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理者:一个人做一件事容易,而坚持几十年执着地做一件事.那就不容易了.我面前这位头发已渐渐发白的女性,几十年来就忘我地做着一件事.那就是为史量才竖碑立传.她,就是上海一名普通退休女教师庞荣棣.  相似文献   

2.
译者的境界     
张亮 《中国图书评论》2007,(10):124-127
十多年前,网络还没有进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对那时一个因伤病不能到处溜达的大学男生来说,有趣、有益而又能打发时光的消遣方式就只有泡图书馆了.我记得自己当时挑了一种偷懒的读书方式:在阅览室按分类号一本本地往后翻.所以,那一年多的时间,我杂七杂八地读了很多书.  相似文献   

3.
早晨,省图书馆那灰色的大楼沐浴在玫瑰色的霞光中。它象一座庄严的山峰吸引着攀登的人们。天时尚早,门廊、台阶上已经聚集着三五成群的人们。他们互不相识,可是又如此地熟悉,每一双眼睛里都流露出饥渴和期待。饥渴着什么?知识,被荒芜了十年的知识呵!期待着什么,铃声,那清脆悦耳的开馆铃声!八点五十分,八点五十五分,九点,那进军号角一般的铃声响起了。在铃声响起的一刹那,人们涌进了图书馆。十年阿,“四人帮”在知识的殿堂边插上“危险”的记号。图书馆冷落得象一座无人朝拜的宙宇。记得有一次我走进去,在那空旷的走廊里可以听见自己脚步的回声。我  相似文献   

4.
沐浴书香     
当我第一次迈进抚顺市图书馆的大门时,怎么也想不到,我竟和图书馆结缘30多年. 那是遥远的1979年.当时的抚顺市图书馆位于抚顺市劳动公园后门附近,是一座很凝重、很端庄的银灰色大楼.记得图书馆的大楼前台阶很高,我带着敬畏与忐忑,小心翼翼地拾级而上,走进这座在我心目中崇高巍峨的知识圣殿.那一年我才15岁,是一名初中生.课堂上的几本教科书似乎远远满足不了我的求知欲.听父亲说抚顺市有图书馆,我就决定去那里开开眼.走进图书馆,看到墙上醒目处挂着的是高尔基的名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顿觉心头一动!报纸阅览室、期刊阅览室、自习室……里边有很多渎者在埋头读书、看报,阅览室静极了,只有偶尔的轻轻翻书声,像微风掠过,然后便是一片安谧.看着那么多书刊杂志,我眼花缭乱,我目不暇接,我如入宝山,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从此,泡图书馆,就成了我的一大乐趣.  相似文献   

5.
每当我行走在车流如水、高楼如林的街头;漫步有绿草、鲜花、喷泉的广场;出入繁华气派的酒店、超市,总不由自主地将思绪调过头来,想想这个地方在未建成以前是什么样子?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又是什么样子?旧址新景反复交叠,一种浓浓的怀旧之感便油然而生。那老街古巷、风俗民情,依稀模糊的记忆能激起我对流逝岁月深深的感叹,而这种感叹又使我萌发出一种强烈的欲念,那就是想在每座城市建设中将每一条主要街道、每一座主要建筑拍摄下来。那样,在几十年、几百年后将会有一组组直观的、生动的照片档案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我们这个古老…  相似文献   

6.
李强 《视听界》2009,(1):119-119
“一座城市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拥有属于自己的外表和性格”,这是我在《倾听南京2007》这档节目里的开头。2008年12月中旬,我在哈尔滨短暂工作,深切地感知着这座城市的脉动。市区里那无处不在的冒着浓烟的大烟囱,哈工大校园里如小刀子般锋利的冷风,司机们无遮无拦的出口成章,时刻提醒着我它与南方的迥异。这是我一年中第二次来哈尔滨,因为江苏台和黑龙江台合作一部广播剧,工作的过程里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了两地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又到木棉花开时—我在图书馆的日日夜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宝珍 《图书馆论坛》2001,21(5):102-103,42
踏着新世纪的步伐 ,又到木棉花开时。弹指一挥间 ,我已在图书馆送走了几十个春秋。 1972年木棉花开的季节 ,我走进了图书馆 ,成为图书馆的一员。几十年来 ,风风雨雨 ,花开花落 ,岁月的流逝 ,总是脚步匆匆。留不住的岁月 ,却留住了让人难忘的情怀。1 图书馆与舞台我从事图书馆工作 ,纯属偶然。我原学中文专业 ,196 5年在华南师院 (即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 )毕业后 ,被分配在学校当教师。由于出身于教师之家 ,从小对老师就情有独钟。如果不是“文革” ,可能至今我还是一个手执教鞭的教师匠。“文革”期间 ,我与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样 ,被下放…  相似文献   

8.
当我刚从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门走入北京城市规划局档案室门的那天,见对面办公桌上撂着两座小山似的档案文件材料,这使我想到“两岸青山相对出”那句诗。在这两座小山之间,有一位年龄比我大十岁的大姐正忙中有序地埋头工作,她那案牍劳神的样子里透出特殊的职业型的专注与认真。听说我来报到,她放下手里工作,紧握我的手致欢迎词。我学着她那江浙一带的口音说:“我就叫你汪大姐吧。”  相似文献   

