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以其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个理念凸现了一个"真"字。小学生作文要从"真实"起步,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做到"用我心写我事,用我手写我意"。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在一九三四年一月苏共十七次代表大会上,针对当时苏联文艺界的实际情况,郑重地提出了写真实的问题。他说:“写真实!让作家到生活中学习吧!如果他能用高度的艺术形式反映出了生活的真实,他就会达到马克思主义”。对作家来说,生活是第一位的,要反映出生活的真实,就要到生活中去学习。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在那里,单凭普通的观察就能容易地把旧事物的腐朽和新事物的萌芽区别开来”,就能容易地把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  相似文献   

3.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事实上,职高学生因思想认识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在真实反映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相似文献   

4.
臧彦波 《成才之路》2012,(18):66-67
《品德与生活》课程结构中这样写道:"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构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所以,品德与生活课要以青少年儿童的日常生活作为基础。要让儿童愉快、积极地生活,对社会、对生活有积极的体验,形成开朗、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乐观向上。这是自己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运用失真的语言,来表现着对失真生活的"感受"和对失真情感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凸现一个"真"字!可见,学生认"真"习作,"反映新思维、新体验","面向生活,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的文学观受到卢梭"返归自然"学说影响,但将"自然"推到了"生"的力量的层面,强调以"艺术的真实"来表现生活,主张在保证文学的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发挥其社会效应,把自然作为小说人物的精神栖止所,表现的是人化的自然。卢梭则将自然作为批判近代社会的参照物,强调以朴实风格来表现生活,主张小说创作的教育作用,其在创作中极力表现自然之美。郁达夫在吸收卢梭理论的同时,立足于贫苦多难的祖国,以艺术家的自觉,大胆地进行了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艺术是用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但比生活更集中、更深刻、更具典型性的意识形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典型形象并不等同于生活原形,这就是一种"距离"。只有拉开距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生活,更艺术地表现生活的本质,达到艺术的真实。艺术艺术实践证明,正是有了这种"距离",才塑造了众多不朽的艺术典型。而对创作主体来讲,这种"距离",就是对创作者思想深度、道德情操、生活积累、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检验。  相似文献   

8.
张岱生活于明清易代之际,他的小品文真实地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的人、事.他的三部小品文集,集中体现了自然与空灵的文风,真淳的作家个性,还有国变的屈辱与悲痛.  相似文献   

9.
布劳瑟姆是美国亚裔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美国》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在美国的菲律宾人的生活和奋斗历程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评价他的作品 ,可以揭示他的作品对现代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生活化作文是学生习作教学必须选择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王维是盛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和画家,坎坷曲折的经历和半官半隐的生活造就他诗画合一的艺术特征和恬淡静远的意蕴情调。他诗中有画,画添诗意;画中有诗,诗显画意;二者融为一体。王维诗作中展现出的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和谐统一的艺术之美,堪称诗画完美结合的楷模,值得借鉴、仿效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生活是艺术无尽的源泉,任何伟大的艺术无不产生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挚爱。艺术家要热爱艺术,更要热爱生活,这是肯特现实主义的艺术观,是肯特艺术世界的真谛,更是肯特对生活的热爱和他伟大人格的体现。真正的艺术不是简单的流于表面形式,而是打动人的心灵、唤醒人的感情,这才是艺术的目的。肯特力求寻找明确的、通俗的艺术表现,追求普通民众所能了解和接受的艺术语言,置身与自然界之中,直接地、全面地观察生活,描绘自然界看到的形象,舍弃无关的细节,选择最重要、最典型的事物,表现激动人心的东西。肯特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真诚探索,应当成为每位艺术工作者共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冯至早期的叙事诗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由于它们运用传统的神话传说作为题材,虽然没有及时表现社会的现实生活,却表现了至深至真的人性。同时,冯至在吸取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把自我孤独与苦闷融入诗歌的艺术形式,用叙事诗的表现技巧,展现他对于人性的感伤。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中期,汉语文学的自反意识开始出现,并在诗歌中取得较大进展。作为对“元叙述”的反动,“元诗歌”突出了诗歌文本的构成过程及对技巧的关注,努力破除对语言再现能力的确信,颠覆艺术与生活的分野,暴露本文的符号性质、任意性和历史性,把读者从文本结构驱赶到现实空间之中。  相似文献   

