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最近关于教参教案的争议评说不少。我是一位教了二十多年中学语文的教师,对教参教案也禁不住想说几句。首先,我是伴着教参教案逐渐成长起来的。刚参加工作的几年,几乎是寸步不离教参教案。随着自己教学知识的逐步增长,教学经验的逐步增加,教参教案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远。现在,我已经能做到不需要教参教案而独立备课了。但如果由此认为就可以丢弃教参教案而仅凭一本语文书打天下,我是做不到的。并且,我还可以斗胆地说一句,绝大多数老师是离不开教参教案的。有人说:“教辅是被污染的河”、“教参也是条被污染的河”,事实真是这样吗?未必竟然。我想,教参教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被污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因此对全部教参教案的质量一口否定,对于教参教案给予教师的帮助也不应该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2.
教参虽是教师理解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的重要依据,但其作用只能控制在“参考”范围之内,教者只有在教参运用上体现自己的主体意识,在教材理解上体现自己的独特视角,在教法设计上体现自己的独特思路,才能以教参的创新运用,教材的创新理解。教法的创新设计,为课堂教学的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代保民 《今日教育》2007,(2S):35-35
最近关于教参教案的争议评说不少。我是一位教了二十多年中学语文的教师,对教参教案也禁不住想说几句。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研读文学作品的几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出一个好教案是教好一篇课文的基础 ,而研读好课文又是设计出一个好教案的前提。长期以来 ,语文课普遍地上不活 ,特别是缺乏创造性 ,教师对课文缺乏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不少教师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囿于《教参》内 ,不敢越雷池半步 ,只能鹦鹉学舌 ,做《教参》的传声筒 ,语文教学也因此而失去了灵性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文章的写作是一种创造 ,文章的阅读 ,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再创造。因此 ,感受理解的结果就不会是“唯一答案” ,也没有必要是“唯一答案” ,只要各自的感受理解是植根于课文 ,能言之成理就是正确的。如…  相似文献   

5.
当前,语文教师“在备课”这一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抄教案”。照搬教参,从而使备课流于形式,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二、备“形式”超过“内容”,刻意追求“合乎潮流”的教学形式,而对所教课文没有花多少时间去研读、领悟;三、一味地模仿名教师、名教案,不切合学生实际,缺乏个性“。备课”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有探究性的行为,而不应成为一种形式,那么语文教师平时在教一篇课文前究竟应该作哪些准备呢?一、备课文教师在教一篇课文前应“朗读在先,感悟在先”,要想感动学生首先得先感动自己。好的课文和精彩段落甚至应该朗读…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有幸听了一位老师上的《捞月亮》一文的公开课,教者的“情境教学法”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教者在总结时说:“大家可不要学习猴子,遇事不动脑筋,盲目行动.”我连忙在听课记录上打个“问号”和“感叹号”.课后,我和教者坦诚地交换了意见.那位老师说,教参上就是这么说的.我查阅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教师教学用书》,果然如此.我思考再三,终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7.
有许多新教师视“教参”为法宝,他们备教案,实为抄“教参”。更有甚者,有的老师拿着“教参”上讲台,照本宣科。因此,课堂教学死板,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这是造成教学质量低的原因之一。 “教参”的“前言”中明确指出:编写教参的目的“主要是供教师参考,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显而易见,“教参”并非教案。 就“课文说明”一栏而言,这是“教参”的主体部分,它是在帮助教师了解课文概貌的基础上,着重帮助教师把握重点,解决难点,抓住特点。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按照怎样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教参”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情”来编写教案。另外,教学过程中问  相似文献   

8.
当前,语文教师在“备课”这一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抄教案”。照搬教参。从而使备课流于形式,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二、备“形式”超过“内容”。刻意追求“合乎潮流”的教学形式,而对所教课文没有花多少时间去研读、领悟:三、一味地模仿名教师、名教案.不切合学生实际,缺乏个性。“备课”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有探究性的行为,而不应成为一种形式,那么语文教师平时在教一篇课文前究竟应该作哪些准备呢?  相似文献   

9.
教案,是教师在从事课堂教学工作前,预设的教学活动方案。任何一位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都务必要做好两项最基本的工作——教案设计(备课)和组织好教学活动(上课)。从一定意义上讲,前者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如何去做好“教案设计”这一常规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肤浅的“三变”建议。一、角色转变:变“师本设计”为“生本设计”所谓“师本设计”,是指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的教学设计。这类教案,其教学资源均来自于教材与教参,设计者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整篇教案能看出教师在课堂中清晰的“教”  相似文献   

10.
“课本备课”就是将已备好的教案有机地“搬”到课本上 ,富有创意性地在课本上勾勾、画画 ,作一些简单的标记和提示 ,更能符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写好教案并不等于就能上好课。这就要求我们在走进语文课堂前 ,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把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在头脑中梳理一遍 ,分清教学的主次 ,抓住一些学生可能存在疑问的地方加以思考、分析和调整 ,随手在课本上作一些提示性的文字或符号 ,这就成为了备课环节的一个有机延伸。多年的语文教学告诉我 ,“课本备课”具有以下效果 :首先 ,能顺着作者的思路 ,理清出自己的教学思路。在给课文作…  相似文献   

