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曰:“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经验之谈。回想我刚学写稿时,什么也不懂,见报刊上登什么,就写什么,结果两年下来也未能有一字见报,我感到苦恼。一次上街,我远远看见一人拿着报纸叫卖,不少人蜂拥而上,报纸报快销售一空。出于好奇,我走近一个正捧着报看的人顺着他的眼光往报上一瞅,原来那上面登载了省招生办公布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的消息。我心中不由一动:这人不简单,他在叫卖中抓住了人们最关心的事,所以吸引了读者。我想自己写稿时从未想过读者需要,难怪文章没“销路”。我觉悟了:写稿的关键不仅在技巧,还在于是否合乎…  相似文献   

2.
我刚学写稿时,什么也不懂,见报刊上登什么,就写什么,结果两年下来也未能有一字见报,我感到很苦恼。 一次上街,我远远看见一人拿着报纸叫卖,不少人蜂拥而上,报纸很快销售一空。 出于好奇,我走进一个正捧着报看的人,顺着他的眼光往报上一瞅,原来那上面登载了省招生办  相似文献   

3.
每当我笔耕有了收获时,每当我的作品获奖时,每当我接到报刊电台寄来的大红荣誉证书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家的那口子。在这里,我要说一声:我的第一读者,我的贤内助——谢谢你! 说起我家的那口子,真是让人恼来让人敬。记得我初学写稿时,也就是我们刚结婚的那一年。当时我突发“写稿狂”,一有空就去采访,不管工业、农业、商业,抓着题材就写,晚上经常写到深更半夜。但辛勤的耕耘,得不到应有的收获,稿子老是“放空炮”。妻子见此情景,便一个劲地反对我写稿,并故意激我:“不自量力,写稿像羊耕田一样,还想登报纸?”后来我就背着她写,结果还是没上路。几经碰  相似文献   

4.
办报纸,编辑部设有第一读者。每张报出版前,第一读者先品尝。听名记者田流讲,他也有第一读者。有一次,他到福建采访,写成5篇稿子,其中有2篇就是被家庭第一读者否定了的,没有拿出来,他笑着说。“这叫夫人把关!”我写稿,家里也有第一读者。每次写出草稿,先交妻子、女儿、儿子看看,请他们提意见,发议论,看稿子能不能拿出去。有一次,我到牡丹江市采写了篇通讯《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交大儿子看后,就纠正了不少错别字。这以前我写稿用字常不规范,而且并不在意,这以后,每写完一篇稿子,让家里人帮我挑错别字,及时改正过来。不然,当了几十年的记者,  相似文献   

5.
标题,既是报纸的“眼睛”,又是读者的“向导”。特别是在信息量极其丰富的今天,读者不可能将每张报纸的所有内容都读一遍。在有限的时间内,读者只能挑选自己最需要、最感兴趣的新闻阅读,并首先从标题看起。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标题呢?我的体会是: 画龙点睛一针见血在写稿与改稿这件事上,相对来说,通讯员比报社编辑在时间上要充分一些。因为通讯员仅是看自己  相似文献   

6.
作为地方报纸的通讯员,这两年我最大的体会是针对报纸开设的专栏写稿,使我增长了聪明才干,领略到了从事新闻写作的乐趣。 两年多的实践使我认识到,针对报纸的专栏写稿,有诸多的好处:一是可以提高稿件的质量。因为有  相似文献   

7.
近闻有一位初学写稿者的稿子见报后,因情节与事实不符,别人批评他,想不到他竟振振有词地说:“我写的稿子虽然有出入,可还是知情者少,受教育者多呀!”这位初学写稿者的话,令人深思。联想到报纸上的失实稿件老是难以绝迹,不能不说与写稿者存在的这种思想认识有关. 真实是新闻的生  相似文献   

8.
我刚学写稿时那个难劲就别提了,为找不到题材着急,写出来人家不用还是着急。一位通讯员告诉我:“你去请教请教牛林。”我说:“我不认识啊!只在报纸上看到这两个字。”他告诉我说:“牛林是咱县委通讯组的,人可热情啦,你去了准不白跑。”我心想:人家是县里的能理咱这乡下无名小卒吗?但强烈的求知心  相似文献   

9.
1963年暮春的一天,我陪胡乔木评读完了这一天的报纸,正要起身离去,他说“等一等”,把我叫住了。每逢遇到这种情况,便是他要发表系统意见的时候。我立即回到原处,打开笔记本,等待记录。 胡乔木稍微沉思了一会,慢慢开口了。他说:“这些天来,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编辑部在编排每一期报纸的时候,都应该处处为读者着想,多多为读者着想,不仅要尽可能多地给读者以新鲜的有意义的东西,而且要主动地帮助读者解决在阅读报纸时候所遇到的种种疑难问  相似文献   

10.
孙建国,是南通江海电容器厂的宣传干事。他从1984年11月份退伍回乡以后,积极为《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日报》、《中国乡镇企业报》等新闻单位写稿。当人们看到他写的稿件在报纸上刊登以后,惊奇地问他:“小孙,你写稿有什么诀窍!” 27岁的小孙笑了笑说:“我是在自己的‘精养鱼塘’里打捞。”小孙所说的“精养鱼塘”,就是他写稿的基地:江海电容  相似文献   

