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视域下的网络学术出版 近年来在研究互联网的扩散和使用时,在传播学领域中前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础上,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等学者特别借鉴了由波姆格林和雷伯恩的"预期价值"理论和罗森格伦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理论,提出了一个有关受众采纳和使用的"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1]该理论认为,受众是否采纳某一新媒体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的决策过程,当且仅当他们发觉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无法被传统媒体所满足,并且认为某一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媒体接触时间的“零和游戏”为基础,以权衡需求理论为分析框架,以深圳媒体受众调查数据为例,研究了影响受众选择互联网或者报纸的因素。研究发现,权衡需求在解释新媒体采用时不是独立的自变量,而是受个体差异影响的中间变量。  相似文献   

3.
两岸人民的信息接收渠道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依赖手机网络,而大陆受众和台湾受众使用较多也较相似的社交媒体分别为微信和LINE(连我),而其中通过社交媒体推送自动出现在手机使用者眼前的新闻更容易吸引眼球,所以本文通过对4月份的微信"腾讯新闻"和"LINE TODAY"进行统计分析,从编辑特征来看,微信"腾讯新闻"应向"LINE TODAY"取经,在内容和形式的编辑上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系统依赖视角进行量化分析,考察受众对微信媒体功能的使用行为、接触动机和满足情况。研究发现受众对微信媒体功能的使用动机可以归纳为信息获取、社会交往和功能性体验三个取向。受众对内容类型的接触偏好与上述三种动机一起对微信媒体使用满足具有显著影响;女性的微信媒体使用满足更高。这一媒介接触模式体现出受众媒体使用的内容依赖特征;微信用户通过在微信平台阅读新闻与评论信息,来提升自己对微信媒体的使用满足。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得受众更倾向于通过更短的时间来获取更多的实质内容。对于电影艺术也是一样,一些受众不再满足于仅仅观看电影,他们可以对电影艺术进行属于自己的二次创作,解读、分析,抑或是恶搞,并在自媒体平台上与大家分享交流,因此电影解说短视频应运而生。这样的视频媒体形式,也满足了新媒体时代的电影受众对于短时间获取电影信息的需求。因此,本文选取了如今最具有代表性的视频自媒体平台——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通过研究该网站上电影解说短视频,从受众使用与满足的角度出发,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探讨受众对电影解说短视频如此欢迎的需求成因。  相似文献   

6.
孙悦  郭聪 《东南传播》2018,(4):121-123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成为人们广泛运用的健康传播教育平台.媒介场景理论认为,媒介技术是通过构建新的媒介场景来促使社会行为的变化,这一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论证新媒体如何替代传统媒体成为人们使用最广泛的健康传播教育平台.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本文以微信公众号"浙江名医馆"为例,分析新媒体如何构建满足受众需求的新场景来参与健康传播,并对新媒体参与健康传播的现状进行总结与思考,为相关组织和机构进行有效健康传播和推进新型医疗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平 《东南传播》2014,(6):97-98
本文从准社会关系营造的视角出发,以受众对春晚的心理需求、2014央视春晚的行动和受众对马年春晚品评三方面为主要着手点,对马年央视春晚的创新和突破进行了分析。同时,受众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春晚作为一台全民观看的节日文艺晚会,要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视听和情感需求,获得媒介使用满足感,对于各方主创人员来说,努力去探索受众情感需求,着力营造与受众的准社会关系,是值得思考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徐鑫鑫 《今传媒》2016,(10):58-59
微信红包自推出以来,凭借着微信社交平台强大的用户群,通过病毒式的传播方式,迅速发展。具有快捷性、娱乐性、互动性的微信红包依托新媒体平台,使用电子红包的形式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改变了受众的人际传播方式,从而促进新媒体技术和传统节日文化更好的融合发展。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本文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当前微信红包火热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申思达  孟媛 《今传媒》2016,(9):74-75
新媒体时代,谁掌握人性谁就能占有市场。用户的娱乐需求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满足的过程同时也是用户关系重构的过程。在微信红包的使用中用户的心理需求和使用后的心理满足体现出新媒体与用户的使用满足关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传播心理学出发,针对用户的需求心理和满足心理来分析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探讨新媒体时代媒介使用功能化对用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郭聪 《东南传播》2017,(12):147-148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消费者和受众的心态,社交化媒体的发展为消费者和受众接受、传达信息提供了便利。从营销的视角看,这极大地改变了市场环境,另辟蹊径的情怀营销应运而生,并展现出了巨大的市场价值。然而传播学家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告诉我们,应当足够重视受众需求对传播的推动作用。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认为,情怀营销之所以奏效,是因为其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自媒体"新世相"依托情怀营销成功打造了一个现象级的新媒体品牌,其成功原因便在于它在线上线下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多种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1.