9.
铭记美丽     
<正>本报能写会画的摄影记者丁毅,历时两年,手绘哈尔滨老教堂,70多幅作品让那神秘而浪漫之美跃然纸上。近百年前,哈尔滨这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海纳百川,接纳着各式各样的外来文化融于己身,是名副其实的"建筑博物馆"。在上世纪初,这里袅袅炊烟中飘荡着几十座教堂的钟声,那时有人称这里为"教堂之国"、"一座有灵魂的城市"。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外国侨民所剩  相似文献   

10.
程烨 《新闻世界》2013,(4):221-223
文化产业的发展代表着一座城市文明素质、品位和发展水平,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就上海市文化产业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就上海市文化产业的体制与政策研究、成就与困境研究、策略与趋势研究进行了相关总结。  相似文献   

11.
我在中学读书时,每逢节假日常与同窗好友到龙沙公园游玩、散步,当信步走到望江楼南面的图书馆藏书楼时,总会被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红墙青瓦飞檐大屋顶建筑所吸引。当时感到它既幽深又神秘,走进去到阅览室看看书报,才知它原来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美丽建筑。事有凑巧,十几年后我进了这座知识的殿堂,这就是我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诲如春风     
我们这级是1969年4月份入学上海市新宁中学的.9月初,王老师作为班主任来家访了,记得那一天她是和学校教生理卫生的陈华雯老师一起来的. 我当时在干什么事情,现在是记不得了,只听得门口小弄堂的弹硌路上一阵咔咔咔的响声,一听就知道是皮鞋鞋跟敲击着地面,那声音清脆、节奏稳健,十分悦耳.一照面,见王老师一头短发,大大的眼睛,既文气又显干练.  相似文献   

13.
武德运 《当代图书馆》2005,(3):69-69,80
每当看到三三两两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沐浴着初升太阳的霞光,健步走进图书馆,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地接待读者的时候,我便会心潮起伏,感慨万端。回想起几十年前我进入图书馆时,也是一个满头黑发的青年,随着一年又一年岁月的流逝,现在已是满头华发的老者。几十年来,酸甜苦辣,各味备尝。面对各种机会和诱惑,内心也曾有过波动,但并没有采取行动。现在扪心自问,我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我是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图书馆事业。抚今追昔,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14.
佛山市图书馆公益讲座十年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但是对于与时俱进的佛山市图书馆和佛山市图书馆公益讲座而言,却是值得永远记取的10年.10年来,佛山市图书馆报告厅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听众参与到讲座中来,并为佛山人,为佛山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这个佛山人的文化阵地上,图书馆和被邀请的一大批专家学者为着同一个理想执着地"经营",不断将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传递给需要的人,努力将公益讲座建设成佛山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正> 日本金泽工科大学是一九六五年创建的私立单科大学,校园位于日本石川县金泽市郊区.包括研究生院在内,共有学生四千五百人左右.一九八二年该校建成一座现代化中心图书馆,由于该馆设计新颖、设备先进,在图书馆建筑、设备以及服务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因而被誉为"大学图书馆革命"的结晶与"二十一世纪大学图书馆"的模式.该馆开馆不到一年里,就接待了国内外参观者逾万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的参观人员认为,他们一些有关大学图书馆的设想,已在金泽大学初步实现,这对于大学图书馆的未来模式,给人以很好的启示.一、独特的塔式建筑结构  相似文献   

16.
《图书情报工作》2006,50(5):150-150
南开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19年南开大学建校之时,是中国最早的私立大学图书馆。经几十年的历史沿革,在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下.目前已发展成为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中居重要地位的综合性图书馆。图书馆共有四座馆舍;老图书馆.新图书馆、迎水道校区分馆、经济管理学分馆。总建筑面积32200平方米.阅览座位2700席。  相似文献   

17.
淡泊明志奋斗进取--我的自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卢子博 《图书馆论坛》2004,24(1):149-152,142
江苏省金坛市(原金坛县)是我的故乡。1936年春,我出生在这个古老而富有乡土气息的江南水乡。1956年,我从金坛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从这时起,我就和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数十年来,我以对图书馆事业的忠诚,在这条战线上默默地耕耘,为图书馆事业建设、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学学术研究奉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家国大事     
几年前,我出差到一座小城。这座小城是我曾生活过十年的地方,在那儿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因此我对她怀有特殊的感情,在心灵深处,我把她当作我的故乡。然而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重新踏上这片心目中的圣地,寻觅我的稚拙足迹时,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却占据了我的心头。那大片的绿野哪里去了?那飘香的荷塘哪里去了?那清澈的小河哪里去了?眼前只有缺乏规划的  相似文献   

19.
写下这个题目,我想起一段往事。这事情虽然过去20多年了,可每当我想起它,心里就会涌动一股激情,那令人激奋的场景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后,灾区均伤病员被送到祖国各地治疗。那时,我在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南化报社工作。一天,我以记者身份,参加了公司临时抽调的由几十名民兵组成的小分队,到南京火车站西站接运从唐山来  相似文献   

20.
我进图书馆工作的那天,许多人都对我说:“你真幸运,进了图书馆等于进了“安乐院”。这工作又简单、又轻松……”我自己也认为是这样。进馆不久,我跟老馆员何老师到新华书店去买书,只见他两手灵活,动作轻快,一会儿就从堆积如山的书里选出了几十本书,我也选得不少,但经何老师一检验,他却说:“这是复本,这是受藏书比例限制的,这是不适合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读者需要的,这是不成套的……我们不能见书就买。”他这样一挑,我选的百来本书,连一本都没有选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