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所谓的课堂教学中的"三化"就是教学过程要细节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形式生态化。品德与生活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的而获得的知识,可以说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它具有它的独特性。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以实现学生的自主精神与批判意识。要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中表达自  相似文献   

2.
有效性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职业学校汽车专业课有效教学设计是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年龄特点,处理好教学设备和学生的关系,实现教学目标描述化,知识呈现情景化,操作过程有序化的有效设计。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了技术支持。网络教学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学对话促进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下进行知识的建构。但是,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分离状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有效的教学对话,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则是直接影响网络教学质量的关键。将远程电子会议系统应用到网络教学中,以及构建共同体知识建构的环境可有效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  相似文献   

4.
主题教学是一种通过跨学科领域的主题探究与学习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建构性,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主题教学可以分为"单学科—主题""多学科—主题"以及"跨学科—主题"三种基本类型。为了更好地实现主题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合科教学与知识整合的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与尊重差异的教学策略、主体建构与探究的教学策略以及信息化的教学策略等。在主题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必须不断反思和矫正各种将主题教学肤浅化、偏离化和形式化的倾向,更好地实现主题教学的目标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理论性教学知识和实践性教学知识是教学知识领域中的核心概念。研究者常在意识或潜意识层面将二者对立、分割甚至孤立,表现出"显-隐"式、"公-个"式、"研-教"式与"真-善"式等四种分离形态。这四种分离形态实际上是由理论性教学知识与实践性教学知识认识上的机械性、虚假性、人为性和遮蔽性造成的。回归教学知识的本真状态,应以其基本属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为向度,建构教学知识统一体结构模型,为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奠定知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试析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历史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新知识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的.历史课的实践教学,就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和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从而实现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应当着重从实践上提供可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合作性学习,拓展延伸,达到掌握历史知识和创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论教学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学逻辑是教学系统中主客体关系的动态转换逻辑。基于主客体关系的逻辑转换,教学系统生成知识逻辑、教学逻辑、学习逻辑、认知逻辑。教学活动通过这四个逻辑组块之间的逻辑转化,促成教学双方的共振、共享和共赢,以实现教学有效化和有序化。有效和有序的逻辑转化生成复杂多样的教学网络类型,基于教学逻辑组块与网络类型的相互作用则形成教学网络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运用"一案"、"四段式"及"三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机械制图》中教与学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提高能力统一起来,走创造性教学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9.
洪松 《中学物理》2021,(2):40-41
深度学习是一种理解性学习,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将新知与旧知有效建构在一起从而更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使得学生达到巩固旧知、突破新知、实现新知与旧知共同作用的教学目标,达到帮助学习者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本文以"力臂概念"引入为例,浅谈如何有效建构概念,实现深度学习下由知识本位向能力素养转变的有效过程.  相似文献   

10.
生活化教学是在己知的基础上建构未知的一种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关注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及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融通。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能使学生依照生活经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使学生深刻感悟所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产生追求科学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1.
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教育的主要目标。现针对"教师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这一问题,结合中学物理实际教学,从知识建构、问题设计、反思自省三个维度,共知、共识、共通三个方面,对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进行重新思考与探究,力图做好教师教学"领着走"到学生学习"主动走"转变的重要过渡,实现教学与学习的"齐步走",为学生营造理解性课堂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2.
桂怡国 《考试周刊》2013,(66):132-133
<正>基于学生自主建构的互动式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提出的,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形成师生间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一"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从建构主义教学观看网络教学环境中的教师角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华  王涛 《成人教育》2005,(11):10-12
建构主义把教学视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且这种建构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教师是学习者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信息技术对人类学习方式的变革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基于网络的学科教学,对教师综合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的角色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反思现有传统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会更有利于推动教师持续学习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知识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论话题,涉及学习者认识发展,更是一个生存论话题,关涉学习者对有意义生活的体验和建构。其中,学科知识为学习者的个体生存提供一种意义框架。学习者的个体生存意义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得以建构和形塑。但在现代性知识教学中,把人视作单向度的认识性存在,偏执于对知识的占有,而忽视对作为完整人的意义关照。知识教学若实现对人意义世界关照,需回复知识发生发展的历程、以"生活"为教学的逻辑起点、倡导理解性的知识获得方式。  相似文献   

15.
正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1、教学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有力的协作环境。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在作者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觉到特别是初中学生,  相似文献   

16.
数学知识是有结构的,知识的相互联系首先体现为知识的整体性,那么数学教学也是有结构的。结构化教学需要立足"类"的建构,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整体结构;还要观照"联"的统整,体现数学教学中的元素关联、活动关联和方法关联;也要聚焦"变"的实施,在变与不变的辨析中理解知识的本质内涵,主动建构知识,形成结构。  相似文献   

17.
作为生成主义哲学关照下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教学拒斥"本质先定,一切既成"的观点,抱持"情境浸入,一切将成"的理念。较之预成性教学,它主张知识观的超越与方法论的转向:在知识观上,它力倡"知识即师生卷入情境的观念创生与意义建构",否弃"知识即认知对象自然而然的映象与如其所是的表征";在方法论上,它转向"教学即师生身心在场的合作探究与知识创造",反对预成性教学所抱持的"教学即既定知识的线性传递与授受"。从本质上讲,生成性教学执念于对教与学主体性、创造性的悦纳与激发,通过知识获得解放是其孜孜以求的价值归宿。  相似文献   

18.
要追求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也更加强调化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浅析以下几点有效教学措施,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过程,而从生态学角度看,该课程是一个由高校教师、大学生和教学生态环境等生态因子之间相互调适而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初心"的完整生态空间系统.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生态空间系统的中心,"以大学生为中心"是该教学生态空间系统建构的需要,也涉及培育大学生成为生态发展主体目标任务的实现.对此,该课程的教学应建构"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生态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持续纠正其生态失衡问题,同时优化其生态空间环境,以提高知识传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黄艳枫 《天津教育》2020,(9):173-174
整体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方式,它强调用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观点去研究并实践教学过程。但是,现实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却存在"孤化""窄化"和"泛化"的"三化"现象,三化现象不仅与整体教学的观念相左,且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只有在教学中真正扭转"三化"现象,方能实现整体教学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