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家长的苦恼作为班主任,经常与一些学生家长交流关于学生的问题,发现很多家长最苦恼的事情是难以和孩子沟通、交流。他们反映孩子进入中学后,基本不与父母交流自己在学校的事情以及自己的生活、兴趣爱好,逐渐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无形中与父母之间出现了一堵墙,有时父母即使主动与孩子交流,也难以打动他们,回应更多的是冷漠。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反映与父母在一起感到无话可说,没有共同语言,甚至很反感与父母在一起,一听他们说话就感到不耐烦。怎样更好地与学生交流,这不仅是摆在家长面前的问题,也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难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  相似文献   

2.
家长的苦恼 作为班主任,经常与一些学生家长交流关于学生的问题,发现很多家长最苦恼的事情是难以和孩子沟通、交流。他们反映孩子进入中学后,甚至不与父母交流自己在学校的事情以及自己的生活、兴趣爱好,逐渐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无形中与父母之间出现了一堵墙。  相似文献   

3.
<正>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们常常反映,孩子和自己的交流愈发减少,孩子一回家就关上房门,自己有时也苦恼“无从下手”。而他们与同伴的关系又越来越密切,有什么事情都喜欢和小伙伴说,有什么活动都喜欢和小伙伴一起参加。那是不是可以把同伴元素带入到家访之中——带着学生去家访,借助同伴资源,解决家校共同关注的问题,达到家校共育目标?说干就干,我马上将要去家访的学生分成三组,根据学生的关系亲近程度和性格特征等,分别组建三个“学生家访团”,  相似文献   

4.
心意卡     
我们班是寄宿班,孩子一周都生活在幼儿园里见不到爸爸妈妈。因此,孩子思念父母,父母想念孩子。怎样才能使这份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呢?我们便在《家长园地》中开设了“心意卡”。每周一家长送孩子来时,可献给他(她)一个小小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对孩子寄予的希望和祝福,使孩子感到父母爱他(她),仿佛天天跟他(她)在一起。周末时,老师和园长将孩子的表现及对他(她)的祝愿也写成“心意卡”送给家长。这样,家长不仅了解了孩子一周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而且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得到老师和园长的关心、爱护,家长就更…  相似文献   

5.
心灵的沟通     
一、活动目的和活动内容初中阶段是学生日益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对家长的逆反心理逐渐增强。尤其到了初三,面临毕业,学生的升学压力很大,但他们大多不愿向父母倾诉内心的苦恼。有时父母管得多了,他们就显得极不耐烦,甚至跟父母争吵、发火。一些家长也因难与孩子沟通而深感苦恼。为了增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也让父母了解学生的思想,彼此沟通,促使学生把父母的爱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毕业升学的挑战,我设计了一个以“心灵的沟通”为主题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和家长互写一封信,在…  相似文献   

6.
90年代的大多数孩子有一个苦恼——父母不理解他们;90年代的大部分家长也感到忧愁——孩子不理解家长。殊不知,理解应该是双向的。要理解他人,首先得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当孩子不满于父母没收扑克、跳棋、小说,不让  相似文献   

7.
说起和孩子沟通困难,家长们都感到十分苦恼。他们说很想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可孩子从外面回来,和家长只有问答式的对话,很少有真正的交流。而孩子也觉得与家长无话可说。记者问一位初一学生为什么不愿和父母说说心里话。孩子说:“我在自己的屋里贴了一张球星的照片,我妈进屋后就说,你整天看这些有什么用,这个球星染的头发那么黄,多恶心。我觉得我妈根本不了解我,我喜欢的她根本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父母与孩子沟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尤其是个性、品格的形成与发展。但是,有很多父母却不能很好地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与自己产生厚厚的隔阂。这样不但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而且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不利的。为此,笔者就与孩子沟通的问题搜集了一些案例并试着进行了一些分析,希望笔者的观点和建议能给为人父母者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孩子的心灵世界,为何越来越看不懂?案例1:张女士近来为儿子的事情感到非常苦恼:她的儿子在学校里上课总搞小动作,捉弄同桌的女生,下课和同学打架,顶撞老师;回到家里跟家长较劲,要…  相似文献   

9.
王文 《家长》2006,(Z2)
作为家长,怎样才算是尊重孩子呢?美国密苏里大学一位专门研究儿童早期教育的教授列举了33种尊重孩子、28种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和行为,供家长朋友们参考。尊重孩子的表现与行为1.认真听取孩子想要告诉自己的事情。2.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玩儿。3.与孩子一同读书。4.和孩子一起画画儿。5.赏识孩子的才能。6.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他们孩子之间的争吵。7.喜欢听孩子最爱唱的歌。8.对孩子做的事情表现出兴趣。9.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10.鼓励孩子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11.允许孩子作出自己的选择。12.尽量为孩子安排一个能与父母或某一方相…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中国家庭里,很多家长面临着这样一种困惑: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与孩子的交流却越来越难了。特别是上了初中或高中的孩子,与父母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不像过去在小学那样,一回到家,把学校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讲给爸爸妈妈听;不再让父母翻看自己的书包、日记、作文;不愿将自己的交友情况告诉父母;不让父母随便进入自己的房间;不服父母管教……有时就是家长问了他们,他们也是爱理不理,或者三言两语,或者轻描淡写,敷衍了事地说一下,以此来应付家长的提问,不愿多说一句,有的甚至到了和家长没有话可说的地步,对家长的问题毫不理会。我们…  相似文献   

