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小草饱经风雨.却也因为那冰冷的崖壁。它们的根基才牢牢扎进石缝.生命的历程也因此显现坚强.那时从绝望中进发的对生命的热情是何等的激烈和震撼。在《兄弟》上部中.余华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生存的坚韧。而在《兄弟》下部中,刘镇群众的生活则像钟摆一样晃荡在欲望的满足与不满足之间.生存于精神困境中。找不到生命的基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2.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衰退与落潮——细读余华《兄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同样是对于当下历史的书写,实际上是一部反映革政治异化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异化的小说。小说在技术上相比于前期的先锋实验都是“大退步”,但是依然保持了狂欢化的叙事。小说的上部没有逃出伤痕小说的大范畴,谐谑与苦难叙事中存在着内在的冲突。下部在狂欢化的叙事中写李光头的发迹、林红的蜕变与宋钢的自杀。仿佛专为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而作,小说每一节的结语都十分有戏剧性,让人在哑然失笑的同时觉得作与“先锋性”越来越远而通俗性越来越强;对余华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退步,一部“失败之书”。似乎,这也标示着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衰退与落潮。  相似文献   

3.
余华《兄弟》中的群众是一个集体形象,它具有看客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展示着群体不同的性格特征;从叙事者角度进行分析,会发现叙事者与群众是一种对话关系。这打开我们解读《兄弟》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4.
小说《兄弟》通过视角转换,展现了众多个性丰满的角色;利用复调手法和小说文本对话多重性,塑造了一部悲剧色彩浓厚的历史小说.以循环的叙事结构、丰富的情节手法和开放自由的时间顺序,呈现出小说丰富艺术价值,小说将历史与回忆进行融合的大图景式重现,对多重时代欲望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余华《兄弟》的悲剧性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延续了其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不同的是更多地采用夸张、喧闹的语言描绘荒诞的现实。余华所给予的主体的生存困境被描绘成步步皆悲的人格与爱情的悲剧,这一处境也是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的暗喻。  相似文献   

6.
《聊斋》女性形象系列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是晋朝刘义庆辑录了当时名士清谈、风流自赏的志人小说。书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尤其是《贤媛》中的女性,以其人格独立、才识过人、敢于表达自我、彰显个性而受到士大夫门的赞赏和敬重。当时的社会生活氛围及主流价值观对这些女性形象的熏陶和影响对当代青年学生的培养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虎 《凯里学院学报》2012,30(4):112-114
余华以其过人的才华和勇于创新的先锋姿态参与了当代文学的进程,统观其小说创作,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男权文化思想浸淫着他。在余华的小说中,无论是对幻美型的想象和期待,对恶俗型的憎厌和欲望,还是对受难型的同情和讴歌,其实质都是他根据自身的需要而建构起来的虚幻镜像,是传统的男权意识对其小说创作的规范和制约。  相似文献   

9.
《兄弟》依旧在讲述个体的人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生存境遇。余华采取的是荒诞的手法,但是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与表述止于荒诞,因而《兄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和生存的一面,而非全部。同时,《兄弟》上部和下部表现的生存意识和价值伦理出现了明显的断裂。在《兄弟》上部中作者通过宋凡平建立起来的关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意志的价值伦理,被《兄弟》下部中表现出的人性内部的疯狂与现实秩序的疯狂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10.
余华以往小说多以冷漠的叙事风格和夸张变形的极端化倾向表现死亡、暴力和苦难。作为一个文学文本,他的《兄弟》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叙事风格的运用,都对他20世纪的创作实现了有效的回归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是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较早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笔记小说集。它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多个层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塑造了许多才华横溢、才思敏捷、沉着冷静、追求平等、深明大义的女性形象。究其原因,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家庭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2.
《兄弟》讲述的依旧是生存的悲剧。小说将人物投置在两个极端的年代——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文革的灾难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个体无法选择,但在苦难生存中人们表现出积极的生存态度和顽强的生存意志,然而终究无法摆脱命运的桎梏,以爱救赎是徒劳;改革开放后,人们却是自作自贱,最终仍然生活在悲剧之中。余华创作主题的永恒性,来源于他的一贯的创作信念,即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力量。  相似文献   

13.
苦难与温情一直是余华小说所蕴涵的两大主题。余华小说之“彻底”,不仅体现在对“苦难”的惨酷雕琢,同时也体现在对“温情”的倾注上。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一样,余华的《兄弟》也是一部表现苦难的作品,更确切地说,就是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无比坚韧的承受力。不同的是,这一次余华在描写波涛汹涌的人生苦难时,也描写了细水长流的家庭温情。  相似文献   

14.
余华的小说《兄弟》问世一年多的时间内,遭到了来自思想界、评论界普遍的批评,并渐渐归于湮没。究其原因,对丑恶毫无节制的纵容,以及审美理想的匮乏是其致命缺陷,这也恰恰说明了在作品背后作者本人业已疲软的救赎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士人形象,真实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风神面貌。但是《世说新语》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群体同样值得关注,她们与以往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总体来讲,可以从德行、才智、叛逆、胆识等方面加以认识。分析这些个性化的女性形象,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文化心理和社会风气,进而从侧面折射出与前代相比,魏晋士人在女性观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徐丹丹 《考试周刊》2012,(16):20-21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成功塑造了不同性格、不同品德的女性形象,并详细描绘了大卫与她们之间的关系。文章从大卫.科波菲尔的圣母——忠诚善良的保姆皮果提和怪僻善良的姨婆贝西,以及他的女神——天真善良的娃娃妻朵拉和温柔善良的妻子爱妮丝这两类突出的女性形象入手,比较分析了她们的善良给大卫.科波菲尔的成功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余华,浙江海盐人,曾当过五年牙医,后弃医从文,从1984年开始小说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上、下),被誉为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8.
《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之一,塑造了崔莺莺、老夫人、红娘三个光彩照人、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虽然形象各不相同,但她们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具有封建时代女性的共性和真善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十年磨一剑",余华的<兄弟>自推出后就争议不断.善于通过内容方面的荒诞和形式方面的技巧在文坛上狂飙突进的余华这次抓住了文革和当下两个时代的特点,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探究,本文旨在从亲情、爱情、时代和看客四个方面加以阐述说明.  相似文献   

20.
父权视野下女性的声音——论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以其先锋性独领当代文坛风骚,然而研读其文本,却发现,透过余华的意识深处浸淫着某些传统观念的深深积淀,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思想。文章试以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依托来解读余华父权文化意识,由于余华在其小说里经常以男性的视点叙事,所以在其文本中呈现出很强的父权文化意识,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父权意识思维下,女性是完全畸形的;二是父权文化烛照下,女性呈现失语的状态。总之,在余华的小说中,女性难逃被看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