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文化数字化"的后现代文化与艺术时代发展,数字动画虚拟展示技术正在文博和文物保护与开发领域广泛应用。具有革命文物大县的金寨也应尽快实现文物旧址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道路,综合社会文化背景、革命旧址、数字动画虚拟技术现状及其时代价值与意义等因素分析,数字动画虚拟展示金寨革命旧址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戏曲艺术深深根植于人民的文化生活之中,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和浓郁的中国韵味。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又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通过接触经典作品、了解戏曲常识,可以提高学生欣赏戏曲的兴趣,体验戏曲艺术所创造的虚拟的时空、严格的程式、写意的意境,感受戏曲的神韵,引导学生热爱、继承和发展民族的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3.
沉浸式VR技术为戏曲身段(舞蹈)训练提供了信息化渠道,为教育教学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对VR相关理论的研究,解析VR技术的的媒介特征,分析戏曲身段教育的特点,调研媒介对象需求,得出虚拟戏曲身段训练系统的设计思路。VR技术具有较强的沉浸性,其传播特性符合戏曲身段教学的一般规律,运用VR技术理论,合理的设计与策划,利用相关技术开发虚拟戏曲身段训练系统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行业产业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加快,企业竞争开始更多地依赖于数字化技术。在此背景下,作为企业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变得更为重要,企业要创新管理模式,加速推动经营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以充分发挥各个岗位人才的价值,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人类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其文化内涵也是我国古今社会生活的真切反映,它的发展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以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令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传承方式焕然一新,为了不断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新需要,我国传统戏曲发展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VR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基于数字化环境的虚拟教室的建设也逐渐走向成熟。介绍了数字化教学环境及VR技术的一些相关概念,在阐述虚拟教室所具备的主要特点的同时,着重分析了数字化教学环境下虚拟教室建设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并对虚拟教室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以数字化技术介入具有白族民族视觉特征的艺术设计创作为研究域,分析了数字化艺术的概念及其特点,实证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传统艺术的呈现形式具有突破性的变革意义,论述了白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民族艺术的鲜活程度取决于现代文明和认可这一观点,举证了数字化技术与白族艺术依附与互驳关系,论证了白族文化对于数字化技术下的艺术设计形式所具备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为白族文化与数字艺术有效结合的形体提供了可参考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8.
陈冯 《考试周刊》2013,(57):175-176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体现包含创造性发展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两个方面。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艺术代表,戏曲艺术绚丽多姿。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加入戏曲艺术教育就很好地实现了这两个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对舞蹈艺术发展的推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信息、传媒技术推进舞蹈艺术传播的作用是金方位的、革命性的,现代信息与传媒技术正在导致舞蹈艺术的数字化过程.音乐的数字化革命强化了舞蹈艺术内容的感染力,数字化催生了舞蹈艺术的新表现手法--虚拟舞蹈艺术,舞蹈编辑软件的产生和成熟将引发舞蹈艺术创作手段和编排流程的重大变革.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VR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基于数字化环境的虚拟教室的建设也逐渐走向成熟。介绍了数字化教学环境及VR技术的一些相关概念,在阐述虚拟教室所具备的主要特点的同时。着重分析了数字化教学环境下虚拟教室建设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并对虚拟教室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石刻是文献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桂林碑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关于桂林各种戏曲演出活动的状况,多是通过碑刻中一些只言片语来勾勒其貌:一是凑份集资"醮戏"演出;二是酬神祭祀表演傩戏;三是墟日贸易村民聚戏。这些记录提供了清代桂林戏曲演出活动的珍贵资料,对广西乃至我国戏曲发展的研究具有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画地做场"是河南地方戏及其他省市地方戏经常采用的一种临时剧场,俗称之为"地摊戏"。它在地上直接铺摊做戏、随处可设、用后即撤,具有经济便利、流动性强等优点,深受戏班和民众欢迎。作为一种临时剧场,它培育、推进了河南地方戏剧种、班社的发展与成熟,并深刻地影响了民众戏曲观念的形成。它的存在,彰显了地方戏曲生存、发展中的民间智慧,体现了民间戏曲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3.
文人画家是有士大夫气息,高蹈于山林、胸中有气味的中国传统文人精英。文人画家历来鄙视专业画家与画工。戏剧票友视戏剧为修身养性的雅趣,是娱己娱人的享乐方式,其内心视那些专业戏剧演员为“戏子”、“贱业”。文人画家与戏剧票友利用自己话语霸权把他们的审美好恶强加给了绘画和戏剧,并影响了绘画与戏剧艺术的发展,从而造就了文人画家与戏剧票友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取向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14.
1908年,上海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式剧场-“新舞台”,此后,新式剧场风靡全国,不久即取代茶园成为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新式剧场给戏曲艺术提供了一个封闭的演出空间,使得欣赏戏曲成为相对单纯、严肃的化娱乐活动,也促使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但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毕竟是从西方引进的,它对于西方戏剧艺术自然是适用的,而对于中国戏曲独有的表演程式、观演关系等就有难以调和的矛盾。本对中国戏曲演出的观演心理作一番考察,进而从戏曲表演、戏曲语言、观演关系等方面讨论新式剧场(镜框式舞台)对于传统戏曲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地方戏曲根植于地方土壤,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文章通过对地方戏剧岑溪牛娘戏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其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探讨,得知它不仅具有教育人、规范人的行为和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作用,还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对岑溪牛娘戏这类地方戏曲的深入发掘,不仅有利于弘扬社会公德,促进民俗文化认同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助于引起社会对地方文化的重视与保护,以至于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云南戏曲谚语总结并保存了大量戏曲艺术经验,记录了观众的戏曲接受心理和戏曲观、反映了云南戏曲的演出习俗,具有鲜明的边疆地域特色.云南戏曲的内容主要由戏曲艺术经验总结、表演习俗、观众评论组成,特别在戏曲谚语中表现出以德为先、惩恶劝善、情为主导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是一部简化了的云南戏曲史,对研究中原主流戏曲文化对滇剧及云南少数民族剧种的形成演变、滇剧及云南少数民族剧种的发展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叶,评剧在冀东社会萌芽,经过一百多年来不断的发展,逐渐成为全国性的地方剧种。本文寻求了评剧孕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并从文化艺术视角,窥视了近代冀东社会的巨变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简论《目连救母》为中国戏曲剧目之祖,并通过梳理莆仙戏目连前传《傅天斗》与其他各种目连戏的源流关系,重点阐述《傅天斗》的特色及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古代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十六国北朝时期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参军戏为标志的主流艺术,从而加快了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为古代戏曲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艺术贡献.十六国北朝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古剧艺术的集中兴起,得力于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契机,仅靠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只能限制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20.
《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是明初朱权关于元及明初杂剧题材的分类研究。《太和正音谱》的分类延续了宋元时期"科"的类别范畴和说话家数的题材分类传统,形成了"杂剧十二科",首次系统地完成了对杂剧题材的理论概括。虽不全面,但却显示了特别的意义。类别的划分显示了朱权本人慕仙求道的心态意绪,其悲欢离合剧类涉及到戏剧审美的内涵,已有了悲剧喜剧分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