社交媒体的繁荣带来了红包的火热。在微信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微信红包一开始就受到广大用户的热捧。微信红包与春晚联手,走过2014年、2015年,来到2016年,缔造了移动支付领域的奇迹。本文通过简述微信红包的起源和发展,从使用与满足理论重点探求微信红包的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2.
何淼  李彬 《传媒》2021,(3):65-67
新媒体的传播力和生命力要通过其传播效果与受众满意度来检验并评价,而青年受众的使用需求和满意度将决定媒体的发展方向.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受众调查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其微信公众号的使用行为特征与满意度,得出青年受众对微信公众号内容质量满意度较低和信息效用质量满意度较低的结论,并从提高受众满意度的角度对微信公众号提出针对性建议和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社交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形态,已成为大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随着大学生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不断增多,过度使用的负面影响正在凸显。本文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来分析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需求动机,置于人际交往视域下分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并探究合理利用网络虚拟社交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让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媒体微信公众号迅速吸引受众和粉丝,渠道优势日益明显,本文运用理论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梳理媒体新技术的变化、商业价值和媒体转型发展的前景,诠释媒体微信公众号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独特传播价值和研究意义,更好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柳长盛 《今传媒》2016,(1):136-137
当今,媒介环境正在巨变,电视受众的收视需求也随之"升级".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对电视媒体的受众青睐度产生冲击,但其自身的传播弊端也为电视媒体重塑受众认同提供基础,本文将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受众的需求方式进行分析,提供相应对策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为虚拟社会资本的积累、社会关系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场域,对于在信息与知识两方面皆有较高需求的考研群体来说,如何使用社交媒体尤为关键。基于扎根理论,本文从人与技术互构的视角展开探索性研究,考察考研微信群中的社会支持实践和交往互动体验。研究发现,考研人秉承着实用主义的原则,基于特定的内在需求和技术想象进入微信互动情境,并通过互相构建社会支持的实践过程完成“考研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由于技术与人相互作用产生的获得感与约束性,考研微信群中的社会支持产生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赋能性支持,二是抑制性支持。赋能性支持包括功能型、情感型和关系型社会支持;抑制性支持表现为数字囤积、可见性隐忧和焦虑共同体。社群成员可通过数字规避、数字隐身和数字离场等形式进行利弊权衡和关系调适,以此来缓解数字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曼琼 《新闻通讯》2014,(11):11-13
澎湃新闻作为传统纸质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先列,其发展的动因是对新媒体大局的顺势,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其在新媒体平台进行的创新和探索,发现澎湃新闻从环境监测、自我确认和人际交往三方面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基于以上发现,对澎湃新闻的发展进行思考,认为其作为发布长篇、深度报道的"重媒介"与受众的"轻阅读"存在着矛盾,同时在内容与技术两个维度应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微信的使用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微信已经成为时下最受大家欢迎的社交软件,并且成为一种新的沟通交流方式,正在影响受众的社交习惯.本文引用实际案例:微信表情包、微信分组、微营销等来分析不同理论在不同层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研究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受众如何使用大众媒介和大众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9.
APP的发展带来红包的火热,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美团红包、亚马逊红包以及淘宝红包,各类APP都掀起了红包狂潮,以红包作为链接点,以寻求更大的受众关注度。本文拟选取两个最具代表性APP红包——微信红包以及支付宝红包为研究点,通过对比分析,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来探析受众使用APP红包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20.
褚延有 《新闻窗》2009,(6):78-79
网络媒体是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是中青年受众的首要选择。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为受众服务,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网络新闻编辑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新闻如何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