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古代罗马的社会救助伦理经历了从传统的"公民友爱"到基督教的"兄弟之爱"的发展。在传统伦理下,人生目的在追求幸福,幸福、美德与善是不可分的。善行意在实现美德,体现的是友爱,遵循对等、互惠、正义的原则。它以城邦及其土地占有制度为基础,以公民为对象。随着这些基础的消失,这种伦理观念及其所依附的善行代救济的救助机制也逐渐被抛弃;在基督教的伦理中,人生目的在永生的救赎,信仰与爱不可分割。善行体现的是对神的信仰和爱,以救济贫困为目的。它以所有人为对象,展示的是兄弟之爱,其社会基础是帝国体制。基督教扩充了爱,把信仰、爱与美德统一起来,发展了传统的救助伦理。这种伦理及其所依附的救助体制超越了狭隘的城邦意识,顺应了罗马帝国发展的需要,最终成为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2.
冰心早期的文学创作是从传统家国伦理观念出发,将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建构为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新的伦理标准和道德理想。这种追求个体人格完善和社会功用的启蒙主义立场,是一种理性之爱,是世俗观念中道德的思想境界,而非基督教文化中的救赎之爱。  相似文献   

3.
戴·赫·劳伦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才华横溢并颇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独辟蹊径、惊世骇俗。而《恋爱中的女人》作为劳伦斯的扛鼎之作,自然也是评论界的宠儿。小说中的爱情可谓是一大亮点,因为它包含了厄秀拉与伯金的和谐之爱、赫麦妮与伯金的驾驭之爱、戈珍与杰拉德的征服之爱、伯金与杰拉德的同性之爱等诸多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4.
《简·爱》和《呼啸山庄》两部作品都探索了自然之爱、文明之爱与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以批判现 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了自然之爱与文明之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凯瑟琳的悲剧和简·爱的幸福结局阐释了 自然之爱虽然独具精神魅力,现实生活中,文明之爱终将获胜。  相似文献   

5.
宗教改革时期的济贫改革是近代欧洲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基督教的济贫观念在这个时期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传统的以互惠为主要特征的功利性救济观转为以强调爱,即上帝之爱和基督徒之爱为主要特征的利他性救济观。救济不再是为救赎准备条件的手段,而成为责任和义务,是基督徒身份的主要标志。宗教改革与这种观念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爱是艺术作品的永恒主题。李明智的亲情诗,从手足之爱、夫妻之爱、父子之爱、天伦之爱四个方面.对爱的意义价值作了比较全面的阐释。它表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惟有爱,才是永远不会凋谢的.有着其独立自主的人格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虹》中布郎温家族三代人的婚姻之爱。第一代人汤姆与丽蒂雅的婚姻是建立在感知层面的和谐之爱;第二代人威尔和安娜的婚姻是放弃精神的肉欲之爱;第三代人厄秀拉的爱则是挣脱旧关系的新探索——这一开拓是从内外两个角度展开的:对未知世界的不懈追寻是其强大动力;对自我世界的不断开掘是其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比较了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和《祖母绿》发表后在获奖与批评史上的不同命运,从叙事时间入手,借鉴现代民族国家关于个人、家、国关系的理论,发现曾令儿在25年的时间里走出一条由个人之爱向国家之爱、人类之爱升华的宏大之路。与此相对,钟雨用全部情感和灵魂发出了"爱,是不能忘记"的呼唤,从而实现了个人之爱。  相似文献   

9.
朱松苗 《现代语文》2009,(9):146-147
爱是中西宗教伦理的核心思想,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人物孔子那里,爱又是如何存在的呢?孔子之爱蕴涵于他的仁学思想之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爱父(母)兄、爱他人(爱万物)、爱自己,与基督之爱相比,他主要强调的是一种人性之爱和理性之爱。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完全以客观报道的手法在《刽子手之歌》中再现了两位主人公的爱情,加里·吉尔摩和尼科尔的爱情过程经历了感官之爱、激情之爱和痛苦之爱这三个阶段,虽然两个人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是诺曼·梅勒通过这个真实的悲剧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爱情绝唱.  相似文献   

