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暴力现象在中小学校时有发生,由此而引发的法律诉讼也不断见诸于媒体。关于教育暴力,过去人们谈论较多的是教师对学生实施的过度体罚行为,如拳脚相加、用小刀刮脸、用火钳烫手掌等。这类暴力行为对学生的伤害,尤其是对学生肉体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教育“硬暴力”。随着我国教育法规的逐步完善和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意识的不断增强,教育“硬暴力”现象越来越少,这无疑是我国教育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唐河 《教师博览》2004,(12):55-55
当今时代,论及对人们的生存方式改变影响最大的事物,当首推网络。截止到今年七月底,中国网民总数已达8700万,占世界第二位,且这个数字每口还在不断刷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娱乐活动,已经和网络密不可分地水乳交融在一块了。教育领域也是网络生长的一块沃土。随着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有力度地在各级各类学校推进教育信息技术,网络也日益走进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3.
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正在涌向中小学校园。2000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宣布,我国将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在所有的初中及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而全国普通高中和大中城市的初中,今年秋季就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相似文献   

4.
在日益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大势整合的大潮流中,传统的语文教学融进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技术新元素,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引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纵深和谐发展。那么面对课程改革所关注的课堂生成,其语文性、有效性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如何求得有效生存、发展和延伸的空间?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用教学的智慧驾御好现代教育技术,让它真正彰显有效的课堂“生成”。  相似文献   

5.
《当代教师教育》2015,(4):13-16
在"互联网+"时代,建立省域虚拟师范大学有至少四个方面的价值。虚拟师范大学的基本任务是搭建四大平台,汇聚两类资源,提供数字技术训练,打造师范生虚拟社区。在虚拟师范大学的建设中,要协调各方力量,坚持开放办学。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使学校教育向着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的教与学的挑战,全国许多中小学在中央教科所和中央电教馆的主持下,开展了一系列专题实验研究,广泛探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以下是对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育教学实验所探讨的一种虚拟论坛法从实践层面进行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请重视学科教学中的“反教育”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专家呼吁:“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然而,在学科教学中,却存在着大量的“反教育”现象。现仅举一例。在小学数学“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每一个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用硬纸板剪成的大小不等的圆,按教材图示的方法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先测量出该圆的周长,再测量出该圆的直径,最后计算出该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即π≈3.14。我仔细观察着离我较近的四位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1并不在认真操作,而是在玩着他的圆纸板;学生2连玩都不玩,而是在翻看着数学书;学生3在认认真真地测量和计算着;学生4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包含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且包含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在我们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情感目标模糊化、夸大化的现象,使得情感教育目标无法得到充分落实。  相似文献   

9.
信息、信息素养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暴力现象在中小学校时有发生,由此而引发的法律诉讼也不断见诸于媒体。关于教育暴力,过去人们谈论较多的是教师对学生实施的过度体罚行为,如拳脚相加、用小刀刮脸、用火钳烫手掌等。这类暴力行为对学生的伤害,尤其是对学生肉体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教育“硬暴力”。随着我国教育法规的逐步完善和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意识的不断增强,教育“硬暴力”现象越来越少,这无疑是我国教育的进步。然而,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容易被教育者忽视的教育暴力现象,那就是教育“软暴力”。这类暴力行为对学生的伤害毫不亚于“硬暴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高师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转型势在必行。在对传统教师教育问题综合思考的基础上,结合近年的教育实验与改革,我们提出了教师教育新模式:"虚拟现场"。研究表明这一模式能有效促进职前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2.
“虚拟教室漫游”是一个由微软提供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制作模板,本文论述了虚拟教室漫游的信息模型、教学理念及其与教育技术能力的关系.提出了应用虚拟教室漫游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模式,最后结合两个实践项目探讨了其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13.
3月份借杂志在黑龙江省召开工作会议之际,黑龙江省教育信息中心王文波主任介绍本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时说到,在黑龙江省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方面,建议你们到大庆看看,在大庆石油适管理局教育培训中心的带动下涌现了一批热心教育信息化的行政领导及热爱教育信息技术的老师,而且他们将此项工作搞的有声有色。就这样我们踏上了铁人王进喜奋斗过的这片黑土地、走入了大庆这个先有油田后有市的工业城市,几天的参观,让我们惊叹,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信息中心周爱萍主任(大赛的组织者之一)对去年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大赛的介绍。特此整理,推荐给全国的广大同行,希望能有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推进黑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科研工作的发展,通过调查分析,全面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现状,并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策略、制定培训计划以及科研管理机制,以期为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自此,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跨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以此为契机,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建设与应用、教师专业发展等领域都得以迅速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开始向多元化、多样化和成熟化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各个领域中发展最突出的一个领域。到2001年底,全国普通高中有1.2519万所学校(占92.15%),大中城市初中有1.2511万所学校(占65.32%)、小学有4.4190万所(占10.32%)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3月,《普通高中技…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大的领域,然而信息技术学科在中小学还只是一个争议颇多、地位尴尬的小学科。如今,信息技术教育伴随新课程改革走过了自己的第一个10年。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们来说,回首这10年,有人在追逐技术“时尚”中自我陶醉,有人在“八面玲珑”中身心疲惫,有人在牢骚埋怨中蹉跎岁月,也有人直面挑战,在执着奋斗中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涂抹出一笔笔浓墨重彩。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1月,我校校园网正式投入应用,之后又引入了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等优质资源。在网络资源应用过程中,学校领导亲自抓应用、抓培训、抓教师观念的提高、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学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应用,我们感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达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高水平整合的要求;二是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采。因此,学校领导班子提出:在下一步的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既要坚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又要结合学校实际,探索管理和制度创新之路”,向管理要效益。重点从五个方面抓好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研究,推动学校发展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规范(标准)”(以下简称“规范”)项目启动了,这标志我国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将走向一个新的阶段。教育技术如何促进教师发展,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现状如何,“规范”研制的原则等问题,都是广大读者关注的焦点。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有关专家以及主管教师培训的领导。教师应对技术挑战——自我发展与专业发展记者: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教与学产生了冲击,请问我们应该如何转变学习观念?如何重新认识学习过程?目前在国际上有哪些较新的教与学理论?祝智…  相似文献   

19.
英国中小学教师信息通信技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信息化的浪潮,各国政府都在加快本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师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各国政府的充分重视。本文扼要地介绍了英国的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状况、中小学教师信息通信技术教育的途径、课程内容与发展目标等相关内容,提出并探讨了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在我国中小学兴起的信息技术教育,使一批数学、物理,甚至化学、生物、语文等学科教师“转行”成为了信息技术教师。他们边学习、边摸索、边实践、边应用,很快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的骨干,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时至今日,笔者发现,早些年的这种特殊“流动”现象目前又有了新的变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的学科教师纷纷重新回到自己的本学科,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令人在喜忧参半之余不禁有些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