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良渚古城遗址既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又是广受国际认可的世界文化遗产。文化是良渚古城遗址的根基,也是保护和传播的核心要素。良渚古城遗址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是实现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良渚古城遗址的文化内涵,提出“历史文化+旅游”“遗产文化+旅游”“艺术文化+旅游”“农耕文化+旅游”的良渚古城遗址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四种模式,促进良渚古城遗址文化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秋胡戏妻故事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朝代其故事细节及其作的评价均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从社会化的角度进行探讨可以发现,这些变化是由作所处的不同朝代的社会化背景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玉璧是由宽扁形玉环或玉镯沿外径逐渐变大、孔径变小的趋势演变而来,至良渚中期成熟的器形。璧自良渚早期至晚期的变化体现出追求圆大和精致的趋势,显示出璧在良渚玉文化中的地位较前期有所提高。良渚玉璧的用料多呈斑杂  相似文献   

4.
于巧峰 《现代英语》2023,(21):80-83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古建筑文化的对外翻译和传播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研究。文章在《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山东》一书的翻译基础上,在改写理论的框架下探索采取的改写策略。研究表明,古建筑文化文本的翻译应充分考虑改写理论中的三大要素,尤其是意识形态和赞助人两个因素,从而使中国古建筑文化文本的译本更具有可读性。改写应该是翻译目的约束下的改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播这一翻译目的而服务的改写。  相似文献   

5.
郑玲玲 《海外英语》2013,(13):162-163
庞德的改写理论最早是起源于操纵派理论旗手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进行改写,打破了对原文的绝对忠实。而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古诗和庞德的译诗来研究庞德的改写理论,最后发现意识形态和诗学才是影响庞德改写理论的两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庞德的改写理论最早是起源于操纵派理论旗手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进行改写,打破了对原文的绝对忠实。而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古诗和庞德的译诗来研究庞德的改写理论,最后发现意识形态和诗学才是影响庞德改写理论的两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戏剧翻译中常常存在着为适应目标语文化而采取的改写。熊式一英译中国戏剧《王宝川》在中西文化交流失衡的语境下,按照西方文化习惯对戏剧内容、主题和戏剧形式进行"适应性"改写,将真实的中国文化元素"化"在译剧中,巧妙地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渐进性传递。  相似文献   

8.
唐代堪称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鼎盛的朝代,也是整个古代中国与境外、海外国家相互交往最为密切的朝代。唐王朝的先进文明,成为各国向往的文明,尤其日本自先秦至唐朝都在吸收发达的中国文明。不过,日本自古到今都有一个看似矛盾,却对本国文明极为有利的文化吸收策略。这种策略就是:既无所顾忌地“拿来”外国文化、又旗帜鲜明地固守本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林露德的小说《月明珠》,是一部以顺德自梳女为主人公的历史传记小说。在小说中林露德大量运用了中国民间神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写。本文从林露德对《月明珠》中最重要的两个神话——"龙"和"观音"的运用与改写入手,分析其神话运用的独特性与其改写所体现的西方文化内涵与"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0.
西安,古称长安,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建都于此,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笔者从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朝代把都城建在西安的原因,中国历史上在西安建都的朝代及其城址变迁与历史遗存、周秦汉唐帝王陵墓、汉唐长安与丝绸之路四个方面全面论述了这座帝王之都的独特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古都西安是一座无与伦比的文物宝库,是一幅内涵丰富、千姿百态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1.
陈凯歌对历史题材"赵氏孤儿"的改写,并未如其宣称是对文化反思的延续,而是打着"文化反思"的旗号吸引内地受众,同时,意在染指西方市场。《英雄》《无极》乃至《赵氏孤儿》等影片在改写历史题材故事的同时将东方表象与西方经典话语荒诞缝合,显示出视觉凸现性与意义空洞的双重悖论,中国电影遭遇文化困境。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建立有效的双重文化认同,始终是中国电影必须面对的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12.
《女勇士》是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处女作.从文化结构的几个层次分析《女勇士》的中国文化呈现,发现其中国文化经典故事是作者精心选择、拼贴和改写的结果,表达了她作为一位华裔女性的愿望与诉求.而其他与主题较远的中国文化元素,则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无奈又必然之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纲目 1.各朝代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及朝代更替原因。 2.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社会制度、重要改革等。 3.重要战役、农民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4.政治清明的统治时期及其形成原因。 5。中国古代农业的发达及不同时期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4.
《大连大学学报》2016,(4):64-70
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地赞誉与关注,被称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之作,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笔者认为,此作品之所以在学术界被广泛研究,与其中国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是分不开的。汤亭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继承与创新使其作品极具特色。汤亭亭通过对中国文化元素,如花木兰替父从军、岳母刺字等的运用与改写,对表达作品主题与实现政治诉求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女勇士》中的中国文化元素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翻译研究不仅要注重语言层面的转换,更要注重对语言外部诸多因素的研究。由比利时比较文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费弗尔提出的改写理论充分注意到翻译中语言的外部诸多因素,认为翻译是一种改写。在改写过程中,置身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改写者由于受到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的影响,往往会更加偏重某一种翻译选材,并对原作进行一定加工调整,以使其和改写者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相符。本文以改写理论作为指导,从清末民初各阶段的主流意识形态出发,研究和分析清末民初翻译选材的特点以及意识形态对中国近代翻译活动的操控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大学张振犁教授经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发现活态“中原神话群”,在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后,取得显著成绩。钟敬文等学者认为,“推翻了过去中国神话贫乏、仅有断简残章的片面结论”,“改写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历史”。中原神话的发现和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拓展了中国现代神话的研究领域,大量丰富的、不断采录公布的民间活态神话令全世界学者惊叹和羡慕。本文从最初的1977年开始,溯源中原神话的发现、发展,说明中原神话延续至2007年的30年间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的翻译改写策略得到了目的语读者的广泛接受,使一系列中国文学文化作品走进西方文化。他的原文文本选择别具匠心,指向了一系列倡导性灵、闲适、幽默的中国文史哲作品,同时采用了翻译改写策略,满足了目的语的读者期待,其译本一再登上西方主流媒体畅销书的榜单。林语堂介绍中国文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当下为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首先要选择适合"走出去"的文本;其次要突破传统翻译观对忠实对等的过分强调,采用形式上归化与文化上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5月20日,浙江省第二轮农远工程《浙派教育家进乡村》项目第二次工作会议暨《浙派教育家进乡村》论坛在余杭良渚文化村(杭州市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召开。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副院长朱永祥、王健敏,《人民教育》梁伟国主任,《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徐启建主编,杭州师  相似文献   

19.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的“世”历来都翻译为“朝代”,笔者认为不妥。一、“世”有七个义项,但没有“朝代”的意思。将其译成“朝代”显然没有根据且显得牵强。如果译作“朝代”,那么,原文中就应该是“问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对1895-1919年间中国翻译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研究派代表人物之一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改写.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受意识形态和诗学两方面的限制.改写者往往会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以使其符合改写者所处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以达到改写的作品被大多数读者所接受的目的.文章通过对1895年至1919年间中国翻译史的研究,证实了勒菲弗尔观点的合理性,并运用该理论对这一时期个别重要翻译家作了中肯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