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救亡日报》(以下简称“救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该报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11月22日因上海沦陷而暂时停刊。翌年元旦,在广州复刊,10月21日,又因广州失守而迁徙。从1939年1月10日到1941年2月底,“救报”在战时后方桂林度过了  相似文献   

2.
一、上海创刊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我由于偶然的机缘当了十二年新闻记者。最初是在上海、广州、桂林的救亡日报:皖南事变后,到香港和邹韬奋、范长江等同志一起创办华商报;太平洋战争发生,香港沦陷,我到重庆进了新华日报。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恢复了救亡日报(改名建国日报),出了十二天,被国民党封闭;接着我去新加坡,参加了胡愈之同志主持的南侨日报;在那里干了七、八个月,我重返香港参加了华商报的工作。这十二年的  相似文献   

3.
一《救亡日报》是抗战期间有着广泛影响的一份重要报纸,创刊于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四日,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上海十一月十二日沦为“孤岛”,十一月二十二日停刊。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在广州复刊,十月二十一日广州沦陷后又停刊。一九三九年十月十日辗转到桂林复刊,一直坚持到皖南事变后,于一九四一年三月一日被国民党政府封禁。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改名《建国日报》在上海出版,十月二十四日又被国民党政府禁止发行。《救亡日报》在它生存的二年多时间里,办办停停,数度起落,这种艰难多磨的遭遇,在中国现代报刊史上,算得上是少有的了。  相似文献   

4.
关于桂林救亡日报,郭老在《洪波曲》有这样一段记载: “救亡日报社的朋友们到了桂林本来打算立即复刊的,但因经费无着,地方上的当局也无意帮忙,以致虚悬着。我扭着陈诚,向政治部要津贴。他很勉强地答应了每月津贴二百元。这津贴的数目虽然少,然而是中央机关所津贴的报纸,对地方党部的麻烦也就是一副挡箭牌了。同时又由夏衍到香港去筹了一笔经费,于是这份文化人的报纸便在翌年元旦又在桂林复刊了。——这报纸是在两年之后,张治中做  相似文献   

5.
在敌机轰炸下的广州一九三八年一月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我和钢鸣由沪抵穗时已是二月初了。社址是长寿东路一幢三层楼单开间的房子,比上海大陆商场那间办公室来说是略具规模了。楼下是发行部,二楼是编辑部,三楼一部分堆存报纸,一部分作同人宿舍。另外,在报社附近又租了一间房子,作为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宿舍。从这些看,无论生活、工作的场所都是比较宽敞的。这要感谢社长郭沫若同志,他从当时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那儿弄来了一千毫洋的津贴,这个数目虽不大,然而“救报”却能  相似文献   

6.
救亡日报从它创刊的第一天起,经历了上海、广州、桂林三个阶段,历尽艰险,几经考验,它始终坚持在民族救亡的最前线,汇集了文化界最尖锐的武器向敌人猛烈开火。它讲了人民大众想讲,国民党不肯讲,而新华日报又不便讲的话,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它在宣传抗日,团结进步方面起了巨大作用,至今人们还在怀念着它。救亡日报的同志们撤退到桂林时,都是孑然一身,连御寒的冬衣也没有着落。八路军办事处拨给了报社一批白报纸,便是当时报社最珍贵的财产,也是报纸复刊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大家咬紧牙关终于使  相似文献   

7.
夏衍与救亡日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衍同志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当代文豪,他不仅在电影、戏剧、文学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而且是一名杰出的记者,在我国进步报刊史上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夏衍原名沈瑞先,祖籍浙江杭州,1900年生。抗日战争前,夏衍深入当时社会,细心观察并亲身体验下层人民的生活,写出名作《包身工》,堪称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夏衍正式从事新闻工作是在1937年抗战以后,他接受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委托,同郭沫若一起创办救亡日报。这张四开小报,随着抗日战线的南移,由上海到广州、桂林,辗转迁徙,历尽艰难,直到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被迫停刊。救亡日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国统区吹响了宣传抗战、  相似文献   

8.
胡正强 《新闻知识》2007,(12):73-75
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政论家夏衍,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先后从事了十二年的新闻工作,在上海、广州、桂林等地辗转主编过《救亡日报》,担任过《新华日报》的代总编辑,参加过《华  相似文献   

9.
语丝引我当民兵 1943年春,我还不到20岁,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前身),由晋察冀区党委分配到晋察冀通讯社当记者。当时,晋察冀日报、晋察冀通讯社是合为一体的,驻地在河北省阜平县滚龙沟。社长邓拓同志亲自和我谈话,要我到一军分区、一地委那里打仗最激烈的地方去  相似文献   

10.
抗战全面爆发后,桂林一度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誉。据统计,当时集结在桂林的作家、画家、音乐家、戏剧家和新闻工作者等,多达1000余人,其中闻名全国的近200人。①大批新闻工作者到达桂林后,或继续出版原已出版的报纸,或创办新的报纸。这一时期,先后有《大公报》(桂林版)、《广西日报》、《扫荡报》(桂林版)、《救亡日报》等多达16家大小报纸发行。②同时,中央通讯社桂林分社,国际新闻社(以下简称"国新社")、工商通讯社、救亡  相似文献   

