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鸦片战争前后,一些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把西方自由思想传播到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了与中国文化不太相符的东西。踏上中国土地的西方人虽然各有目的,但是他们或创办报刊,或设立学校,或兴办慈善事业,逐渐把西方的自由思想传入中国。魏源等中国人也注意到了西方的自由思想,并自觉不自觉进行宣传。这些自由思想是概括性的,但是为西方自由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1949—1979年中国作家想象的西方,既是对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霸权持续冲击的回应,也是一种中国式现代性焦虑的延续和发展的表现。在这一时期中国作家的作品中,西方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负面性被放大和强化:西方的政治是狭隘、虚伪的;西方的社会是混乱和充满矛盾的;西方的道德是自私、腐朽的。可以说,这一时期作家作品中的西方形象是依据历史经验和现实要求而构建的差异化的他者,熔铸了作为建构者的中国作家的历史记忆和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和情感倾向等多种因素。它既展现了中国作家以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取代、驱离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理想与变革冲动,又强化了作为自我的中国与作为他者的西方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多以工笔、写意为主,尤以写意为尚。西方油画艺术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清朝雍正年间,传教士郎世宁来到中国,也带来了西方的油画。在多年寓居中国的日子里,郎世宁结合西方油画艺术与中国古典绘画的优点,创造性地完成了新的艺术形式,堪称中国古典艺术与西方艺术的第一次汇合。在20世纪的中国艺术史中,同样有一段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水乳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证了商品经济和城市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关系,认为中国商品经济较西方落后,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对商品经济作用不同,是中国较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缓慢的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越来越流行。其中最受中国人欢迎的是圣诞节、情人节和愚人节。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如此盛行呢?本文论述了其盛行的主要原因.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有了足够的金钱来享受生活,庆祝节日成了一个很好的享受方式。二,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本身特点不同。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以饮食为主要特点,而西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主要以娱乐为主。对当今的中国人来说,温饱已不是生活的主要目标,娱乐成为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了,所以以娱乐为主要特点的西方节日迎合了中国人民的心理。四,娱乐为主的西方节日也是人们从繁重的工作中寻找休闲的最好理由。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人看来,费孝通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他是中国本土民族志学者中在西方学术界影响最大的人;二、他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乡土经济和制度,介绍中国人和英美人民与社会的高产作家;三、他是温和建言的上层政治家。费孝通是中国乡村工业化主张的提出者和终生实践者。他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创建、并于"文革"后重建了中国高校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也战略性地开展了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研究工作,这些努力都推进了中国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早期话剧在其诞生之初走了一条“东方路线”。日本在中国戏剧现代化初期扮演了“启蒙导师”的角色,起到了“中间人”的作用。日本新派剧和新剧,是西方戏剧输入中国的“载体”和“介质”。文明新戏学习日本新派剧,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西方现代戏剧美学的方向,而文明新戏学习日本新剧,则又拉近了与西方现代戏剧美学的距离。这就是中国戏剧现代化初期借鉴西方戏剧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根在何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新的一轮追赶世界先进的努力,几乎所有国内名牌大学都组织了一批又一批的考察团到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多次考察,学习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树立追赶的标杆。这是现实紧迫性的要求,更是中国高教人的西方情结所致。中国高教界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现代大学的源头在西方,中国近代意义的高等教育,众所周知,肇始于19世纪末,其源头在西方国家。[1]有些学者虽然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对西方政治思想的研究相伴于政治学研究在当代中国的重建与发展.这种研究在当代中国呈现出了这样一种发展阶段和趋势:一、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单纯的介绍和附和式的评价;二、对于西方政治思想的独立研究与评价,包括专题式的对于某一思潮、流派、思想家的评价,还包括概括式的超出某一思潮、流派、思想家的一般性评价;三、对于西方政治思想研究的范式创新,即在解读西方政治思想过程中提出新的概念、分析框架和一般理论.本书即体现了中国学者研究西方政治思想的第三个阶段.它不是对西方政治思想的简单介绍与评述,也不止是对西方政治思想的系统梳理,而是试图在对西方民主实践与思想的解读中,创造新的概念,构建新的分析框架,并试图提出一般性的理论.它的出版,反映当代中国学者对于西方政治思想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文学的大师们都有意或无意地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在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它进入精神与物质滞后于世界的中国时,它受到了有力的拒斥和挤压,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必然。但中国要发展,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一定会走进中国。