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在他的长诗《离骚》中,写了他在现实斗争中遭谗被疏和在想象当中上天下地求女的失望之后,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提出了一个是继续留在楚国还是离开楚国的问题。诗人对此犹豫不决,于是就去问卜于灵氛,求示于巫咸。原文是这样的: 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肤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索藑茅以筵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脩而慕之?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  相似文献   

2.
读《九歌》乃至全部屈赋,就会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即“灵”字出现的次数很多。“灵”字在《九歌》中凡十二见,而与“灵”字有关的词如“灵修”、“灵保”、“灵氛”、“灵均”等,在屈赋中也屡见不鲜。因此弄清“灵”字的全部含义,对于我们读《楚辞》,进而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等,都是很有帮助的。灵,是楚国民间方言。《楚辞》中言灵多指神或扮神之巫觋。《说文》:“重,巫也,以玉事神,从玉,霝声。靈,或从巫。”《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王逸注:“灵,巫也。楚人谓巫曰灵子。”楚大夫屈巫字子灵,可知灵之本义为巫,战国时楚人仍保存灵字的本义。那么什么叫巫?灵字为何从巫呢?《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国语·楚语》说:“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  相似文献   

3.
南辕北辙     
魏国国王有一次要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大臣季梁便去劝魏王。季梁对魏王说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要到楚国去,可他的马车却向北方奔驰。路人问他“楚国在南方,你干吗往北走呀?”他却说自己的马好,带的路费多,赶车人的技术很高明,不听劝告继续赶车向北驰去。魏王笑这人糊涂,季梁点头说:“是啊!他条件再好,可是方向不对,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哪能到达目的地呢?”后来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南辕北辙”。“辕”是车前驾车的横木,表示车前进的方向;“辙”是车轮留下的痕迹,表示车走的道路。“南辕北辙”的意思是应当往南,而实际上却在往北,现在人们常用…  相似文献   

4.
屈原爱国论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个伟大爱国诗人,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前期大家基本上都同意这一看法。但数年前有些同志提出:“不能象以往那样用爱国去讲屈原。”归纳起来,其理由有三:一曰:屈原爱的不是整个中国,他爱的楚国只是相当于现代中国的一个省,因此只能说他爱乡土,不能说他爱国。二曰: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国”的观念,例如商鞅本是卫国人,后来事魏,又  相似文献   

5.
《远游》与屈原的其他作品相比,题旨相异,而其中“游”之范畴,是全诗的内核。结合屈原《远游》创作时的贬谪背景,从“游”之源起、途径、困境,以至旨归,来说明诗人的“游”论及其审美,阐述《远游》申述去、隐的身“游”并心“游”。  相似文献   

6.
屈原的流放地在哪里?《史记·屈原列传》写得含蓄,不易为人领会.王逸在他的《楚辞章句》中讲的,亦经不起人们的推敲.王逸说;“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 又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沉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从他话意看:屈原的流放地在江南的“草野”;或在相当于今日的大半个湖南省的“南邵之色、沅湘之间”,其准确流放地仍然不清楚.王逸在《天问章句》中又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陵”.这里肯定他在流放时过游历生活.可见,王逸口头上讲“屈原放逐”,实际是讲屈原是无定居的流浪.把  相似文献   

7.
汉代隐逸文化对屈原、宋玉有所继承,又有出新。比较《离骚》与《远游》可知,屈原的隐逸,只是“求志”的手段,所以反复再三后,最终没有离开楚国;而《远游》最终走向了隐逸.且由对现实社会的否定而否定长勤有限之人生,表现出对与天地同体境界的渴望与追求。可以认为,《远游》乃汉人之作。此外,从《远游》与《惜誓》、《哀时命》的比较中,进一步证实此一观点。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25篇作品,可以分成三 类:《离骚》《九章》《远游》《卜居》《渔 父》为一类,是屈原政治生活、社会 生活的记录,是他公共生活形象的 写真,是他的心灵史、受难史、流浪 史,是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见 证。《九歌》11篇为第二类,这是一 组深情绵绵的情爱类作品,取之于 楚国巫风中的娱神歌曲,屈原把它 们改造了,变成了他自己的独创,因 为他把自己那一往情深的心灵寄托 在了里面。第三类只有一篇:《天  相似文献   

9.
释“偃蹇”     
《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偃蹇一词,王逸注:“高貌。”《楚辞》中“偃蹇”共出现五次,王注均不同。除上面一条外,《离骚》“何琼佩之偃蹇兮”,王注:“众盛貌。”《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佼服。”王注:“舞貌。”《远游》:“服偃蹇以低昂兮,骖连蜷以骄骜。”王释此两句为:“驷马駊駥而鸣骧也。”《招隐  相似文献   

