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民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网络社会"中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网络技术从空间和事件两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交际方式,人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中来回切换和过渡导致网络谣言逐渐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网络谣言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主要对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危害、我国现阶段在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网络谣言泛滥,很大程度上是受众在现实矛盾中滋生的情绪和心理的反映。网络谣言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针对这一现象,找出网络谣言形成的原因,对网络传播的主体和受众进行规范和教育引导,并且政府和有关媒介也要负起管制和监督的责任,以健全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完善网络谣言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网络谣言危害社会稳定和发展,治理网络谣言需要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的参与,从政治路径、法律路径、文化路径、技术路径等多维路径综合治理才能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学习平台和广阔的信息空间,也给谣言提供了新的、更具时效性和隐蔽性的传播工具。网络上散播的虚假言论、恶意炒作、错误思潮腐蚀广大网民思想,混淆公众视听,为社会的正常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和谐稳定,有损他人利益,降低政府公信力。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31):155-156
信息爆炸时代,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不断完善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在接受正面资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许多负面的网络传播,网络谣言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网络谣言小到损害受害人的名誉、大到影响社会稳定。再具体到大学校园而言,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网络谣言的泛滥会引致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迷茫、冲击大学生的行为甚至引发大学生的群体性事件。因此,探究网络谣言的特点及成因、了解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构建规避网络谣言的有效机制,对于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运行和校园环境的和谐安宁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网络谣言给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本文从一起真实的校园网络谣言案例出发,分析校园网络谣言传播的主客观条件和特征,并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媒体的责任意识的外部治理策略和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和道德自律教育的内部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网络谣言通过网络得到广泛的传播,给国家、社会和当事者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它的产生与传播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和技术条件.我们只有细致地研究网络谣言产生的社会原因与技术条件,认清网络谣言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才能找到治理网络谣言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从根本上消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使网络发挥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谣言是一种古老而又常新的社会现象,它就像漂浮在社会系统中的幽灵,会对人们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而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谣言的传播又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其内涵与特点与谣言基本保持一致,只不过,网络谣言的发布和传播都是在网路中进行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网络谣言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它的产生与传播有其伦理根源。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要从法律角度出发,更需要从伦理角度探讨和研究,制定相关的伦理对策,才能从根源上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0.
谣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校园谣言因学生群体的同质性、高密度性特点,更值得特别关注。从成因来看,校园谣言的内容表达具有迷惑性,同时其生成与传播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校园谣言的特殊性在于:人际渠道是其主要的传播形态;既有利益诉求的一面,也有娱乐性的一面;群体因素是影响谣言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对待校园谣言的问题上,要跳出非对即错的惯性思维,认识到谣言治理背后的信任因素,努力推进信息公开,第一时间对谣言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5.13亿,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给谣言滋生提供了土壤,对网民而言,受各种各样的心理和利益因素等驱动,来自网民的谣言数量剧增,谣言种类也丰富多样,网络环境下的谣言传播有其自身的特点,把握网络谣言传播规律,防范谣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需要政府、传统媒体、新媒体、网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从网络的虚拟性看网络谣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网络谣言迅速传播并产生极大危害性的关键因素是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对网络谣言加以解析,着重阐述在网络身份虚拟的技术背景和网民的匿名心理背景下,网络谣言传播所表现出的相对于传统谣言传播的不同特点和传播效果,力求探讨出网络谣言这一信息污染迅速传播并产生极大影响力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15.
谣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心理现象。依靠网络传播的谣言则是这一现象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本文通过比较有关网络谣言的文献资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综合分析网络谣言的新特点,并由此说明谣言在新兴媒介转播的深层原因仍然是大众对于安全的需要和对危机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传递的未经证实的信息。造谣者制造谣言后放置在网络上开始传播。经由网络接收信息后,谣言易感者易被感染,变为感染者并开始自发传递网络谣言。笔者认为感染者传递网络谣言的动机有以下几个方面:因追求安全需要而发送谣言;因满足社交动机而发送谣言;因满足好奇心而发送谣言;因宣泄的动机而发送谣言。应对网络谣言应该考虑网络谣言传播者个体的动机因素,满足个体需要,减少网络谣言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网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冲击,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准确把握网络政治谣言对大学生影响的原因,应从多维的视角发掘其生成机制: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一些失范脱序现象是影响的宏观背景;独特个性及其对社会问题认知性特征是影响的主体内因;政治谣言本质及其网络传播、蔓延特点是影响的外在诱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服力与引导力不足是影响的基础动因;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信息平台的广泛运用是影响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来临,信息在对网络这一高新技术媒介的依附下传播得越来越快,但其中不乏谣言的混杂与作乱.针对上述问题,现行规范体系中却处处空白,法律在面对网络谣言的巨大危害时显得捉襟见肘,有效规制网络谣言显得迫在眉睫.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法律的治理将网络谣言纳入法制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网络谣言的叙事主体包括谣言作者、叙事者、传播者、接受者。谣言叙事主体很大一部分是知识分子甚至意见领袖。谣言生产者借助特定的叙事母题和框架,满足谣言消费者的特定需求,以掩盖其传播动机。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共同的知识积累是确保谣言稳定传播的基础,而后者固有的知识图式和个人意愿,是导致谣言传播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的快速传输和便于获取使得互联网成为网络谣言"爆发"的最佳载体。网络谣言这颗网络"毒瘤",不仅使国家安全稳定、公共秩序遭受损害,而且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也被打乱,如果不对其加以遏制,将会对互联网未来的发展造成巨大损害。2015年11月1日生效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就对网络传播谣言的行为进行了必要的刑法规制。在网络谣言肆虐的当今,用刑法进行规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