今天,随着中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回顾新文学的大师们一方面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与世界文学接轨,另一方面又继承优良传统,扎根于民族的大地沃土,走一条中西融合的道路,以此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辉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转变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心理学在形成之初,走的是舶来主义的路线,几乎全盘接受了西方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秉承其实证主义的路线而很少有自己独特性的方面,使得翻译主义盛行的中国心理学不能学以致用为国人服务,究其原因是西方心理学并不完全适合于中国国情,因此在西方心理学文化转型的同时,中国心理学也开始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现代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以来,中西方艺术和哲学文化的不断融合,拉近了中西方高等美术教育的距离。中国美术教育在西学东渐的大历史背景下,不断地吸收现代西方美术思潮的积极因子,表现出了巨大的包容性,成为推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但是,现代西方美术思潮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表现出暂时的困惑与迷茫。如何在信息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保持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先进性、前瞻性和所具有的基本特色,是每一位中国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所尤为关注的要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学习西方,拯救中国的问题,而学习西方的首要前提则是正确地认识西方.能否正确地认识西方,不仅关系到如何对待西方的问题,而且还影响着整个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近代中国人开眼世界、认识西方所走过的历程品艰难曲折的,这一艰难曲折的历程既集中体现了中国固有文明的保守、排外与坚固,也正好从一个侧面预示和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步履维艰.因此,回顾一下近代中国人开眼世界、认识西方所走过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1840年的鸦片战争,既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野蛮入侵中国的开端,也是西方文化对中国古老文化的一次猛烈冲击。中国失败的原因虽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西方的“船坚炮利”确实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实使人们不得不改变视西方人为“蛮夷”的轻蔑成见,也不得不对西方的“奇技淫巧”重新进行估价。当时,林则徐、魏源等一批开明的爱国人士,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从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就提出了一个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课题。从此,先进的中国人围绕这一课题的如何解决,殚精竭虑,进行了长时间的求索。  相似文献   

15.
后窗     
《误读中国1000年》触及了一个我有所耳闻,却又不甚了了的领域,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中国人眼里的西方,又是什么样子?自从希罗多德时期,西方人就开始幻想东方的丝之国。从此以往,东方帝国在西方产生了无数的意象,激起了一批批商人、游客和传教士前仆后继地来到中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时任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研究院长邓嗣禹教授,于1946年发表在《中国》一书中的,关于科举制度对西方影响关系的研究文章,是于1943年已发表在《哈佛研究学报》上,著名的"中国考试制度对西方影响"一文的姐妹篇,同时许多内容也是对其补充、说明与进一步研究的成果。该文引用大量西方原始文献,重在阐述中国的科举制度曾影响了西方考试体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晚清以翻译西方法学书籍,引入西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法学的传入,在近代中国和世界法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对动摇晚清中国传统法律观念以及对清末中国法制改革和法律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条件,西方法学的传入所呈现的时代特征和规律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8.
感应与冥合:中西象征主义诗论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象征主义引进西方象征主义美学观并将其植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美学特征。西方象征主义追求的是心灵与物质世界的对应、沟通和超越,中国象征主义力图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心与物冥”、主客消融、天人合一。周作人提出“象征即‘兴,说”,指出了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中国古典诗艺在审美本质上的相通性,梁宗岱”以“契合说”为统辖,将象征这一西方诗学观念植入了中国诗学的土壤。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为什么能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对于正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全国人民来说,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原来比较流行的答案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在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救国之道的过程中,尝试过各种办法(当然都是资本主义),但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于是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对此,我们不禁产生一个疑问:哪一种西方文化和西方制度在中国真正实行过?没有!所以不是历史已经证明它们在中国遭到了失败,而是它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丛报》是十九世纪由美国人裨治文在中国创办的一份很有影响力的英文期刊,这份刊物陆续译介了一批中国历史人物,包括政治人物、儒学名家和历史学家。译者采取介绍和评论相结合的方式,兼及译介中国文化典籍。这些译介是当时西方人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途径,体现了译介者的西方视角和宗教动机,同时也存有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