11.
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精神,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建立在师爱的基础之上。课堂教学中的师爱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期望、理解和宽容。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地给予学生师爱,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必须防止爱心的泛滥,同时还要在施爱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运用批评。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既逃禅又向往“爱情”,这曾令很多人感到困惑,但是仔细考察却不难发现,他在爱情中真正关注的并不是爱情本身,而是通过爱折射出的慰藉感和归宿感。爱的欢欣和美丽使他感动,但爱的易逝与多变也使他备感人生的空淡和无聊。当他在“爱、中参透“情禅”时,他的小说也一改早期的声泪俱下,痛器狂啸,变得澄净空明,平淡悠长,极富禅意。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这是极其特殊的。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恋爱行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复杂多样。对大学生恋爱心理与行为进行系统分析,有利于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在对大学生恋爱关系的发生方式、恋爱动机类型、恋爱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原因等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应当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情感价值至上"的爱情观、表现健康文明的恋爱行为、提高爱的能力、主动承担爱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国家,许多学者对爱情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对爱情都持有各自不同的观点。Davis(1985)认为爱情等于友谊加上两个集束:激情与关心;Rubin(1970,1973)认为爱情与喜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并通过研究爱情与喜欢的区别,建立了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斯腾伯格(1986,1988)在研究爱情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爱情三角形理论等。本文从爱情起源理论、爱情分类理论和爱情观理论这三大方面,对国外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做一简要介绍。通过对相关理论的介绍增加我们对爱情的理解,同时也为我国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庸是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刻,不少论者从女性哥特式批评视角,认为金庸笔下的女性是男权话语与权利体系下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女性无法走出菲勒斯中心的巨大阴影,丧失了自己存在的主体意识,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本真性。实际上,金庸笔下众多或美丽或凄婉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广泛、爱情的深层次和爱情的奇特,表现了金庸的爱情理想和积极进步的女性爱情观。  相似文献   

16.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给我们描述了一群盲人推拿师们的日常生活、事业、友情、爱情。作者深入到作品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重描写他们之间的情与爱。但是盲人世界的情爱似乎与正常人有些不同,由于视觉功能的缺乏,他们在爱情的道路上多了些阻力,而作者并不是给他们制造阻力,而是力图解除阻力。本文从几个人物对性的不同态度和尊严的价值这两方面来探讨小说主人公的爱是如何受阻又是如何化解阻力的。  相似文献   

17.
在爱情关系中,爱的对象并非如人们惯常认为的那样是“不可替代”的。承认爱的对象的“可替代性”与肯定爱情的忠贞和专一并不矛盾。面对确已“消亡”的爱情,爱的主体充分认识到爱的对象的“可替代性”十分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时,加强对爱的对象“可替代性”的合理认知,可以避免失恋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路遥是活跃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代文坛的作家,他以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毅力进行创作。路遥的小说无可避免地带有他个人经历的色彩和影子,童年的过继让他对感情世界充满芥蒂,而初恋的挫折进一步奠定了他的虚无缥缈的人生观;两性之爱追求的破灭源于他婚姻生活的坎坷,因此他极力推崇母性之爱;路遥笔下理想爱情的命运也遭到真实存在性的质疑,无法在他的作品中拥有一席之地。爱情婚姻生活是他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他小说创作极其宝贵的素材,锁链着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恋爱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突出的问题。身处异地的孤独感与自由感,导致大学生过早涉入爱情;网络中的信息垃圾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形成巨大冲击;对爱情的错误理解与认识,导致大学生在恋爱中迷失了方向。从思想认识、法律规范上,提高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当前教育中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中的爱情诗有的以女性为主人公,反映她们对男子的思念以及对命运的抗争;有的以男性为主人公,反映他们对女子的爱慕、追求以及思恋。这些诗歌大致揭示了周代及周代以前青年男女的爱情观:对爱情的自由追求和对爱情执着专一的态度,当然,其中也隐约可以看到礼教世俗对爱情的限制和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