11.
1937年,周恩来要夏衍协助郭沫若编一张文化界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这份报纸于当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这正是“八·一三”全面抗战开始上海激战之际。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夏衍当了12年的新闻记者。他最初是在上海、广州、桂林的《救亡日报》;皖南事变后,到香港和邹韬奋、范长江等同志一起创办《华商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夏  相似文献   

12.
1937年,周恩来要夏衍协助郭沫若编一张文化界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这份报纸于当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这正是“八·一三”全面抗战开始上海激战之际。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夏衍当了12年的新闻记者。他最初是在上海、广州、桂林的《救亡日报》;皖南事变后,到香港和邹韬奋、范长江等同志一起创办《华商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夏  相似文献   

13.
抗战期间迁桂林出版的《救亡日报》(以下简称《救报》),之所以能成为一份“左、中、右三方面的人都要看,都喜欢看的报纸”,与它出色地运用了党的统一战线这个法宝是分不开的。它那洞瞩机先的社论,和丰富多彩、文字以短见长的副刊,更是引人入胜。去年国庆前夕,我有幸在北京拜访了当年《救亡日报》的几位老同志,聆听夏衍、廖沫沙、林林、高汾等同志对四十年代在桂林从事新闻工作的回忆,收益匪浅,特此记述如下,以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抗战期间迁桂林出版的《救亡日报》(以下简称《救报》),之所以能成为一份“左、中、右三方面的人都要看,都喜欢看的报纸”,与它出色地运用了党的统一战线这个法宝是分不开的。它那洞瞩机先的社论,和丰富多彩、文字以短见长的副刊,更是引人入胜。去年国庆前夕,我有幸在北京拜访了当年《救亡日报》的几位老同志,聆听夏衍、廖沫沙、林林、高汾等同志对四十年代在桂林从事新闻工作的回忆,收益匪浅,特此记述如下,以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江右办报记     
1941年时,我在桂林《力报》作总编辑,王造时先生在重庆出席参政会回吉安,途经桂林,约我在乐群社相见。他告诉我他在吉安办了一份《前方日报》,没有人负责编辑部,想请我去作总编辑。当时我正同桂林《力报》的社长有点小小的不愉快,因此很快答应了。我们讲好每月工资叁百元,他回吉安之后,马上寄旅费来。  相似文献   

16.
1940年3月25日在延安创刊的边区群众报,解放战争中改为群众日报,1954年改为陕西日报,到现在经历了四十五个春秋。最近,陕西日报欢庆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开展了创刊四十五周年纪念活动。边区群众报是由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所属大众读物社主持创办的。当时,大众读物社社长是周文同志,报纸科科长是赵守一同志,边区群众报主编是胡绩伟同志。为了适应农民阅读,  相似文献   

17.
桂林日报     
《传媒》2002,(6)
《桂林日报》是中共桂林市委机关报,自1951年创刊以来,在中共桂林市委的领导下,积极为桂林市两个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并且报社本身不断发展壮大。如今,桂林日报社办有《桂林日报》、《桂林晚报》、《体坛导报》三张报纸,共有员工206人,其中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105人,初级职称51人。 《桂林日报》、《桂林晚报》覆盖全市17个县(区);《体坛导报·博彩》覆盖广西全境并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长沙、昆明等城市分印。  相似文献   

18.
论自费出书与协作出书自费出书与协作出书是怎么回事?与卖书号有何不同? 这类问题我好象过去从未接触过,因而1985年4月在四川省峨眉山第二届全国出版研究年会上听到这一系列问题时,颇为茫然。后经请教行家,再回忆一番,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早年也搞过自费出书。那是1939年春天的事。我利用当时在广西全州(县)的国民党步兵学校迫击炮训练班学习三个月的伙食津贴,由衡阳岳南印刷局代印了一本小诗集《漂泊之歌》,共500册,每册定价0.12元,出书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五月”,曾在街阳、衡山、湘潭一带出售过。当时在桂林的陈原同志还曾在《救亡日报》上  相似文献   

19.
陈东 《中国记者》2012,(8):38-40
7月1日上午,《金华日报》复刊30周年暨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成立庆祝大会在金华市文化中心隆重举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以及《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专业报刊、院校的领导、专家和全国200多位地市级报社社长、总编辑欢聚一堂,共庆《金华日报》复刊30周年。  相似文献   

20.
一 湖南省国民政府迁到耒阳后,省党部及其所属部门积极复刊和创办新报刊,直接推动了当地报业和印刷业的发展.1939年7月,由省党部负责主办的湖南《国民日报》复刊,社长穆逸群,总编辑陈廉贞(共产党员),并由著名诗人吕亮耕担任《文地》副刊编辑,主要宣传三民主义,号召全省抗战.最初报纸为4开8版,一年后改为对开4版,发行量达3万份,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940年7月,湖南省教育厅主办的《通俗日报》亦在耒阳复刊,以“深入内地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发行量为2万份,是发行量第二大的报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