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英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现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全面了解英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现状,提出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发展建议.方法:访问英国高校医学信息学专业相关网站,调查其教学目的、学位授予、课程设置、就业情况等情况.结果:英国医学信息学教育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对入学研究生的本科成绩、学科背景等均有较高要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模式为全日制研究型硕士和非全日制硕士两种教育方式并存,学生可以灵活选择.课程设置模块化,采用核心模块加选修模块的课程体系.就业形势较好,毕业生在以信息学为主导的卫生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结论: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师资力量培养,全力打造复合、高端的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美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梳理美国生物医学信息学教育博、硕士培养的学科体系、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向的变化,为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网络调查,纵向比较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同时与华盛顿大学、新泽西医科和牙科大学的培养方案进行横向比较.结果:4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培养层次以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主.本科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因而了解医学领域信息需求.课程设置方面信息学与医学结合非常紧密.结论:我国应重新设计医学信息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医学领域的本质和特点及其信息需求,从而找到信息与医学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对比分析中美高校医学信息学本科、硕士教育概况,为我国未来医学信息学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以院校开设时间、院校层次为筛选标准,从中美开展医学信息学教育的高校中各选取10所代表性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调研,从基本要求、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方式、就业前景等方面对中美医学信息学本科、硕士教育概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结论]我国医学信息学本硕教育虽经历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一定成就,但与美国相比,我国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入学基本要求方面,注重本科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内容设置单调,非医学基础课程占比过高,学科交叉融合不明显;在师资力量方面,教师学科背景单一,职称结构分布不平衡;在教育教学方式方面,教师教学方式简单,学生实践机会较少;在就业前景方面,学生知识体系不系统,就业前景局限。未来我国应顺应大数据科学研究范式发展要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医学信息学人才;改善课程体系和内容设置,拓宽学科知识体系;优化师资力量配置,吸引多学科背景人才;丰富培养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MOOC的发展及其对医学高等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OOC是基于开放网络的资源发布、学习管理系统基础上开发的大规模在线课程模式.本文介绍了MOOC的背景及发展过程,分析了北美洲、欧洲、澳大利亚、亚洲MOOC医学教育的现状,论述了MOOC对医学高等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MOOC及其在医学图书馆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MOOC的定义、兴起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图书馆在MOOC环境下的定位,重点阐述了医学图书馆如何借助MOOC深化服务及其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基于课程整合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合课程内容、加强能力培养是目前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在分析医学信息学专业主要培养卫生相关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能力、医学信息处理能力、医学信息服务能力等的基础上,根据能力培养的要求和学科知识结构的特点,提出了对应每项能力进行无重复、无缝隙课程内容整合及综合性、连续性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医学院校开设以医院信息化内容为主的医学信息学选修课的目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MOOC背景下的医学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论述了MOOC对医学信息检索教学的影响,提出了医学信息检索课程教育应借鉴MOOC优势推进教学改革、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建设MOOC共享平等等应对MOOC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回顾1985年以来国内医学信息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医学信息管理学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的现状,最后从学科定位、科学研究和学位点建设三个视角提出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简述MOOC的出现、开发与发展,并介绍香港高校推出的MOOC课程,最后探讨了图书馆在MOOC热潮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徐杰 《出版参考》2014,(12):16-17
正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一般认为,是由加拿大学者戴夫·科米尔和布赖恩·亚历山大于2008年最早提出的。但MOOC真正体现出大规模在线的特点是在2011年。当时,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的塞巴斯蒂安·史朗教授把他的《人工智能》课程放在了互联网上,吸引了来自190多个国家的约16万名学生注册学习。随后的两年,专业开发、运营MOOC的互联网公司相继建立,他们发布了Coursea、EdX、Udacity等平台,吸引了全球数以百万的学习者,课程涵盖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科学、信息技术、商务、数学等多个领域,并以英文、法文、中文、西班牙语、俄语等几十种语言进行授课。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领域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大势所趋。但究其发展的具体轨迹而言,从早期流行的在线精品课程资源,到目前热门的MOOC化改革,中间还穿插着以微课为代表的大学视频公开课等多种形式。这样的发展沿革,不仅仅是教育模式的转变,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  相似文献   

13.
数字图书馆的专业教育近几年来在美国及其他国家迅速发展。网络调查显示大学开设数字图书馆专业课程的数字4年内增加了3倍。目前不但专业信息管理及图书馆院系设置此课程,计算机、通信及工程学院也设置类似课程。从对40多所大学数字图书馆课程的教学大纲、学习重点、课题项目及选用教科书的研究分析中可以看出,多数院系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本领,一些注重数字图书馆学的系统教育,一些偏重网络及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教育。虽然占领先地位的并非都是传统的图书馆院系,有些教授内容也未全部使用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但将数字图书馆作为一门新学科内容,训练学生掌握使用这门新技能,已成为信息学、信息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大学课程中的一个热点。数字图书馆专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反映了信息管理及图书馆学教育的一个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如何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更深、更有层次、更为丰富的教学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实例,对电大开放教育(准)网络课程的研制开发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美国大学图书馆利用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将其分为初期、奋斗期、复活与复兴期、发展期、完善与创新期五个发展阶段.对各时期的重点人物、主要事件或观点、发挥的作用做了归纳分析.梳理了其经历的五个运动阶段:书目教授运动、图书馆一学院运动、书目指导运动、信息素养运动、融入教学的信息素养运动.  相似文献   

16.
正当数字教育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应运而生至今,其在实践中被人利用和应用的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简单的学习程序软件到多媒体光盘呈现到网络平台乃至未来不断涌现出新的形态,一切都存在可能。人们几乎可以断言,在未来的岁月里,将无法预测数字教育形态会发生怎样的新的革新并诞生怎样的新的实践应用形式。但涉及数字教育未来发展路径和形态有两个方面是可以确定的:首先,未来数字传播技术和方式的发展变化会继续决定数字  相似文献   

17.
和彦平 《大观周刊》2012,(38):176-177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归根到底是为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今天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地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今天,在这里成功召开教育信息化创新和发展论坛,我表示衷心的祝贺。 中国这30年来经济上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我们都感到瞠目结舌。这样的成功,毋庸讳言,与贵国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是分不开的。同时,我认为在当今社会的所有领域里,信息技术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教育领域的信息化以及信息化教育显得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教育新闻报道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担当起追求教育公平、弘扬教育民主、推动教育进步的责任。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阐述健康素养和健康信息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全面探讨了美国和英国医学图书馆员在为医务人员和公众进行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和提供健康信息服务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他们主要发挥了以下作用。1)可以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信息素养培训,一为医务人员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以及开发新的医学信息资源。2)可以促进医务人员与公众和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开发新技术促进公众对健康信息资源的利用。5)可帮助政府制定积极的卫生政策,促进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