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戈公振先生从二十一岁(1911年)助编江苏省《东台日报》开始,一直到他1935年10月22日在上海逝世,前后二十四年,始终孜孜于新闻事业,他的遗著"中国报学史"对新闻学和报刊史的研究有一定的贡献.关于戈公振先生生前个人的藏书,相识他的人一直是关心着的.这些书原存放在当年上海天主教徐汇中学内,1956年冬,在上海市教育局和徐汇中学行政领导方面的协助下,由上海市文化局图书资料查工作组负  相似文献   

2.
姜亮夫先生,名寅清,以字行,云南昭通人。1914年入昭通高等小学,1916年入云南省立第二中学,1921年以本省官费生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得林思进、龚道耕二先生指授,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诸先生问学,毕业后在南通、无锡中学任教。1928年至上海,先后任任大夏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公学、复旦大学教授及北新书局编辑。其间拜识了章太炎先生,章氏指导他从杜佑《通内》入手读史,1933年任河南大学教授。1935年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接触了多  相似文献   

3.
小中见大     
1963年上海出版的《丰子恺画集》中,丰子恺先生写了五首七言诗“代自序”。第二首是:“泥龙竹马眼前情,琐屑平凡总不论。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这后两句中的“小中见大”和“弦外余音”是作者对他的漫画两个艺术特点的概括。朱自清先生同丰子恺同在春晖中学教书,朱自清教国文,但对漫画也很有兴趣,他曾说:丰子恺的漫画“无论  相似文献   

4.
今年11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一生中,他曾先后二十余次来到上海,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光辉的业绩。如1913年他就是在上海举起了H次革命的旗帜;1923年他在上海与苏俄特使越飞会谈;192年底孙中山先生从广州出发,经上海北上,为谋求全国的统一,最后病逝于北京,走完了他革命的一生。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的革命活动,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记录,在上海市档案馆馆合档案里,收藏着有关孙中山先生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的许多历史文献资料,值此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之际,这部分档案文献…  相似文献   

5.
俞颂华名垚,笔名澹庐,江苏太仓人,1893年3月9日(清光绪十九年农历正月廿一日)生于上海。今年是他诞生九十周年。俞颂华在上海澄衷中学和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毕业后,于1915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得学士学位。在日本时,就开始研读马克思等的著作。1916年年底,曾回国至北京,与钱梅先结婚,婚后又去日本。他在中学时代,就喜爱阅读报刊杂志,关心时事,立志成为于国于民有利的新闻工作者。从日本回国后,于1919年4月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这是他从事新闻工作的开始。同年9月,《时事新报》发行《解放与改造》杂志,  相似文献   

6.
范泉先生不幸于2000年1月在上海逝世。我和范泉相见恨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平反回沪后才见面。这时,他已年逾花甲,我也退居二线了。其实,我早就  相似文献   

7.
常安 《档案管理》2006,(1):16-17
王威先生1930年出生于河南杞县的一个书香门第。1946年,他在南阳中学读书时拜名面家吕佛庭先生为师,学工笔人物及山水。  相似文献   

8.
孙用先生小传字用之,原名卜成中。1902年出生。1919年毕业于杭州宗文中学,在浙江邮区、杭州邮局服务凡二十三年。其间自学英语和世界语,从事东欧和北欧文学的翻译,曾得到鲁迅的赞许和帮助。1944年至1949年,先后任教于浙江衢县简易师范学校及杭州高级中学。1950年调入上海鲁迅著作编刊社。1952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曾应邀访问匈牙利,接受匈牙利政府劳动勋章和证书;同年波兰驻华使馆也赠给他密茨凯维支纪念章。他生平翻译了九个国家的二十余种著名文学作品,他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文代会代表。1983年10月卒于…  相似文献   

9.
李士钊先生(1916年10月——1991年3 月),曾用名李士杰,山东聊城人。早年就读于私塾,省立中学、聊城第三师范和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他从1937年冬以新闻工作者投身抗战阵营开始,一直从事山东历史文化和地方志方面的工作。聊城是他的故乡,因此,他与聊城地方文化就有着不解之缘,写下了许多有关聊城地方文化的文章,对于宣传聊城,推动聊城的地方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这篇有关"上海记忆"的故事,是2012年5月由一位名叫沃夫冈的德国友人将140余张有关"上海记忆"的珍贵老照片捐赠上海市档案馆引起的,但真正追溯起来,故事最初却是从沃夫冈先生的父亲怀特·约翰纳斯·沃特基先生身上开始的。怀特先生1902年6月出生于德国莱比锡。1925年后曾进入莱比锡的库特旅游公司工作,这就使他有机会在德国全境及欧洲旅游。  相似文献   

11.
鲍咸昌(1864~1929),字仲言,是浙江鄞县人。他的父亲鲍哲才(字华甫)早年在宁波崇信书院攻读,毕业后到上海担任沪南清心堂牧师,并参与开办清心小学,尔后再扩充设清心中学。沪南清心堂属基督教机构,其与清心中学都由美国北美长老会所办,由传教士范约翰(J.M.W.Farnham)负责。哲才先生有三子三女,均在清心读过书。  相似文献   

