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霸亭柳》是描写柳宗元一生的长篇小说,在结构安排、人物刻画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是比较成功的作品。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原作电视剧的痕迹较为明显。在对柳宗元坎坷一生的深刻反映,包括对爱情生活的真实描写,尚需做深入细致、生动形象的揭示。  相似文献   

2.
骆正军教授的长篇历史小说《灞亭柳》,第一次以长篇的形式完整地艺术地再现了柳宗元的生活与形象,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文章从作品的主题、人物塑造、情节设置、风格追求与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解读,指出其主要成就与特色,并对某些不足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3.
该文是对永州籍作家骆正军的历史长篇小说《灞亭柳》的评论。  相似文献   

4.
骆正军教授的长篇历史小说《灞亭柳》,第一次以长篇的形式完整地艺术地再现了柳宗元的生活与形象,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文章从作品的主题、人物塑造、情节设置、风格追求与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解读,指出其主要成就与特色,并对某些不足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是一个有远见卓识、鞠躬尽瘁、造福一方的清官,而且是一个敢恨敢爱的性情中人。在漫长的贬谪生活中,由于受唐朝门户制度的影响,柳宗元找不到一个可以为婚的女子,但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影响下,他并没有鳏居余生,而是在无奈之中与真正喜爱自己的女人以及悦己红颜过着非婚生活。了解柳宗元的情感世界,对柳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骆正军先生有一种柳宗元情结,他在完成专著《柳宗元思想新探》后,兴趣转移到对柳宗元形象的影视文本表达上来,历时数载创作30余万字的作品《灞亭柳》。作品尝试从典籍到影视文本再到小说的演变脉络,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叙述背景,以柳宗元政治生涯的嬗变和人生命运为线索,以感悟人生的悲剧式的拷问,深入体悟社会变动中知识分子的心灵和命运,表现了柳宗元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中,从京城被贬永州的迷惘和思索、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真挚情谊以及儿女情长,多层次和全方位地塑造柳宗元这一具有深刻社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是有唐一代倍受争议的一位文学家、哲学家与思想家。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逐出长安,贬谪永州,从此过上了被荒废、被抛弃、千万孤独的囚徒般的生活。但是,也正是在这种生活心境中却成就他文学上的辉煌与思想上的造诣。骆正军教授的《灞亭柳》以柳宗元从永州回长安的路上,夜宿灞亭为故事的起点,对柳宗元的心路历程与跌宕生活进行了非常细腻的描述,尤其是大量采用“时空闪回”的叙事方式,打破了原有历史小说的固有写作模式,有较强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8.
没见过于艾香,但读过她的小说《非常欲望》以后,经由作品,作的形象便凸显在我的脑海之中:我认为她一定有一双极富有洞察力的眼睛,我葺至可以想象,当人们蜂拥购买光亮新鲜的海货时,她会提起其中的一条鱼,平静地告诉大家,这鱼是被甲醛泡过的,然后指着一些虾,精确地说出它们含有多少重金属。她永远像一个科学家或知情人,热情又冷静地向公众说明真相。  相似文献   

9.
陈翠岚 《广西教育》2012,(18):58-59
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上,发表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一篇“表现深切,格式特别”的白话创作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从《呐喊》到《彷徨》,鲁迅的小说是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块奠基石。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人们”,目的是“要将旧社会的病暴露出来,催人留心”,写出“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同时也留下他在追求探索中孤独、苦闷、彷徨的心灵轨迹。  相似文献   

10.
《灞亭柳》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其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的高度完美统一,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从小说语言层面来讲,作者对小说语言有着高度艺术追求和文体自觉性;从小说的叙事结构来看,作者采用的“时空闪回”恰恰解构了历史小说以史为秩、以时为序的传统写法,具有创新意义;从小说的主题内涵而言,可以看出作者对柳子精神的追求以及对真善美的吟咏;从作者与小说主人公的人生际遇和人性思考等外延因素而言,可以看出作者与柳子跨越历史的精神对话和人生价值探求。仅就这些层面来看,该小说就已经体现了作为长篇标志的“长度、密度和难度”。  相似文献   

11.
金庸的武侠小说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侠义人物形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投入到爱情漩涡之中,在刀光剑影与恩爱情仇的相互交织中,演绎出一幕幕悲欢离合的人生“爱情”与“侠义”的相互融合,构成了他们完整的人格,实现了他们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作为在8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池莉的作品是以对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注和“原生态”的展示为读者所熟知的。她的“人生三部曲”系列作品(《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有的学者认为,池莉的创作在于解构,而我认为她的作品更多的在于一种建构。以这个系列作品为中心,池莉在这期间的创作,建构了一种不同于古典爱情的爱情模式。这种爱情模式的特点,是将现世生活的一切甜酸苦辣、喜怒哀乐,都看作是世俗人生爱情经历的一些无法回避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从中去体验爱情的意味,了悟爱情的真谛。从而达到其重新建构爱情的目的。这种建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显然是与现代性的建构联系在一起的,是以解构过去的爱情婚恋观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刻画人物.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药》中所使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以此来展示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4.
《哭泣的马兰花》通过对一对男女青年爱情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见长的语言表达、环境描写和叙事能力,使作品产生了一种较强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简·爱》是19世纪西方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细腻的人物、环境描写和精妙的情节百年来一直让全世界的读者们为其动容,尤其是其结尾处令人痛惜的一场大火,让情节更为扑朔迷离,也让主人公的命运显得更加波折。但是,这场大火的安排是否还有作者的其他意图呢?它对于整个故事的影响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文就试图从桑菲尔德大火这个点来分析它对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的积极作用,并通过"火"的意象来阐明它对于整个故事主题——爱情的永生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17.
蒋方 《怀化师专学报》1996,15(4):402-404
战后初期的日本,一代新作家崛起于文坛。他们冲破军国主义的期禁锢,纷纷提笔控诉法西斯势力的究兵黩武,揭露罪恶战争给日本民族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形式上,他们摒弃“私小说”中常见的自然主义创作方法,大胆引进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技巧,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战争题材文学作品,形成了日本当代文坛影响巨大的一股创作潮流——战后派文学。著名作家野间宏(1915-1911)的中篇小说《脸上的红月亮》(1947),就是战后派文学中极富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战后派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鲁迅笔下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和杨二嫂最为栩栩如生。主题往往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小说《故乡》主要通过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的韩愈《毛颖传》读后感,层次清楚、内容丰富。针对嘲笑人群,他肯定韩愈所写,尽管是小说或寓言,但有治理的功用。除此之外,柳宗元还研究了俳谐的规律与个性。于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海派作家笔下,爱情的终难圆满往往成了一种文化心态,爱情的水月镜花感受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寻梦失败的文化感受是一样的,这种情绪与整个社会任务没有完成的幻灭感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