11.
有许多家长反映,自己经常带孩子出去玩,也鼓励孩子玩,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似乎很难受到激励。和这些家长交流,我发现他们能够为孩子提供游戏的机会,但他们在孩子的游戏中参与度很低,只是扮演孩子游戏活动中的一名看客或者一名教导员,而不是一名伙伴。这种角色的认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游戏活动或者冷眼旁观,或者指手画脚,孩子游戏的时候难以尽兴。  相似文献   

12.
瞿瑛 《家庭教育》2004,(5A):46-47
青春初期(10岁~14岁)孩子的身体、情感、智力等方面发生着很多变化,这些变化结合在一起,使得青少年和他们父母之间原有的生活失去了平衡。因此,青春初期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都可能是难以应付的时期。父母和家庭对自己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为家长,怎样才能帮助孩子顺利成长?  相似文献   

13.
对幼儿来说,由于生活范围有限,图书是他们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是获得知识和快乐的源泉。家长及早让幼儿接触图书,能使幼儿更多、亘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使其智慧得到启蒙。 一般说来,家长对图书的重要意义多少都 有所认识,每一个望子成龙的家长,都会为孩子买不少图书。好的图书买回来后,家长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陪孩子一起阅读,和孩子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 如果说图书的作者是作品的第一创作人,那么念书的人则是作品的再度创作者。当父母搂着孩子阅读图书时,会恨自然地把自己对图书的共鸣和情感反映在声调中,影…  相似文献   

14.
只要你走近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功人物,或翻阅他们的传记,你就会发现,这些人物的父母并不是都曾经很深入地研究过如何教育子女,然后按照某一个方案或模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这些父母们无一例外,都曾经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与孩子始终保留着一条心灵交流的通道,他们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愿望和想法,支持孩子去做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倾听孩子的诉说。而曾经作为孩子的他们,也了解父母的愿望和想法,父母既在他们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父母又是可以一起玩耍、一起交谈的好朋友,父母与孩子的心灵始终是相通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给我们…  相似文献   

15.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孩子进入青春发育期是件既令人高兴又令人烦恼的事情。孩子长大了,比以前懂事了,可是让他们担心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了。这时的孩子一回家就喜欢躲进自己的小房间,爱买带锁的日记,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最让家长头疼的是,家里还会时不时地接到孩子异性同学的电话。对于孩子的异性交往,有些父母和老师往往感到手足无措。他们看到孩子男女相处,就大惊小坚,紧张敏感,怀疑孩子的收信是否是情书,疑惑电话中是否有秘密,对孩子的异性交往严加防范,甚或横加干涉和指责。还有一些家长和老师面地类似问题或欲言又止,或旁敲侧击,不知如何是好。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青春期的异必效往呢?  相似文献   

16.
爱在言中     
祖丽婷 《班主任》2013,(1):34-36
本节班会的设计主要源于平时与家长的交流。许多家长反映孩子进入五年级后有了逆反心理,尤其是对父母的说教特别不耐烦,导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很紧张,家长感到很无助。那么,孩子逆反的症结是什么呢?我对班里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近80%的学生认为妈妈的唠叨特别烦。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关键是加强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良好的亲子交流能及时沟通亲子感情,使孩子深切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也使父母了解孩子的想法、需求,发现孩子真正需要引导和帮助解决的问题。可是,在育儿过程中,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交流能带来的益处,甚至还产生了一些误区,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幼儿无需交流持这种意见的家长认为幼儿是不需要交流的。其理由一是幼儿年龄小、不懂事,他们更多地依赖父母,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不与之交流也不会形成所谓的“代沟”;二是在孩子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珍惜父母情     
任教十二年,又一次家长会让我终身难忘. 去年的期中考试结束后,我根据情况召开了一次家长会,会前与会后和一些家长交谈,不少家长这样给我反映:孩子小的时候原本也是与父母无话不谈的,但是长大后,特别是升入小学高年级后,不少孩子开始注意保持自己的"小天地"了,与父母似乎有些"生分"了,有些话也不那么愿意与爸爸妈妈讲,对大人问这问那也感到不耐烦.特别是对那些动不动就行驶父母特权--"打骂"孩子的家长,孩子和他们更是"生分".  相似文献   

19.
于晓琳 《山东教育》2005,(12):40-40
我们班里有许多胆小的孩子:不敢大胆地在小朋友面前唱歌、讲故事,很少和同伴游戏,做事总是“小心翼翼”。当我把这些孩子的表现同他们的家长交流时,其家长对教师的反映感到吃惊。他们在家个个是“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上下全听他指挥,他说的事情得马上给他办到,不然,就大吵大闹。显然,他们在家像条龙,可怎么在幼儿园是另外一种样子呢?家长们生气地骂他们没出息。  相似文献   

20.
时光飞逝,从我呱呱坠地到现在已经有11年了。虽然我总认为自己已经是大孩子了,但是父母还拿我当六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或者喜欢帮我做一些我能独立完成的事情,或者让我做一些我此刻不想做的事情。为此,我感到有些苦恼。早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