爸问大刚:"大刚,今年'六一' 节我送你什么礼物呀?" 大刚想了想说:"我想在'六一' 节那天用您送给我的礼物为班级做一 件有益的事情,留个纪念。" ①爸爸问:"你想要什么样的礼物, 为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情呀?" ②大刚摸了摸后脑勺,认真地说: "我们班办了一个图书角,有很多同学  相似文献   

9.
4月,CNCERT收到国内外网络安全事件2447件,与上月的2017件相比增长21%,其中来自国外的事件报告有2424件. 在事件报告中,数量最多的分别是垃圾邮件类事件1587件,恶意代码类事件470件,漏洞类事件242件.4月,网络安全事件报告数量有所增长,其中"网页挂马"事件报告数量增长幅度最大,为3月的20倍.  相似文献   

10.
教学是件严肃的事:要求我们严明谨慎,马虎不得;教学也是件专心致志的事:从细处抓起,探索,总结.不断反思,才能达到豁然开朗的境地.所以成功的教学有个前提,那就是"一心一意,一丝不苟"的钻研态度.  相似文献   

11.
学生"打小报告",指的是学生在背后向老师反映其他学生的不是,向老师反映某些学生的问题.有许多学生看到某些学生做错了事,讲错了话,觉得向老师"打小报告",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而且很有可能受到老师的表扬.在一般老师的眼里,都易把学生向老师"打小报告"看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其实不然.学生向老师"打小报告",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正确引导和妥善处理学生"打小报告"的现象,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在如何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学生"小报告"的现象,作了一些研究和探讨,现提出一些看法,供广大教师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橡皮+铅笔=橡皮头铅笔,帽子+大衣=风雪大衣,闪光灯+照相机=带闪光灯的照相机,水杯+调色盘=带水杯的调色盘……你能在这件东西上添加些什么吗?把这件东西和其他东西组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在"星期天发明俱乐部"里,老师在给同学们讲解"加一加"的发明原理,  相似文献   

13.
现在我们说的"三不知",是说什么都不知道."三不知"的本意是说对一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  相似文献   

14.
说"黏"和"粘"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黏"、粘"以音别义实行分立,是一件好事.但因为留了一个"粘"字读nián同"黏"的尾巴,以致语用中两字发生牵混,时下"黏附"等复合词之第一语素作"黏"即属误用,换为读zhān、作动词用的"粘"字才对.  相似文献   

15.
魏星 《黑龙江教育》2007,(11):10-11
一篇课文,从哪里入手,对于被称作"艺术"的教学来说,是很有讲究的.有人形容:一篇课文就像一块好看的花布,高明的裁缝总是能够就着图案制成一件漂亮的衣裳,而他裁下的第一刀,对能不能缝制成一件漂亮的衣裳则至关重要.成功的语文教学总是与这"切入"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造性地提出的教育命题.在陶先生看来,"教学做"足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的才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才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相似文献   

17.
说到"诚信",我不由得想起一年以前发生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8.
柳小藤的"骨肉小提琴"还是拉不全1234567,而我的数学成绩却因为"皮毛微积分"足足提高了25分。第一次见到柳小藤是在高一新生的发言会上。她身穿一件墨绿色条纹外套,看起来有些清瘦。当时大家都踊跃地自我介绍,唯独她迟迟  相似文献   

19.
<正>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曾给南京的小朋友十分形象生动、饶有风味地讲解了"聪明"二字。他说,怎样才能变得聪明呢?首先要用好各人身上的四件宝。第一件宝:东一片,西一片,隔个山头不见面--耳朵; 第二件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粒黑葡萄--眼睛; 第三件宝:红门楼,白门坎,里面坐个胖娃娃--嘴巴; 第四件宝:小白孩,住高  相似文献   

20.
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教学观已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盘根错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