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举手"与"插嘴"是中小学课堂上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关于其类型、功能及评价等 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研究。追问这两种课堂行为的背后,可以进一步讨论表达自由与 公共生活、机会均等与个性差异、不参与权等深层问题。而反观高年级课堂,更可以质疑当前 规范"举手"、"插嘴"及净化课堂秩序等做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问题教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是课堂上让学生讨论问题成为一种风气,听一些人说这就是目前最时髦的“问题教学”。可是,我们觉得有些“问题教学”的课堂让人感到很虚假,没有什么意思。虽然是学生在不亦乐乎地讨论问题,但似乎并不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看起来热火朝天,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效果;有些课堂都是学生互问互答,老师几乎不用操心。不知这是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到底什么是“问题教学”?该怎样进行“问题教学”?(陕西一教师)  相似文献   

3.
童言是针对幼儿和小学而言的,然而高中的课堂同样需要这种声音。这种声音是什么?是学生灵感的闪现,是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我们都知道,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可以这么说,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对课堂生成问题的智慧处理,可以于细微处见大义,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点石成金、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4.
课堂需要预设,没有预设的课堂是盲目的;课堂更需要生成,惟有不断生成的课堂才是鲜活的、如果课堂生成的内容无须思考即可解决,则这种生成是肤浅的,充其量只能称作“课堂伪生成”;如果课堂生成的内容需要探讨,教师千万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能“顾左右而言他”,而要为课堂留有余地,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在无焦虑状态下进行“头脑风暴”式的思维互动,为问题的更好解决提供必要的时空——这就是课堂布白。  相似文献   

5.
王凯 《江西教育》2003,(16):30-30
前几天,我开了一节公开课,听课老师对我的课总体上是满意的,然而,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疑问较多(也就是课堂上的“插嘴”现象),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在课堂上由别的同学或我亲自回答。对此,听课同行有了分歧。有的老师认为,课堂讲课的45分钟不是解决学生疑问的时间,如果一一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的老师认为,这有什么不可以,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那么,课堂上到底是专门着眼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教给学生以问题意识和解决策略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选择后者。有专家早就指出,教育不只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利用资源.教学中的"差错"就是一种宝贵的、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预测差错,驾驭课堂;利用差错,展现思维过程;辨析差错,培养反思能力;将错就错,再生教学资源;预设差错,促成有效生成,让课堂"差错" 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许多课堂上的实例都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前概念在科学课教学中的作用。例如一位老师上公开课,没有提前与学生见面,认为凭借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只要提前几分钟与学生见面,就能与学生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有能力把握住课堂上的节奏。在上课时,这位老师无论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都能很快回答出答案;让学生对某探究问题进行预测时,学生都能十分准确地预测正确的答案,老师在课堂上始终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探究。  相似文献   

8.
教育科学本身就是一门"缺憾美"的学问,没有教育实践中的种种缺憾,就无从发现教育的规律以构建教育学理论不断发展的逻辑体系.真理也是不完美的,从历史主义的视角来看真理本身,它便是一个过程,并不穷尽于它的目的,而穷尽于它的实现;就其实现的整体而言,"也不仅是结果,而是结果连同其产生的过程".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讨论的"至上性"的完美真理是不存在的.同样,课堂行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课堂本身的情境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不再是通过教师的设计获得一种规范化、可预测的策略体系,也不是仅仅按照预先所确定的指标进行的标准化模式,这就是说,教学中根本没有什么按部就班的"完美课堂".事实如此,并不存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无可挑剔的课堂;但是,看似缺憾,一个个教学环节却往往能够有机地构建另一种"完美",这不是形式上的完美,而是意义上的完美,后者才是更为真实、更有价值的理想状态.它的出现,要求教师能够正确理解缺憾,要求教师的行为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任娜 《科教导刊》2021,(3):128-129
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线教学资源上没有被充分使用,将翻转课堂理念应用到混合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就高职"文明服务与礼仪"为例,详细介绍了从混合式教学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如何应用翻转课堂理念.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尤其重视"有效教学".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我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重视,心理课也纷纷进入学校课堂中,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学科.在心理课堂中,教师经常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也能够对游戏、活动等积极参与,但有时却因为教师问题设计不合理,导致课堂时间分配不均,前松后紧,某些环节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心理课上,什么样的问题有助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仅供交流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是叶澜教授曾说过的一句话。透视这一经典名言,我们可以坦然面对课堂的意外,因为真实的课堂允许教师的“预案”被思维主动、灵活、开放的小精灵所改变。前段时间,我就上了那么一节“变了味”的数学课,经历了一次别样的“数学之旅”,别有一番感触在心头。  相似文献   

12.
高中数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荻取知识.所以说,课堂教学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  相似文献   

13.
课堂提问四"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建有意义的课堂必须重视提问。教师和学生的提问都是重要的,教学的职责决定学生的提问更根本和更重要,而在当下应特别强调教师提问对促进学生学习的价值。提问并非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课堂需要提有意义的问题。学生的提问原则上是没有限制的,而教师的提问则应是有明确目的的,需要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14.
对话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对话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更能学会创新。实施对话教学的关键在于事前认真解读文本,创设平等、民主、信任的课堂氛围,注意课堂问题设计,等等。  相似文献   

15.
任小文 《生物学教学》2002,27(12):21-22
讨论式教学 ,主导的是合作学习。在讨论学习过程中 ,学生既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又从其他同学的见解中得到启发 ,以修正自己的见解或使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深刻。一般来说 ,讨论式教学包括着教师备课准备、教师布置课堂讨论、组织课堂讨论以及讨论总结评价等几个环节。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与教学观摩中发现 ,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对如何进行课堂讨论的重视 ,而教师备课准备的环节往往被忽视。从教师的角度看 ,运用讨论模式必须要求教师自己有更高的知识与能力素养。实际上 ,如果没有教师课前充分的备课准备 ,那么 ,课堂的讨论也是不可能达到一个…  相似文献   

16.
活用"问题探讨"优化课堂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每小节的节首都是“问题探讨”栏,由图片、情景描述和讨论题组成,其素材大都源于现实生活、科学实验和科学史,意在创设学习情境,统摄章节内容。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恰当的时候,用合适的方法,选用生物课程资源,灵活变通“问题探讨”的内容,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不少老师认为,课堂生成是不可预测的,有着很大的随机性,所以,也就缺少对它的琢磨。当它出现的时候,才去想办法应对,处理得好,是一个亮点;处理不好,就是一个败笔。可以说,课堂生成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那么,有没有可能让生成变得可以琢磨,让教学变得主动一些呢?  相似文献   

18.
关于课堂“原生态”内涵,我是这样理解:一是没有经包装的原汁原味的课堂“真像”;二是以人为本,适应并促进师生生命发展的教学过程。两者合一,构成真实、自然、整体、和谐的课堂生态。而现实中课堂的生态环究竟如何,教师在课堂的精神体验如何?回答不容乐观。改革创新的主张与教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课程改革中的人的因素,教师与新课程如何共同成长和发展,是教师走进新课程亟需解决的问题.从走出“四个效应“的樊篱;全新认识“四种隐喻“;树立课堂上没有后进生的评价理念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课堂创新、课程创新、学术创新是高校经营与运行的活灵魂,也是一个高校教师安身立命的基础;如果一所高校没有了引领前沿的优质创新课程,也就失去了高等教育的先进性;如果没有学术创新,也就没有资格冠以"高等"的名分.而教师的职责履行主要体现在课堂、课程上,如果没有课堂创新的精神,几十年抱着老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