11.
范慧娟 《成才之路》2011,(28):87-87
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读型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怎样的呢?备课前,老师认真钻研教材,阅读教参,体会文章思路后再写出教案。其主要内容是:课堂上该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跟标准答案配套的板书、提纲。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亦步亦趋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相似文献   

12.
兰晶 《江苏教育》2023,(6):73-75
<正>备课与上课是一名教师教学生涯中不可避免的两件事。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已有六年,“备课”给我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不堪回首:照搬优质教案,走流程从2016年8月正式入职起,约有两年时间,我的备课方式基本是“二看二熟悉”:看课文,看教参;熟悉年级组其他教师分享的优质教案,熟悉和教案配套的课件。难道不会“二备”吗?会,比如改改教案中的错别字,增删内容使课件与教案无缝衔接。其实这是“伪二备”,因为我看每一篇优质教案都是极好的:教学思路清晰,环节设计流畅,学习活动有趣,评价语言丰富。  相似文献   

13.
废除教参     
在一般教师的记忆中 ,似乎有教材就有专为教师编写的《教学参考书》。这大抵是事实。至少建国50年间 ,教材与教学用书从来是配套的。于是 ,出现了一种局外人并不知晓的现象 :教师(不是大多数 ,但也绝不是极少数)躲在房间里 ,静静地读 ,悄悄地抄 ,把“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自己的教案上 ,然后走上讲台 ,贩卖给学生。于是 ,教参成为秘不示人(学生)的宝贝。(据查 ,近年来书店也公开向学生出售教参 ,有的班几乎人手一本 ,使得一些教师大跌眼镜。)客观地说 ,教参对素质较差的教师来说 ,功莫大焉 ,可以帮他们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是 ,…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旧的教学常规管理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繁琐滞后的条条框框,机械僵化的检查方式,极大地挫伤了教师改革创新的热情,严重束缚了教师创造潜能的发挥。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教案管理的改革势在必行。最近我校就提出并实行了“0教案”的管理方式。一、何为“0教案”?“0教案”就是打破传统编写教案的种种限制,提倡教案形式多样化、个性化。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编写教案,可在教材、教参上批注,画出重难点,也可以在以前的教案上圈点修改,可作提纲式的编写,有时甚至还可以什么都不写。二、实行“0教案”有…  相似文献   

15.
朱泰松 《教育文汇》2007,(10):43-44
不知不觉间,我已教了10年语文了。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和身边的同事们仿佛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把《教师教学用书》上关于文章的解析忠实且惟恐不能忠实地搬给我们的学生,有时甚至担心学生的理解与“教参”相悖了。可笑吗?不,可悲!阅读本该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而这种以“教参”为准绳的思维模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多少有益的东西呢?  相似文献   

16.
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读型阅读教学模式是这样的:先是由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教参,体会文章思路,然后写出教案。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亦步亦趋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小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在语文课堂中,该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呢?我认为可采用下列做法:  相似文献   

17.
杨琴 《广西教育》2011,(7):29-29
第一次能感受到站在众人肩膀上的力量之强大,是刚参加工作不久。那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因为教学经验非常匮乏,对教材把握不准,我在备课时很容易被网上的教案及课外教辅资料所牵制:我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参走,照本宣科教教材,既不能很好地备学生,也不能很好地选取有用的教学资源,结果是自己备课备得很吃力,学生听得很死气,我越教越不想教,学生越学越不想学。  相似文献   

18.
荀子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名好的教师不是不用教学参考资料,而是能善于利用好这个“物”。此“物”不用,“物”就是死的;用之不当,“物”不但无益,还会起反作用;活用了,“物”也就用活了,当然人也就受益多多。怎么来解读好“教参”这个“物”呢?不妨从如下方面进行思考。教参不能等同于参考书。即是教学参考,教师就不能拘束于参考书,应该将触角伸向更多的“他山之石”。一本参考书即便是再详尽,也难免会有错漏之处。而且光用一本参考书,难免会让师生产生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答案,这样就限制了思维的拓展,也不利于“百花齐放”。此外,教参本身也应该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如学科资料之间的交叉使用。像语文教学,就不单纯是教学生认几个字,学几点语法,欣赏几篇文章了事。在语文知识里头就涉及到政治、历史、数理化、美学等。如果教师在上课前能多掌握点这些方面的教参,那上课自然是如鱼得水。再如学生也可以作为教参之一。教师该教什么,其实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但实际上,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学生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调查研究,教师可从中得知该教什么、学生该怎么学,这不也是教学中的参考吗?教参不能等同于教案本。教师写教案,自然是要去查阅...  相似文献   

19.
在中小学,几乎每门学科都有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这些参考书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我用的这些语文教参中,“教”字体现得不好。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智慧和灵感,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是经典性的名篇,许多老师呕心沥血对如何讲授进行了艰苦地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把这些成果选择部分精华加入到教参中去,让教师在教学中参考,其作用无疑是大的。那么,具体有那些内容可加入到语文教参中去呢?我认为如下几方面可以考虑。1.基本的教学思路如同建房、…  相似文献   

20.
我曾在一位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教案中,发现教者写下的“教后记”: 今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团结”一词,我讲述了古代一位老人临终前,将十个儿子叫到床前折筷子的故事。学生听后加深了对“团结”的理解,但同时却有学生说,如果自己也有兄弟十个该多好啊。可见,由于个人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从消极方面吸取“营养”,受到了“多子多福”的影响。下节课应挽回这一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