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青     
老枪 《班主任之友》2006,(11):58-58
“看青”就是看守正在结实或还未成熟的庄稼,以防偷盗或动物损害。看青应该是特定时期的特定职业。在我们这些地方,没有什么野兽;在人都填不饱肚子的年代,更不可能有什么家禽。所以,“看青”其实就是“看人”。有生产队的时候,看青是一件最体面的事。五爷就是个看青的人。记忆中的五爷,永远穿一身发白但整齐的军装,挎一杆陈旧却锃亮的猎枪,一双秃鹫似的眼睛似乎从来就没闭上过。村子里没有谁看到五爷笑过。五爷是一个恪尽职守的看青人,凡是偷盗庄稼的,没有谁不栽在五爷的手里。在人们眼里,五爷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头凶悍狂暴的野兽,或是一台不…  相似文献   

2.
李学开 《读写月报》2022,(20):41-45
<正>[选文一]乡贤赵五爷薛培政在平安镇方圆的村子里,村人多称赵五爷为先生。五爷少时,曾上过三年私塾,那在当时的乡下就算是有学问的主儿。乡里人读书少,却素来敬重读书人。每当遇上操办红白喜事这等大场面,总少不了邀请五爷当执宾先儿,这角色是村里主持红白喜事的头面人物。  相似文献   

3.
看过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的人,一定记得这样一段剧情:朱开山在哈尔滨开了山东菜馆后,货物遭土匪抢劫,生意受到当地以潘五爷为首的商人排挤.他不想再陷入这种无休止的争斗,准备全家撤出哈尔滨.这时,剧情出现了转折,潘五爷来找朱开山,炫耀自己喜欢吃难以嚼烂的筋头巴脑,幸灾乐祸溢于言表,一番话就刺激得朱开山决定留下来和潘五爷等人斗到底.真佩服编剧有这样高超的叙事功力,使剧情不断涌现波澜,成功刻画了朱开山智勇双全的硬汉形象.  相似文献   

4.
王代才同学的《忆海拾贝》刻画了五爷这么一个猎人兼屠夫的形象。作者与五爷的关系是亲密的。五爷的故事,作者一定知道很多。但是作者仅仅只从茫茫的忆海中拾取了两片贝壳:一片是打猎,一片是宰羊。这两则小故事典型而富有张力,对刻画五爷这个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简直可以说,五爷就是因为这两个故事(或者说场面)而鲜活起来的。由此可见,作者在选材上是严谨而费了苦心的。这也正是此文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①我们焦庄小学的几个老师都领教过张五爷的厉害。②五月的一个下午,张五爷的孙子去校外上网,被张昂老师抓了个正着,用尺子狠狠地打了屁股。③几天后,张五爷找到了学校里。张五爷笑眯眯地说:"孩子这屁股还红肿着呢。体罚可是犯法的,你罚过了,可他改了吗?这不,刚才又被俺从网吧揪了出来。"④张昂没能说上一句话。他知道体罚学生不对,尽管他是出于好心。张五爷  相似文献   

6.
《黄山学院学报》2007,9(2):128-128
这里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微商是一个具有相当化程度的商人集团,很多人是先读书后经商,有的则是经商致富以后又去读书,儒、商结合。有的虽身为商人,却又是名诗人、画家和学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北宋王禹偁引冯伉为“知音”,两人在政治、文学创作诸方面交往甚密.但冯伉何许人也?研究者并未涉及.笔者试图从一鳞半爪的资料中考释出冯伉的生平事迹,为研究王禹偁做点肤浅工作.故本文着重从其家世、生卒、任职三方面勾画出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8.
先师冯沅君先生少年时,伯父云异公为她取名恭兰,成年时她自改名淑兰,字沅君,后以字行。曾用过淦女士、易安、漱峦、大琦、吴仪等笔名.祖籍山西高平县。康熙五十五年,六世祖冯泰公经商来今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遂定居焉。先生前四代贸易致富,颇置田产。后以有财无势则易受人欺,自先生祖父冯玉文公起始立志读书,以期改换门庭。玉文公虽未取得功名,但诗文甚工,著有《梅村诗稿》。先生父辈昆仲三人和姑母在  相似文献   

9.
五爷所居住的山坡格外寂静,这么多天来,不要说其他人,就连钱为天自己也已经把这里遗忘。空山望远,只有那座木屋孤零零地挂在山坡上,多少有些凄凉与无奈。钱为天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隐约间他觉得会有一双沾满血腥、布满阴谋的手伸向这里。他有些懊悔没有早些记起整件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知情人——五爷。  相似文献   

10.
佚名 《课外阅读》2013,(16):44-45
<正>郑哲敏8岁那年,父亲郑章斐对他说,工农兵学商,商是最被人看不起的,你长大以后不要经商,要好好念书,将来为祖国效力。郑章斐希望儿子能够完成他的愿望。由于战乱和身体原因,郑哲敏从小学到高中的求学历程中,有很多残缺的片段。在这些断断续续不能上学的时光里,郑章斐总是利用出差机会,带郑哲敏到不同城市旅游,以便开阔他的视野。郑哲敏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西南联合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录取。哥  相似文献   

