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结构的转型与中产阶级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结构的转型与中产阶级的培育是互动互进的过程,即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促进中产阶级兴起,中产阶级兴起又促进社会进一步转型。中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治明;有利于合理产业结构的形成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利于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因此,要更新观念、加速经济发展、加强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为大力培育中产阶级提供化氛围、经济支撑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近代晚期是西方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新的中产阶级迅速成长起来。中产阶级的成长是西方社会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本文拟从中产阶级的成长、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中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等三个方面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3.
中产阶级的政治社会功能是当代阶级分析理论的一项主要研究主题,在阶级分析研究范式转变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中国外生型中产阶级与内源型中产阶级的"阶级状况",引入抗争政治的研究视角,分析中国外生型中产阶级的政治社会"稳定器"功能成因。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中国大众化的出场是历史安排好了的,大众化不可能在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意识形态化的独语中以历史提前量的方式“早产”出来,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迁变和化结构的历史转型是阐释大众化发生发展的特定语境,而且大众的勃兴是“合力”--诸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心理的变异、后现代主义的催化、现代传媒的权力扩张、大众社会的形成、私人时间的出现、中产阶级价值观念的普及以及境外大众化的示范等共同推动的结果,大众化已不折不扣的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因而具有化生命力的一种权力话语形式,简单的臧否不是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中产阶级历来被视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功能性社会阶层。中国社会在改革和转型过程中,造就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产阶级,并被寄予相应的功能期待。然而,中国中产阶级的现状特征不仅极大地制约了其社会功能的发挥,也深深地影响着其未来的走向。由于种种障碍因素,中国中产阶级已经开始遭遇发展的困境和瓶颈,而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从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的层面为这一阶级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的构成较之以前在基本成分、结构形态、等级秩序、关系类型和分化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蓬勃发展的广告业在面向这个新兴阶层的时候,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这些所谓的中产阶级广告所表现出的某些共同特征,却暗合着当代中国的某些社会症候。凡以中产阶级为目标消费者的广告,大多言必称西方。一个西方的“他者”映照着镜像中的自我,形成一种广义上的“高脚杯情结”。现阶段的中国中产阶级广告具有一个独特的怪现象:崇洋媚中。崇洋,即崇拜外国,特别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媚中,即为了讨好国人,特别是国人中的中产者而做出的某种姿态或举动。透过广告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多重的权力关系。广告作为消费主义和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渠道,已然成为为诱导性消费提供信息的现代行为。而现阶段的中国中产阶级广告正是鲜明地展现了中西二级权力关系的深刻现实。  相似文献   

7.
陈思伟 《培训与研究》2006,23(10):43-44,47
中产阶级是雅典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层,主要分为双牛级和骑士级两个部分。公元前四世纪,由于社会的转型及他们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雅典中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也在悄然变化。中产阶级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邦衰落。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实施这一社会结构转型工程的是现实的人。只有处理好人的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的互动关系 ,才能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要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置于纵向的人类历史过程中予以考察 ,同时置于横向的世界背景下 ,分析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借鉴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有关研究成果,从经济体制改革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机制的影响这一角度,通过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层机制的变化,探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现代化进程中体制性因素的作用及影响,说明经济体制的变化与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之间具有的密切关系,并认为体制性因素是影响社会阶层结构变化最深层的动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中产阶级的主要社会特征和社会作为:社会的平衡力量、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以及他们的示范作用。并进一步思考了中国中产阶级的未来发展之路和所面临的经济结构、地区差别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的教育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本文探讨了社会转型的实质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强调了人的转型是社会转型的核心,认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实现教育整体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一个针对人类社会整体历史发展的广义转型概念,应该从社会有机体整体变革的视角入手予以界定。广义的社会转型概念包含着对社会类型的划分,即依据社会生产力的内在演变,划分为文明转型、形态制度转型和体制转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转型经历了从文明转型失败到首先解决制度转型、再到体制转型三个阶段;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其基本特点是文明转型与体制转型同时并进,这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范式正处在转型中,转型的实质是构建新的价值规范的过程。这一转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社会主体的需求及其变迁构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转型的价值根源和内在动力,其价值取向是共产主义。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范式转型,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已经逐渐上升到自觉自为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观众越来越希望通过电影来与同样处在转型时期的其他人同享迷惘、欣悦与渴望,通过电影来理解、面对、解释我们所遭遇的现实。而中国商业电影对此却缺乏把握。本文较详尽地分析了中国观众的传统观影心理和当代娱乐文化心理,认为在当代,商业电影是一种时尚消费,中国商业电影的观众消费群落由“领潮人”中产阶级和“赶潮人”普通大众构成。  相似文献   

15.
中产阶级是社会的稳定器,让更多人跻身于中产阶级对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平稳过渡具有深远影响,这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尤为重要。目前我国贫富差距过大,中产阶级数量不够,要形成足够强大的中产阶级有赖于通道的畅通,通过提高国民教育素质,提升技能水平、健全市场经济法制,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等举措,从人、制度、文化三方面打通贫困阶层上向流动的通道,将有助于避开中产阶级陷阱,形成健康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很多方面超越了西方传统理论。"后西方社会学"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根据各国不同的新发展经验对当代社会学的重塑。"后"不是摈弃、颠覆、反抗和解构,而是创新、发展、重构甚至超越,是试图共同建构一种超越西方和非西方二元对立的社会学知识体系。"问题导向"的当代中国社会学,将社会学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起来,为"中国经验"的积累提供了有力的知识支持,是"后西方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研究超越了西方"传统"和"现代"的分野,揭示了社会转型动态和连续谱式的复杂进程;产权研究摒弃西方中心主义的理念,提出了关系产权、混合产权和集体产权等概念,深入揭示产权的实际运作逻辑;"单位制"和"人力资本失灵"的研究,拓展了西方的社会成本理论,挑战了人力资本理论,丰富了转型时期的组织研究;"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和农民工积极社会态度的发现,对于加深西方中产阶级的研究,促进国际移民的社会融合都具有重要启示;"关系"已经进入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中国关系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应最大限度地容纳、修订、改造,使其成为世界的关系社会学的蓝本。  相似文献   

17.
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中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级的双重身份特征,决定了他们是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因素,但中产阶级被雇佣的特性使他们最终成为促使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中产阶级自我管理的内在特性,也正在推动着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个人的道德与社会结构是相互观照的,从理论上讲,由个人的道德状况可以推知他所在的社会结构的状况;反过来,由既定的社会结构可以推知一个人的道德状况。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我们已无法用等齐划一的标准对社会结构加以评估,其主要的理由是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当代中国社会关系呈现一定程度的混乱,这是转型的结果。但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任何含混不清都表明它是暂时性的,都会被或以强制或契约为基础的确定性所取代。"①很显然,中国不会重走"强制"的老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契约伦理的逐渐生成是必然的,这就使传统的道德责任构建基础发…  相似文献   

19.
'社会教育力'问题的提出,是当代中国发展对教育更高需求的表现,是中国教育实现深度转型的必需,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学'教育与社会'关系研究的突破口。当代中国发展需要用'终身教育'的价值、原则和路径等尺度来衡量和推进社会与教育变革,重构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与实践。读懂'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时代精神,才能在矛盾、转型中构建现代...  相似文献   

20.
政府理论和世界各国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类型与政府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随着当代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型,原有的以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政府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变化了的中国社会需要,实现政府管理的创新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