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情感能力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对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与教师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存在目标设置不明确、课程结构单一、相关课程缺位以及实践课程种类不够丰富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应体现融合教育理念;在培养方案中增加教师职业社会情感教育能力发展高相关的课程;突出实践导向的课程实施,丰富师范生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一、课程改革在教育改革中处于重要位置 在社会整体结构中,教育相对于社会政治、经济而言,其变革和发展相对滞后,正如课程史家们发现的那样:当社会开始广泛关注教育以至学校当中的课程问题的时候,往往也预示着社会发展遇到了困难.  相似文献   

3.
正"社会领域教育是从幼儿园课程领域的角度来命名的,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领域,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社会领域教学不等同于社会领域教育,"它是社会领域教育中重要的一种组织形式,围绕着社会领域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而由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幼儿学习的活动",是幼儿获得社会知识、社会技能和发展社会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的主要手段。其在养成幼儿良好的个性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目的,有意识地对人的发展施以影响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学校课程,它在教育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所谓“课程”,就是关于越育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以及如何进行培养和训练.社会对人的发展需要,应体现在学校课程之中,通过各门课程的教材来实现.当然,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要遵从儿童、青少年身  相似文献   

5.
论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特点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创  刘红英 《教书育人》2006,(10):41-42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的特点 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一种具有独立形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课程,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思想品格、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l陛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实际,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对理论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实践教育与隐性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课程改革中最活跃、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一个领域,其设置与实施是高校教学改革在新时期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目的,有意识地对人的发展施以影响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学校课程,它在教育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课程的研究涉及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以及如何实施和评价。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应体现在学校课程之中,通过各门学科的教材  相似文献   

7.
胡碧莲 《考试周刊》2014,(77):117-117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联系的密切。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强调教育与儿童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因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教学不离  相似文献   

8.
茆红缨 《考试周刊》2014,(93):21-21
现今趋势是中职语文教育需要变革,课程资源不能仅局限于教材,而是需要不断拓宽、发展。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教育应适应社会的发展,将网络课程资源引入中职语文教学中,以此丰富和发展中职教育。本文将网络课程资源的特点看做基础,阐述重视语文教育应如何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9.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其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一课程是建立在学生社会生活的基础上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顺应社会的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人文教育的开展,也就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深入了解人生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课程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了理论课教育与实践培训课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课程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首先满足社会职业的需要”进一步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职业教育课程的深化改革力度:引导职业院校之间、校企之间进行全方位合作,从而实现学校、社会共同办职教等。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育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突出表现是能够适应并应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不确定性。在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教育现代化是提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人未来发展需求的教育。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实现育人功能的主要渠道,课程教学的现代化转型就是将整个课程教学体系转化为适应现代社会人才发展需要的样态。当前,我国课程改革需要回应教育现代化的诉求。面对知识迭代发展带来的人才培养困境,基础教育课程需要现代性转型以承载育人使命。指向现代化的课程内容结构化实践图景,需要通过在各学科课程设计中建立内容的主题单位,强调每个单位中知识的核心性、多元性与关联性,以特定内容与对应的学习方式共同促进核心内容的深度理解,促进学生增长能力、丰富品格及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正>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活教育”,课程教材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他认为幼儿的知识来自直接经验。“活教育”的课程形式应该符合儿童活动和生活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是生活化课程的来源。生活中本身含有教育意义。因此,教育要从生活中寻找出发点,社会是一个教育的场所,社会中也有教育意义。文明品质教育是幼儿个体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明品质特点,在交流和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文明品质能够判断出一个人的责任感、问题意识和发展潜能,尤其是进入社会及职场以后,良好的文明品质能够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人脉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社会,培养青少年具备媒体文本识读能力,成为批判自主性的媒体公民,是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是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是主要载体,本文从课程发展的角度提出开设媒体素养教育校本课程融入学校教育、媒体素养与学科课程整合融入学校教育和通过社会组织活动(活动课程)融入学校教育,以解决当前媒体素养教育如何融入学校教育的路径问题,并从课程政策应用、教师专业化培训、教学方式灵活应用等方面提出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作为教育系统中子系统的成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而成人教育课程与社会各子系统息息相关。本文就社会这个大系统中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相关因素对成人教育课程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成人教育课程的开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进而开发适应社会发展的成人教育课程,使成人教育不被社会所排斥和淘汰。  相似文献   

16.
罗文丽 《考试周刊》2010,(2):228-229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一门重要的课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国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思考了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在教学中如何操作,以及在课程内容上如何设置、安排才更有利于这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的特点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一种具有独立形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课程,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思想品格、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实际,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对理论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实践教育与隐性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地方院…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南宁市中学生生涯教育现状,论述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中学生生涯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创设中学生生涯教育指导课程、生涯教育与学科融合课程、生涯教育综合实践课程、生涯教育家长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学校学习与未来发展的内在联系,为中学生生涯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提高了中学生生涯教育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很多学校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只要学到了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基本技能就能够适应社会了,不需要再开设文化基础课程.Jr-实高职高专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专业水平提高,注意培养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进一步发展自我的能力.因而,在高职高专课程建设中并不能忽视学生文化基础课程的建设.本文旨在论证高职高专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地位、目标及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课程融合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活动提出的最新要求.教师需要对其加强重视,综合探究机械零件测绘、CAD成图和机械制图三门课程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