11.
《战国策》中《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对那位三次弹铗而歌、一次次要求提高个人生活待遇的食客冯谖,人们无不赞赏,认为他见识过人且精明干练.而对于冯谖的主人孟尝君,人们则多投以冷目,认为他是个低能平庸的贵族,其头脑眼光远在冯谖之下.平心而论,如此看待孟尝君是颇不公允的.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闻名天下的四大公子之一,曾总领五国相印,手下策士三千,假如孟尝君是个眼光短浅的平庸者,五国何以把大权交给他?三千策士何以追随左右,难道仅仅是为了混饭吃?这说明孟尝君是一个有威信能服众的统治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富有魅力、领导有方的好领导.的确,只要仔细品味《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就能深切地感受到孟尝君的“领导”魅力和风范.  相似文献   

12.
今天,老班冯老师出差到外地开会。消息传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耳朵里,有的人听了,做出痛哭流涕的样子,张开双臂,装模作样地说:"冯老师,我们会想你的!"有的人听了暗自偷笑,心想:嘿嘿,我就等着这一天了!冯老师不在,教室里一定会闹得底朝天。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天府之国四川的晶晶、丽丽正值豆蔻年华,本该在学校悉心念书,完成学业,却因交友不慎,经不住网络和花花世界的诱惑,误入歧途,迷失在自己的花季。两个少女何以走上犯罪道路? 父母忙于经商,女儿误入歧途 出生在1986年的晶晶是一个清纯甜美的女孩,小时候在老家南充长大,父母收入虽不高,但视她为掌  相似文献   

14.
2000年5月2日 这回我们放了一周假,妈妈对我说,"孩子,妈妈想对你说一件事".我就说,妈妈有什么事你就说出来吧!别憋在心里,憋在心里会难受的.妈妈说,你怕这是最后一次上学了.我就睁大眼睛望着妈妈,您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呢?现在没有知识是不行的.老农种田都要有知识,没有知识种下的粮食是没有收获的.妈妈接着说,你们姐弟三个上学,你爸爸一个人在外地打工,是辜(顾)不过来的啊!妈妈你这么一说,看来我是必须回家了.妈妈说是啊!那我俩(两)个弟弟呢?妈妈就说你俩(两)个弟弟还必须念书.我就问妈妈为什么男孩儿能念书,女孩儿就不能念书呢?妈妈就说你还小,不懂这些,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  相似文献   

15.
《今日中学生》2023,(32):12-13
<正>1念书不为任何人,包括食谱在内。念书只为自己高兴。可是我也不是刻意去念书的,刻意的东西,就连风景都得寻寻切切,寻找的东西,往往一定找不到,却很累人。有时候,深夜入书,蓦然回首——咦,那人不是正在灯火阑珊处吗?并没有找什么人或什么东西,怎么已然躲在人的背后,好叫人一场惊喜。迷藏捉到这个地步,也不知捉的是谁,躲的又是谁,境由心生,境却不由书灭,黄粱一梦,窗外东方又大白,世上一日,书中千年,但觉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落花流水,天上人间。  相似文献   

16.
书包     
我小时侯,家里很穷。父亲长年多病,我们兄妹三人都在念书,一家五口人全靠母亲一人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常常是口粮分了还不到半个月,家里米缸就底朝天了。父亲一咬牙,让我回家帮衬家里的活计,可母亲却坚持让我念书。她劝父亲说:“别光指望娃儿拾那点柴烧顿饭,他日后兴许还能为国家添把柴呢。”那一晚,我在被窝里流了泪。  相似文献   

17.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有这么一段文字: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收之,曰:“诺”对这段文字中的两次答问“客无好也”“客无能也”,陈钟梁、张振华两位老师在《语文教学通讯》第10期上发表的《(冯谖客孟尝君)导读》一文中认为是冯谖自述。对于此说,笔者不敢苟同,特在此与陈钟梁、张振华两位老师商榷. 其一,冯谖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寄食孟尝君门下,我以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引述的  相似文献   

18.
念她喜欢的书给她听 孩子是喜欢大人念书给她听的. 记得老大快1岁时,我第一次给她念书.当时,我把她抱坐在怀里,一页一页翻着书,讲给她听.我发现,她很喜欢.3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回想自己和女儿的亲子阅读时光,感觉温暖且享受.  相似文献   

19.
五爷打了一辈子的光棍。在那个不大不小的村子里,他最穷。但贫穷没有使他的生活乱套,他仍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里独守一方天地。  相似文献   

20.
二黄毛刚出生的时候,又黑又小。后来,渐渐长大了,身体也比小的时候结实多了。可是满头黄发,零乱不堪,小孩们叫他“黄毛”。由于他在家是老二,所以许多人叫他“二黄毛”。二黄毛小的时候,在村里念书,可班上三人,他总考第三名。这也难怪,他连一只手几个手指头都搞不清楚。又如何念书呢?他爹妈说家里穷。他也不是念书的料,就不让他念书了。于是他就下地干活了,干活时他十分认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