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州县是清代政权体制中的基层政权,是一切政事的开始。由于在地方政治中的重要地位,研究清代政治史的学者对其表现了浓厚兴趣,但对衙署内的书吏分多少房尚存争论。从《南部县档案》及其他原始文献的记载看。州县除了六房之外,还遍设承发房,其余之房因需而设。  相似文献   

2.
长随(家人)是清代地方就业渠道多元化和地方行政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清代州县“非正式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随在衙门中地位不高,亦公亦私,不同于吏役,作用上则弥补了地位较高的幕友、吏役之所不能。长随种类繁多,各有职掌,对清代州县行政意义重大,而在负面影响上亦较幕友、吏役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长随也在幕友、官长和吏役之间起到了平衡作用,这种平衡是地方衙门稳定运行的基础,一定意义上体现出清代州县结构实用性、稳定性与合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清代 ,佐贰、学官等国家正式官员不被纳入州县主干行政系统 ,而州县行政靠幕友、家丁、胥吏、差役等承担。这些人员不属于国家正式官吏 ,而具有私人势力色彩。清代州县的这种治理结构导致了行政效率的降低、吏治的腐败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相似文献   

4.
清代陋规,以它存在的层次,可以分为部费陋规和州县陋规。州县陋规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可对人言"的,一个是"不可对人言者"的陋规。笔者将以清代"地方钱粮起运"和官员俸禄、地方吏役工食银为切入点来探究"可对人言"的陋规问题,说明这种"陋规"存在的有限合理性,探讨为什么陋规能在州县地方政府存在,不能被革除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胥吏产生于宋代,发展在明代,兴盛于清代,由于清代沿袭明代的低俸政策,衙役和书吏的薪水几被裁汰,所剩无几,书吏干脆没有薪水,理由是他们有陋规收入,胥吏作为一个与平民密切接触的阶层,由于官府的默许,胥吏索取陋规就更加肆无忌惮,动辄鸡飞狗跳、家破人亡,陋规已经成为州县胥吏获取钱财、迫害老百姓的重要工具,陋规名目繁多,但大多在三方面比较集中:诉讼、征收钱粮、征收商业税和契税等。  相似文献   

6.
司法活动是州县行政的重要职能之一,吏役是这一职能的主要行使者。州县司法过程包括接收呈词、查勘与缉拿和词讼审理诸环节,捕盗关系和规费收取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司法过程和审判结果,官箴文献、档案实录等史料非常清晰地反映了这点。司法过程所暴露出的局限和诸多问题的产生本质上根源于清代基层政治、经济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大量出现的民事讼案给清代州县基层司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达到最大限度地抑制民众的诉讼行为、减少州县讼案数量的目的,清代各地州县衙门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规刺讼案启动的诉讼规则。通过制定这些禁止性的诉讼规则对诉讼主体资格、证据种类、受理时限、诉状格式等方面做出明确的义务性规定.凡是不符合这些规则的纠纷都会被官府排斥在诉讼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清代州县财政探析(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清代州县财政的法外收入一部地方志指出 ,清代以前 ,州县存留“虽有浮冒 ,然留有余以为县官伸缩之地 ,稍自好者 ,不肯诛求于例外以厉其民” ,而清代对于州县经手的收入“几欲尽取以益上” ,这“不啻明以苛派诏有司”[8](卷六·政典制·赋役篇中 ) 。由于州县存留没有为上节所列各种费用开支提供款项 ,更没有为州县官的聚敛中饱预留余地 ,所以清代州县官普遍不能恪守国家颁定的税收制度 ,而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攫取法外收入。清代州县的法外收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项 :1 .地丁、耗羡的浮收及瞒报。清代田赋征收历来存在火耗等名目的浮收…  相似文献   

9.
“中证”是清代州县诉讼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大多来自身份多有交叉的宗族系统、乡里组织以及士绅阶层.除在堂审阶段作证外,中证还可以参与调解纠纷、勘验案情,并于堂审结束后为当事人作保.中证参与诉讼,为知县对案情作出裁断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清代州县财政探析(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实行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通过定期修订《赋役全书》对州县经理的税收和开支实行严格控制,然而清代州县财政的实际运作却与这种制度设计严重背离。有清一代,州县不设职权独立的财政机构,财政事务由州县官一人负全责,依靠私人雇员和奴仆经理税收财务,造成州县财政在实际运作上的家产制。各州县均存在大量法外收支,贪污、中饱、陋规、摊派被合法化、制度化。清代州县财政的家产制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国秦以后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选取了《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出现的六个俗字进行考释,主要查找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敦煌俗字典》和《宋元以来俗字谱》,进行了一定对比和推理。通过对俗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展现档案的全貌,从而有助于南部档案的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从《巴县档案》看清代四川的私盐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四川是重要的产盐区,其私盐问题十分突出。私盐种类繁多,有场私、商私、官私、枭私、夹私、平民贩私等。私盐盛行的原因在于利益的驱使、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缉私人员的玩忽职守等。同时分析了四川私盐对当时社会及社会各阶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赣南烟草于明末自福建传入。清康熙、乾隆后,烟草生产得以迅猛发展,成为赣南民众的生计所系和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清代赣南烟草生产的发展,既与官方政策的变动、民风习俗的变迁以及赣南的地理条件有关,更与市场的巨大需求、烟草的高额利润回报以及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乡约研究大多偏重"论",相关历史事实的铺陈却不甚清晰。鉴于此,本文以清代《南部县档案》为主要参考资料,对该县乡约的设置、职能、任充与辞革、点卯等诸多史实进行了重新建构,期望能为研究者提供经初步逻辑梳理后的历史素材。  相似文献   

15.
有清一代,开平乡村社会的市场化倾向较为明显.女性与乡村社会区域市场发育有很大关联,乡村女性的守贞也刺激了市场的发展.由于男性出洋谋生,女性对乡村社会市场的发育及其家庭生活的稳定做出了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16.
编订名词馆是清末设立的,以编纂各学科名词表、统一中外名词译名为主要工作的官方机构。清廷希望通过这一机构,解决甲午战后东、西方新名词涌入中国所导致的译名混乱问题。然而由于清末新政时期的行政紊乱、效率低下,编订名词馆的活动并未达到预想的社会作用。严复等编纂者在选择、创造各学科名词译名时所体现的文化保守主义和反对日本译词的态度,成为名词馆所编名词对照表不被当时社会接受的主因。  相似文献   

17.
明代辽东地区确立了以科举制为核心的儒学教育体系。清代该地为盛京将军辖区,其教育因袭明制,但又区别于前代衣同期关内地区。清朝进行新式教育改革前,其龙兴之地盛京地区的满汉教育均得到充分发展。本文通过梳理中外史料,介绍清代前、中期盛京地区的教育结构及内容,展现满汉教育发展的具体状况,以期有利于清代东北教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清代塾师的教学模式相对固定与单调,蒙师每天的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背书、写仿、讲书、学对、习幼仪等活动上;举业师的教学活动则集中在教学生如何破承、起讲,学做八股文与批改作文上。但是,塾师们具体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坚韧态度与创造精神,值得今日语文教育者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画学文献是绘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历史某一时期绘画发展的重要参照。清代画学文献打破了前代的格局,在画学思想上显得更为自信,更为主观。但近代的画学研究对清代绘画持一种指责的态度,认为清代绘画是中国画断脉疲敝之根源。然从画学文献考证来看,清代绘画,既没有脱离传统也没有固步自封,有其新的特点和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方略的本义、演变及清代方略研究的兴起及方略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