12.
齐如山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戏曲研究家.他自民国初年结识梅兰芳先生起的二三十年间,与梅兰芳形成的亲密无间的师友关系,对辅助梅兰芳确立梅派艺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对日抗战时期,幽居沦陷区北平,八年长夜漫漫,盼来了抗战胜利.1948年末,平津鏖战急,形格势禁,时年72岁的齐如山只身飞抵上海.在上海作短暂逗留与梅兰芳话别后,登上去台湾的轮船,由此开始了他在台湾长达12年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13.
新闻出版界前辈严独鹤先生,浙江桐乡县乌镇人,生于1889年。他15岁考中秀才,但不想走科举之途,就读于上海制造局兵工学校,后入广方言馆学习英语。毕业后先在教育界工作,旋进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当沈知方创办世界书局时,曾聘请他编辑英文书刊,辅导读者学习。他又为世界书  相似文献   

14.
李士钊先生(1916年10月-1991年3月),曾用名李士杰,山东聊城人.早年就读于私塾,省立中学、聊城第三师范和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他从1937年冬以新闻工作者投身抗战阵营开始,一直从事山东历史文化和地方志方面的工作.聊城是他的故乡,因此,他与聊城地方文化就有着不解之缘,写下了许多有关聊城地方文化的文章,对于宣传聊城,推动聊城的地方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赵贻经:他“在数学上的潜能无穷” 1930年,吴文俊开始上中学,初中时他对数学并无偏爱,成绩也不突出.1933年吴文俊考入上海正始中学读高中,当时正始中学经常聘请上海交大的多位教师兼任数理化教员,这为吴文俊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相关链接】上海收藏爱好者张剑明先生多年来悉心收藏老上海·老世博的实物和档案资料,他说自己生活在新上海,对老上海的了解,更多的就是通过见识老上海文物开始的。多年来,他乐此不疲,且不时从中收获惊喜。如他珍藏的一份印制于1936年的中国上海的宣传单,就让他兴奋了许久。这份收藏告示世人,上海曾于1936年七八月间拟举办世界博览会,还出台了规划图,后因抗战爆发而流产。张剑明说,这些老文物、老物件,都是组成上海的基因。所以他觉得除了收藏,还要珍惜、传承、发扬这样的基因。这里发表的是他有关老上海世博内容的部分藏品。  相似文献   

17.
近日,《记忆中的上海——郭博先生捐赠摄影作品展》在上海图书馆开幕。 适逢德高望重的郭博90寿辰,当他坐着轮椅在儿子的推行下来到展览大厅时,数百位来宾和观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郭博先生是郭沫若之子,1955年从日本归国,一直在上海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他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跑遍上海的大街小巷,用镜头将历史建筑、市井生活记录下来。由于他身兼建筑师、  相似文献   

18.
《民众导报》的创办 李敷仁办的《老百姓》报被迫停刊后,和人民共命运同呼吸的李敷仁同志非常痛苦,多次痛楚地说:“老百姓娃给人捏死了!”他四处奔走,要给《老百姓》再找出版的机会。自此报停刊后,敷仁的心情很不好,生活潦倒,于1940年9月初赴渭南县固市中学教书。 从此时起,他先后在固市中学、兴国中学、技艺师范等校教书,不过愿为老百姓办报鞠躬尽瘁的宏愿并未泯灭。 他在教书期间,巧妙地为老百姓编排出版了《农村周刊》,用他作社会调查得到的事实替人民呼吁。例如,1944年12月23日他在《小学教员的生活》一文中写道:“……因而我们要大声疾呼:‘救救先生!救救先生!’”,“我们希望:(一)不管私立、县立、保学、中心小学,一律和  相似文献   

19.
党的优秀新闻战士邓拓,出身于福建省福州市附近农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位思想开明的中学敎师。他从小受到良好敎育,在中国进步文化熏陶下,很早就走上革命道路。1930年,年仅18岁的邓拓,离开家乡到上海读书。在上海,他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参加革命活动,受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迫害,被捕入獄。1933年他被营救出獄后,先回到故乡,第二  相似文献   

20.
《档案与史学》2010,(7):63-64
【相关链接】上海收藏爱好者张剑明先生多年来悉心收藏老上海·老世博的实物和档案资料,他说自己生活在新上海,对老上海的了解,更多的就是通过见识老上海文物开始的。多年来,他乐此不疲,且不时从中收获惊喜。如他珍藏的一份印制于1936年的中国上海的宣传单,就让他兴奋了许久。这份收藏告示世人,上海曾于1936年七八月间拟举办世界博览会,还出台了规划图,后因抗战爆发而流产。张剑明说,这些老文物、老物件,都是组成上海的"基因"。所以他觉得除了收藏,还要珍惜、传承、发扬这样的"基因"。这里发表的是他有关老上海世博内容的部分藏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