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谐声"是对据音索取声符的动态过程及固定在"形-声"结构中的语音关系的概括。字音的变化,以及实际谐声关系与衡量标准之间的差异导致出现"失谐"现象。声符与所谐字声韵关系一致性是考察谐声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段玉裁"同谐声者必同部"限于字音发生变化前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陈振寰先生在王力先生三十部的基础上,从东部析出一个部,建立江部。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新立的江部依据不足,不必新立江部,仍然把它并入东部,维持王先生三十部中的东部。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1):110-116
利用"谐声推演法"这一范式来研究上古声母系统,清代学者已见端倪,但研究不够深入,成果相对不多。直到现代,对于谐声的问题,学界也是言人人殊,定论不多。源于谐声关系的复杂性等问题,洎自高本汉以来,利用"谐声推演法"来研究上古音声母系统已经出现了困境。要想突破谐声关系中的"瓶颈",除了需要重视传统研究法,还需要格外关注学人对传统和出土文献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上古韵部研究是中国音韵学研究吏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为音韵学之源头,而且为中古音和近代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从上古音的研究材料和方法以及清代古音学家和近代学者对韵部的研究成果两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顾炎武在《音学五书》中较为明确地表现出自己关于“谐声”的看法,认为“谐声”就是“声符”。他利用韵脚字系联法归纳上古韵部,在排列同韵部的字时,发现同韵部的形声字大都声符相同。因此,他意识到了同声符的形声字在上古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在“同声同部”认识的指导下,他离析唐韵、系联《说文解字》同声符的字,并且扩大范围,指出了形体不同、声音相近的声符在上古也属于同一韵部。尽管他没有提出“同声必同部”的口号,但已经为这一理论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语源学原理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所以在利用谐声偏旁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不需要把语源学原理面面俱到地向学生讲解。只需介绍一部分谐声偏旁所包含的隐性意义,并强调这些隐性意义是非交际性的,让学生注意到一组同源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可。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上古复辅音的研究情况做概括性的介绍,对这一课题进行总体把握和了解,以解决更多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问题。  相似文献   

8.
姚文田的《古音谐》、《说文声系》是清代古音学的重要研究成果。本文总结了姚氏科学独到的谐声观,考察了姚氏利用谐声系统拟定上古韵部的成果,并进一步研讨了对姚氏的谐声观。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注》中关于"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古音归入不同韵部的情况表明了段玉裁对形声字的古音归部并不是依据"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而是另有原因。具体是:押韵字根据押韵音归部;非押韵字则按照古今语音的对应关系,今音上推来归部,但仅限于同声符且中古同韵的字。同时"同谐声者必同部"原则只限于形声字造字之初。  相似文献   

10.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脂微合韵与方音有关,带有楚方言色彩。先秦时期,楚方言里脂微合韵现象较为突出,至东汉,脂微两部发生合并。这种音变现象起初是在方言中发生的,是秦汉时期楚方言、秦晋方言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清代古音学代表人物都未尽废叶韵之说,他们或直接以叶韵名目解释上古韵文随韵改读现象,或用叶韵之法而易其名目.这种叶韵观建立在古韵系统研究的科学基础上,是清代古音学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黄侃、王力诸前贤,对上古音的研究,成果斐然,贡献很大。有人蔑之为“根本不是语言学”,不仅无知,而且轻狂。  相似文献   

13.
论声韵在现代诗歌中的暗示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是语言艺术中最具形式感的文体,音乐性是其最重要的形式特征之一。本文从文本入手,论析声韵要素在现代诗歌中所具有的性质和发展了的功能;选择具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调质表达心灵的奏鸣;声情相谐展现情感的形态;用叠韵造成特效扩大音乐的暗示功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电力系统谐波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得到了人们的日益重视。本文分析了电力系统谐波的产生原因和危害,探讨了谐波抑制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考试制度最早在西周实行,经历史的演变不断发展。周代选士制、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官人制是考试制度的起源阶段。隋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我国考试制度的重大发展,它对我国化有重要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根本是考试选士,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古代考试制度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繁荣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安俭 《西北师大学报》2000,37(1):107-111
部落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部落是由互相通婚的几个氏族组成。其特点是:有自己的名称、地域、方言、首领、议事会、宗教和风俗等。通过对部落的概念、政治体制及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部落是一个政治体制较为完备的,且不断发展着的社会政治组织。进入阶级社会后,由于部落政治制度的特殊性,其残余势力将会保留相当长的时间,但已与原来的部落有很大差别。对部落的研究,有助于对我国少数民族,特别是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裕固族和哈萨克族等的部落政治社会的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7.
考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过程,存在着这样几个特点: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体系的独立性与对皇权的依附性;法制与人治交融,建设与破坏共存。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电力系统谐波的产生及危害,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探讨了谐波和抑制或补偿并说明了继电保护装置对谐波的利用,并介绍了新型器件APF的原理与特点.  相似文献   

19.
榴星村有汉瑶两个民族。榴星土话的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共29个,韵母32个,声调5个。榴星土话的音韵有的具有存古性质,有的则属于晚近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三相非线性负载时正弦电流畸变波形的数学分析,论证中性线上存在剩余基波和谐波电流,以及中性点上谐波电压存在的原因,给出三相电源负载与中性点上电压的关系式,为三相非线性负载下接地系统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