11.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12.
我为报纸写稿是从到宣传部工作以后开始的.两年来,我出不了解给报刊写稿是怎么回事,到现在已有十几篇稿件被报纸和电台采用,并且逐渐爱上了新闻写作,把它作为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新闻写作并不难,也并非象有的人所说要依靠“后门”登稿.只要勤于动笔,从短从小从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写起,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3.
某报编辑在讲新闻写作时说:“编辑看稿看前三行,前三行不行就枪毙了。”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我没有作过统计,给新闻单位写稿的人中不懂新闻五个“W”,甚至连什么叫导语也不懂的占多少比例。但是我敢肯定,这样的人为数不会很少。我们不是提倡开门办报、依靠广大读者办报吗?那么,不懂新闻基础知识的人给报纸写稿,自然也该是受欢迎的。而这样的人写稿往往不会把功夫下在  相似文献   

14.
在扬州市郊区爱看报纸和收听广播的人,都知道汤汪乡有一个罗永赓,人们称赞他是一个为电台、报社经常写稿的热心人。 1857年底,年刚19岁的罗永赓就开始学习写稿。31年来,他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  相似文献   

15.
2000年我在《新闻三昧》的《咬文嚼字》栏目和《编读往来》栏目,共被刊用了11篇稿件。我的写稿体会就是——要看准栏目写稿。一般来说,一张报纸,一份刊物,它里面都分许多栏目,每个栏目里需要哪方面内容的文章、文章的体裁是什么类型、面向的读者群和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00,(2)
云南经济日报社驻楚雄州记者站站长杨德祥 ,是从一个粮食工一步步走上这个岗位的。高中毕业的彝胞杨德祥 ,于1982年底被安排到永仁县最边远的永兴傣族乡灰坝粮点当粮食保管员。这个乡离县城100多公里 ,不通公路 ,邮递员一个星期才送来一次报纸。每当邮递员送来报纸 ,他总认真阅读 ,很快就有了看报纸的“瘾”。报上有的文章让他高兴、激动 ,他萌发了给报纸、广播电台写稿的念头。工作之余 ,他学着给报纸、广播电台写稿。没有方格稿笺纸 ,他就用复写纸自己动手划 ,没有信壳 ,就自己动手做 ,稿件用信壳装好后就交给去赶街或办事的人带到…  相似文献   

17.
记得我刚学新闻写作的时候,由于上稿心切,几乎每天都有稿件寄往报社,总想用投稿数量来感动编辑。但结果投出去的稿件却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于是我拿着底稿请教新闻干事,他看后说我没有研究透报纸,盲目写稿才出现了“产销不对路”。 从此,我仔细分析研究报纸栏目的特点和选稿标准。把每种报纸的专栏和用稿要求列在一张表上,采访到一些素材后,在写稿前总习惯性地翻翻各类报纸的栏目表,看看自己的素材适合写成什么样的稿件,适合哪个专版、哪个专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慢慢地,我写的稿件不仅上 的数量多了,而且还 有几篇被评…  相似文献   

18.
五十年代报纸商品性的论争 1956年,当时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的王中教授提出了报纸是商品的见解,使新闻界大为震动。他指出:“报纸要根据读者需要来办,这是办好报纸的根本问题。离开读者的需要,只把报纸当作党的宣传武器,不把它当成读者要花五分钱购买的一种商品,报纸必然不会受读者欢迎的。”又说:“我认为报纸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而且是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宣传工具的作用。”这些新闻学的基本原理,道理很明白,今天看来理由也很充足,所以那时许多学生和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很拥护他的见解。可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涉世颇深、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新闻干部则持怀疑、反对态度。因为一提到”商品”,人们马上联想到做生意、追求利润。王中教授提出的报纸是商品的见解,原是从西方新闻学中引进的,以“商品”这一概念来表述报纸的属性,就当时的经济体制而言,使用得并不贴切。在五十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际上只有产品分配没有商品交  相似文献   

19.
成功的报纸一定是受人喜欢的,人气很足的。"人气"者,一是报纸拥有着很多的读者,二是报纸聚集了很多的作者。报纸是办给人看的。成功的报纸一定是受人喜欢的,人气很足的。我这里所说的人气很浓,主要指两方面的"人气":一是报纸拥有着很多的读者;二是报纸聚集了很多的作者。  相似文献   

20.
淇县苏堆乡裴海峰来信说:“我很喜欢写稿,常常以写稿为荣,以写稿为乐,但却常遭到别人的非议,家里人为这事跟我吵嘴,邻居们说我‘不务正业’,好心的朋友也说我不是这块料’,劝我‘丢掉幻想’。请问编辑,我该怎么办?”夏邑县罗庄乡蔡伟来信说:“我因为爱写稿被人讥笑为‘瞎逞能’、‘不够料’,我父亲也埋怨我干这事‘丟人’。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个烧窑专业户。那个专业户见了我‘嘿嘿’冷笑,说:‘你是咱村唯一的新闻家,恭敬你光临寒舍.’我问烧窑情况,专业户说:‘对不起,我有事,以后再谈吧! ’我吃了闭门羹。二次又去采访他时,他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