10.
师:你看他这段话主要有几个意思?生:第一个意思是说,如果你让我钻狗洞,那你这个国家里全都是狗。(众笑)师:人家晏子可没明着这么说。生:晏子的言外之意是说楚国是狗国。师:我还没问到言外之意,我现在只问他的所言之意。他先说,要是访问狗国,就要钻狗洞,能不能这样简单地写下来?(教师板书“:访狗国——钻狗洞”)(生答可以)今天我来访问你们楚国,你们也挖了洞让我钻,能不能这样写?(教师板书“访楚国——钻狗洞”)刚才你们说了,晏子没说出来的那句话是什么?生:楚国是狗国。(教师板书“楚国——狗国”)师:但这话晏子不说,让士兵去问楚王,你们国…  相似文献   

11.
巫·舞·兮     
《楚辞》中大量出现的“兮”字,并不是屈原的创造,而是楚国巫风歌舞促成了“兮”字在《楚辞》中的频繁使用。固定地用“兮”作歌辞中的衬声字,并且运用得那样普遍,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骚音屈子心     
“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这铿锵的诗句,昭示了他的伟大与不朽。古往今来,爱国志士莫不崇敬屈原,并奉他为志坚行洁的楷模。特别是那些身处逆境的文人墨客,往往以屈原的精神激励自己。司马迁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坚定了发愤著述的信念,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范仲淹《岳阳楼记》有“迁客骚人”之谓,足见屈原的流风余韵。正是由于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屈原才成为一个不朽的诗人,此即李白所说的“哀怨起骚人”。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昌言“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创作历史剧《屈原》的郭沫若,在他的论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以热情洋溢的文字盛赞屈原:“他是在用他全部的生命来创造他的  相似文献   

13.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国殇》中为了悼念楚国将士们壮烈牺牲的祭祀诗句。其大意是:“将士们已经死了啊!但是精神永不磨灭,你们的魂魄啊!仍然是鬼中的英雄。”关于里面“神以灵”的解释,历来不一致,曾有人是这样解释的:“神”,作名词,指精神;“以”作连词,无实义;“灵”也作名词,复指精神。我认为“灵”在这里不能作“精灵”讲,而是属实词活用的范畴,可以解作“显灵”。显灵者,精神永存也。这就是说,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故“神以灵”,作“精神永不磨灭”理解较为妥当。  相似文献   

14.
屈原作品中多次谈到他与楚王的“成言”。这应是屈原政治生涯和楚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更是屈原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屈原作品研究的重要钥匙。遗憾的是,它为过去几乎所有《楚辞》专家所忽视。本文根据先秦历史文缺有关“成言”的性质,对屈原作品中有关“成言”的记述,进行综合考证,从而发现屈原与楚怀王“成言”的内容,主要是推行“奉先功以照下令,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的“变法”;屈原《九歌》是他“变法”中“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主要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战国末期,势力强大的秦国,对六国采取远交近攻的连横政策,妄图把六国依次吞并。而楚国内部在联秦还是抗泰问题上斗争十分激烈。屈原针对秦王的阴谋,向楚怀王提出了联齐抗秦的主张。而秦王的使者张仪和楚国的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等投降派互相勾结,以“奉献商于之地六百里”骗说楚怀王绝齐亲秦;同时郑  相似文献   

16.
一、脱离曲调与配乐而独立发展的诵诗以前关于屈原在文学史上的贡献的论述,同对他的一些笼统评价是极不相称的。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一文中说: 除掉《天问》篇还多少遵守着四言格律之外,其余的可以说是全部打破了。……《离骚》和《九章》的一部分如果把“兮”字删去,基本上是六言诗。《九歌》有一部分如把“兮”删去便是五言诗或长短句,后来的诗句变化几乎为屈原一人所尝试尽了。……屈原之所以成就了这项工程的重要原因,我看就是因为他利用了自成天籁的歌谣体。他利用了歌谣的自然韵律来把台阁体的格调打破了。屈原,可以毫不夸张地给他一个尊号:是最伟大的白话诗人!  相似文献   

17.
问:根据常识,在封建社会里,只有皇帝才能自称“朕”,可是屈原在《离骚》的一开头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不是帝王,为什么也自称“朕”呢?  相似文献   

18.
屈原《九章·哀郢》里有句云:“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自来注屈赋的,于“陵阳”一词,约有二解。一曰水名,王逸承上文,“陵阳侯之汜滥兮,”说此乃阳侯的省文,意为大波。戴东原《屈原赋注》宗  相似文献   

19.
屈原出生的具体时间,在《离骚》开篇就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原还自己说过:“此月庚寅之日,己始下母体而生也。”《尔雅·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端午节首先想到屈原,想到屈原便想到《离骚》,想到《离骚》便想到不久前听的某重点中学老师讲的公开课,给我气得简直要晕。老师一页页翻“PPT”,反复强调屈原对未来道路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是如何坚定,“九死不悔”,但根本没有讲清楚屈原的纠结、他是怎样探索与追求的以及如何做到“九死不悔”的。女媭劝他接受历史的教训,不要“博謇好修”,而要明哲保身。屈原通过向重华陈辞,最后否定了女媭建议,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