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时间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被安排在三个年级段进行。一年级认识钟面;二年级认识时、分、秒;三年级认识年、月、日。教材对这一知识点只是进行了概念性描述,没有谈及具体的计算时间的方法。而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却十分广泛。有没有一套行之有效,能让学生很  相似文献   

2.
从一年级的认识钟表到三年级的时间的计算,似乎学生对时间有了完整的认识,其实不然。学生对时间的认识还局限在表面的、单纯的数字计算上,应用在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时,还有很多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认识时间”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相似文献   

4.
从一年级的"认识钟表"到三年级的"时间的计算",似乎学生对时间有了完整的认识,其实不然.学生对时间的认识还局限在表面的、单纯的数字计算上,应用在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时,还有很多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犤教学目标确定犦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分=60秒;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的这一单元,在“认识钟表”和“认识时间”的基础上,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认识钟表,尽管这里是第一次学习,但钟表在生活中很常见,一年级新生在幼儿园、在家里,对这个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课前,我对全班25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了调查,知道…  相似文献   

6.
“作息时间表”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时分秒”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了“几时几分”和“秒的认识”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中设计了学生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意在通过活动让学生解决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课前慎思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中的一项教学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的一个重要的数量关系,也是一种基本模型,认识、了解并掌握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此课要求学生认识钟面、时针、分针和秒针,知道1时=60分,会看钟表。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存在着“时间单位抽象、进率难理解”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我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高学春 《考试周刊》2013,(86):42-42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的两个要素是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这两点紧密相连.互为制约,缺一不可,但这些对三年级小学生来说不容易。三年级是小学作文起步训练阶段,若训练方法不正确,学生作文就找不到重点,盲目无序。时间久了,势必造成学生心理上对作文的畏惧,产生“作文难,作文难,一见作文就心烦”的现象。因此,在三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依据学生的认识水平、表达能力及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教学。下面我根据三年级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心得与做法。  相似文献   

10.
<正>时间感是量感的重要内容之一。时间因其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它的感知比长度、面积等量的感知要困难得多。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几时几分”这节课是学生真正感受时间是一个个单位量累积的起始课。学生对“几时几分”的认知障碍在哪里?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时间,发展时间量感?为充分了解学情,我们分别在二、三年级进行了一次微型调查,希望能够结合调查数据,找到学生的认知障碍点,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方向,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时间量感。  相似文献   

11.
<正>课前思考:1.基于学情把握教学起点。了解学情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也是教学策略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备课前,只有对学情进行全面分析,课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但在此次教学评审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学习六年级的内容具有较大的挑战,也成为制订本节课教学目标最大的思考点与突破点。为衔接本节课的学习,该班学生在一周时间内粗略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圆的认识”两大板块知识内容。  相似文献   

12.
<正>“24时记时法”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能正确读出钟面上整时和非整时的时间,知道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本册教材安排“24时记时法”的教学,意在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使他们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时间,能进行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转换,并会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相似文献   

13.
“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此课要求学生认识钟面、时针、分针和秒针,知道1时=60分,会看钟表。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存在着“时间单位抽象、进率难理解”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我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正>“认识钟表”是小学阶段认识时间的起始课。由于“时间”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钟表、表盘又比较复杂,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练习中,教师要结合多样化的活动,将抽象的时间特性转化为可触摸、可理解的活动。如何让“认识钟表”的练习更有效?可采用如下教学环节。一、写一写教师出示如图1的练习题,让学生用两种记录方法记录整时。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的一年级语文教科书加强了整合性,使学生的阅读时间提前,同时,也使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呈现了“早、多、杂”的特点。“早”是指学生在拼音学习中就要认识70个常用字;“多”是指识字量大,一年级学生就要识字950个,是以往一年级识字量的两倍多;“杂”是指在学生识字的过程中,缺乏从易到难的有序性,大量的识字是随课文学习进行的,虽然编者尽量考虑了从易到难的顺序,但还是有不少生字学生要先学合体字,再学组成该字的独体字。鉴于以上三点,识字就成了一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然而,识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重点,非突破不可。如何突破?…  相似文献   

1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编排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之后、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前。五年级学生对立体图形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其空间思维还不够完善。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中,教师借助实物来帮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从具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 《秒的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学习了“整时”、“半时”,知道了1时=60分。在这个基础上来学习时间单位“秒”和“1分=60秒”.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看似简单,但由于“秒”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  相似文献   

18.
“认识面积”是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几何图形,并掌握了周长概念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面积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几何概念,也是一次概念认识难点的突破。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面、面积的概念,并让学生主动探究平面图形面积比较的几种基本方法,为后续的面积单位认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9.
<正>“分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单元的起始课,由于分数在学生数的概念认知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也成为数的认识领域一节经久不衰的核心课,其意义不言而喻。纵观各版本教材,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在小学数学中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第一学段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阶段是在第二学段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玲珈 《四川教育》2002,(12):34-34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是新课程标准“过程目标”中的重要目标。那么,在一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呢?一、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应通过操作活动把抽象的计算形象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体验,去学习数学知识,并逐步培养他们探索精神。如在教学“6的认识”时,课前我先让学生画6个自己喜欢的事物,做成卡片。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既要认真仔细地数数,又对6以内数的“数序”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同时对数6所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