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实施的意义,然后阐述了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实施的现实诉求,最后提出了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让教师拥有更加开阔的教育思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也积极督促高校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实现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将思政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可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并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基于思政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必要性,从思政教育重视程度、思政教育融合力度、二者融合形式、思政元素挖掘以及师德建设等方面思考思政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现实问题。最后从构建个性化理论教学体系、丰富育人主体、基于学生兴趣开展思政活动、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学习全过程等角度,研究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入课堂是有效方法,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理工类课程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该文以工程光学类课程为例,对理工课程的思政教育方法进行探索与实践,对思政脉络、教学手段等进行介绍,并总结课程实施的经验与体会,可为其他理工类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一个新兴的教育理念,它将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实现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但是,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思政教育显得愈加重要,构建高校“课程思政”目标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构建高校“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的必要性和要坚持的基本原则,进而提出了构建“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的具体措施,希望对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早日构建我国“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工程教育中通过专业课程有效地实施思政教育,需要进行与之有关的教学策略研究。基于此,主要研究和应用3个教学策略:一是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专业课程思政,二是从整个专业的角度进行课程思政,三是通过分析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具体实施专业课程思政。通过通信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思政教育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使课程思政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域下的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得以有效实施。结果表明,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研究与实践,有助于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和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对高校课程思政进行了概述,然后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说明了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最后论述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途径,包括全校参与,共建思政教育体系;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师协调发力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郑伟 《文教资料》2020,(5):156-158
高校立足新时代,通过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第二课堂思政,构建立体化、网络化思政教育体系,建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思政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概括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然后阐述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和传统思政教育的优势,最后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主要包括加强高校思政网站建设、加强高校互动机制的构建、延伸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强化思政教育的辅助性作用等,从而实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的互动整合目标。  相似文献   

9.
创新创业理念广泛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当中,是当下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方式,也是国家、高校思想工作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内的创业教育方面仍然呈现较为落后的状态,这种现象与国家专业教育程度不足、相关师资队伍不足以及大学生自身创新意识欠佳等因素有关。本篇文章立足于高校思政及创新创业教育,并尝试将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模式渗透至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当中,切实增强高校思政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经之路。工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偏向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难以融入思政元素,导致工科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难以开展。为解决这一相融问题,文章建议在工科综合前沿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以实现课程思政。通过对国内高校工科综合前沿类课程调研,发现不同授课群体所适宜的思政元素存在差异性。为推动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文章分析了工科专业不同授课群的课程思政教育差异性,并以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道路工程学术前沿”课程为例,提出了适用于道路工程不同授课群体的差异化思政元素。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五位一体”工作模式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单纯依靠思政教师队伍的工作现状与问题,根据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为宗旨的学校领导、思政队伍、专业教师、机关后勤和教学辅助全员参与的五位一体工作模式,旨在打破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政教师队伍单打独斗、与教学科研服务队伍工作相互割裂、实效性不强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专业是新工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新型工科专业,是新兴工程科学技术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上加强。探索人工智能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深度融合教学的可行路径,从培养体系上构建思政教育体系,从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论述思政教育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和丰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人工智能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社交网络发展为信息交流的便捷性提升提供了有利保障,而高校思政教育与社交网络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容矛盾,化解矛盾并科学运用社交网络开展思政教育,是未来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必经之路。本文从社交网络环境与现代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矛盾入手,论述了社交网络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积极与消极方面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思想引导、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对社交网络工具应用、完善社交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政信息化教育体系等有效路径,以期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教育在重视培养人才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思政教育工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当前思政教育现状,积极创新符合当下大学生成长情况的思政教育模式,更好地发挥出高校的育人功能。基于此,在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策略,为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应运而生,高校的思政工作也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非遗融入网络思政教育是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守正创新。非遗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不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沉淀,而且至今仍有不可忽略的魅力。以民办高校为例,分析了民办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阐述了非遗融入网络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将非遗融入网络思政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够帮助思政教师更好地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行为模态,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传播性。介绍了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含义与特点,阐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方法,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问题,提出了积极加强价值观指引、提高教育方法“人本性”、优化网络思政教育方法、优化新媒体教育话语方式等策略,以期高校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7.
高校"课程思政"工程的实施,迫切需要创新高校专业课教学模式,将"隐性思政"融入到专业课教学的各方面,实现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顺利转化,最终达到"全课程、全员育人理念"。本文以机械专业制造类课程为例,分析机械专业制造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从多个角度讨论机械专业制造类课程实践"课程思政"的新路径,探索机械专业课程在新时代实践"课程思政"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梁欢 《英语广场》2021,(10):82-85
在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施与落地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各高校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英语教学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实现学生语言技能、文学素养及思政觉悟的综合提升。本文主要就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进行探讨,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价值,并基于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明确其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策略,以促进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的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19.
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和价值引导过程中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而且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领域。本文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时代价值,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实际,从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构建专业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可行性策略,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具有自身特点,交运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应重点加强工程道德的培养.首先应当强化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交运卓越人才专业相结合的意识,其次要突出明确交运卓越人才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的目标以及规范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最后要创新性地设计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并充分地实践这些项目.这些创新性探索大大增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对专业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