15.
How can artist residencies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plant seeds for future classrooms? Teacher educators and a teaching artist describe a two-tiered residency in an early childhood and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 that transformed preservice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visual art and arts integration. Findings are based on teaching artist and instructor reflections as well a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student journal entries. Preservice teachers who had no prior art training and were resistant toward abstract painting began to enjoy it and appreciate the value of art for children's learning. They came to recognize visual art as a tool to suppor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understood the importance of process in children's art experiences, and considered ways to integrate art throughout the curriculum. We urge teacher educators and teaching artists to incorporate artist residencies into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to prepare future teachers to integrate the arts into the classrooms of tomorrow.  相似文献   

16.
艺术家的人生体验与艺术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创作归根到底都要表现艺术家感受和体验过的人生,而且须有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映照;真切的生活及生命体验,是形成创作冲动及艺术生命的重要依据和前提。艺术家在不同人生遭际中生命体验的差异,对不同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很大作用;艺术家人生体验的深切独到与浮泛从俗之别,在艺术创作中有差异分明的体现。艺术作品的高质量,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则是创作者投入了高“成本”,那就是注入其真切的生活、生命体验,以及因此而生成对自然、人生独特的领悟与理解。这应该成为目前出现的某些艺术创作中的浮躁现象的一种启迪或参照。  相似文献   

17.
Many images of the ‘artist’ or ‘designer’ pervade the media and popular consciousness. Contemporary images of the artist and creativity that focus solely on the individual offer a very narrow depiction of the varying ways creativity occurs for artists and designers. These images do not capture the variety of creative processes and myriad ways artists and designers work. Young creatives in particular are choosing to work with a social approach to creativity. An example of this approach is the world of blogging, a form of social media where young creatives have a very active voice.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creative bloggers, that is, artists, designers and makers who blog about their practice, use a social approach to foster creativity with a sense of community, environmental and ethical awareness, a value framework that is in opposition to the market‐driven notion of liberal individualism. Is there a way to include participation in the broader art and design blogging world as part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What can we learn from such a social approach to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rt and design programm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se questions and shares findings of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to an analysis of art and design blogs. In doing so it argues for a socially‐wise approach to creativity in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as a means of promoting values other than those usually connected to the market.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诗学理论的起点是对于新诗"形式失败"的焦虑,他认为新诗在学习西方诗、旧诗、民间诗的道路上始终没有学到"本色行当"。朱光潜认为诗的"本色行当"是声音、节奏及韵律,是一种高度形式化的"模型",其诗论具有浓郁的"音律中心主义"色彩。他提出新诗"不在放弃格律而在于格律之中求变化"的基本原则,号召新诗人大胆艺术实践,创造新诗的新形式,达到"从心所愿不逾矩"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9.
“思与境偕”是唐代诗人司空图提出的中国诗论的一个命题,“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中国画论中的命题。这两个命题分别探讨了在中国诗画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艺术想象的特点,体现了诗歌和绘画在想象技巧上的不同,以及在艺术理想上的共通。“思与境偕”要求诗歌创作中的想象收得更紧一些,而“迁想妙得”要求绘画中的想象放得更开一些。这表明了想象不是无法控制的心理活动,而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和操控的心理能力。“思与境偕”的目的是营造“意境”;“迁想妙得”追求的是“传神写照”。在强调意与境、形与神的融合方面,二者产生了共鸣。诗、画艺术采用了不同的想象方式,最终却是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20.
陆游提出并阐释的“诗外功夫”一说,对于诗创作来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诗外功夫”大抵指作家心灵修养和生活实践两个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诗外功夫”引申理解:“诗穷而后工”;“情真景真,其词必工”;自然天成为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