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勇 《初中生辅导》2008,(Z5):33-35
【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译文】茅屋又矮又低,近旁的小溪边上长满了绿绿的小草。从茅屋中传出略带醉意的聊天声,用的是吴地的方音,听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受南宋主和派的排挤,被罢官,避居江西上饶(战国时吴国故地),抗金宏愿无法实现,渐萌退志.他以农民为邻,对农村风光、农民生活情趣产生羡慕之意,因而这一时期写了一些表现农村生活乐趣的诗词.《村居》就是其中一首.《村居》以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为题材,从居住环境入手,用朴实而流畅的语言、鲜明的色彩,描绘出一幅耐人寻味的农民生活画面,抒发了作者避居农村后安干现状寻求闲适自乐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3.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遭受排斥,落职退居江西带湖时的作品。作品构思巧妙,运用白描的手法,摄取了美不胜收的带湖风光和独具田园乐趣的人物活动镜头,组合成江南农村的清秋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体现出作者热爱清新秀丽、安静闲适的农村生活的情趣。全词不足50字,既不用夸张,也不用比喻,只用白描手法,便将一户农家的居住环境和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真实地描绘了出来,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上阕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两句,淡淡两笔,就勾画出农家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矮小的茅屋坐落在溪畔,绿茵茵的青草…  相似文献   

4.
5.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无)赖,溪头卧(一本作"看")剥莲蓬。  相似文献   

6.
<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无)赖,溪头卧(一本作"看")剥莲蓬。  相似文献   

7.
余家友 《考试周刊》2013,(78):25-25
<正>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是写乡村词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词人。他摆脱了当时乡间词以都市化为背景,满足士大夫审美趣味和市民消遣需求的这一潮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乡村词的顶峰。究其原因:第一,在1182年辛弃疾43岁那年之后的整整20年中,他一直生活在江西上饶、铅山农村。他热爱乡间自然风景,熟悉乡村生活情态,体悟农民喜怒哀乐,甚至自号"稼轩居士"。第二,辛弃疾终身心怀报国之志,  相似文献   

8.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几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相似文献   

9.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制莲蓬。  相似文献   

10.
原作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改写江南,小桥,流水。从水的上游远远地驶过一条小船,船上有一个年轻人,他正是刚刚辞官,打算归隐田园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看到如此清丽的江南美景,他兴致勃勃地立在船头久久地观赏着。一座座绵延不断的山川,一条条环  相似文献   

11.
从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至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曾两度迫被退居信州(今江西上饶)。在这二十余年的岁月中,他赋闲家居,有机会和农民广泛接触,更多地体察到农村生活的诗意,感受到农民身上的诗情,因而写下了大量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诗词佳篇。这首《清平乐·村居》大约是他1190年左右闲居信州带湖时的作品。全词八句,勾勒了牧村短笛式的农家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2.
原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相似文献   

13.
郑燕 《教学随笔》2014,(8):20163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选有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对上饶人来说,又是一篇绝好的乡土教材,它既可以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又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美丽上饶、热爱美丽家乡的感情。全词由静到动,动静结合。真实地反映出我们上饶农村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以词名世,其在宋代乃至整个古代词坛上的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夏承焘先生曾称:“词至东坡,花间兰畹夷为九馗五剧矣,其突起为深陵奥谷、为高江急峡,若昌黎之为诗者,稼轩也。”充分肯定了稼轩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稼轩词编年笺注〉序》)。辛弃疾一生作词数量极丰,今存六百余首,为两宋词人之冠。  相似文献   

15.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闲居上饶时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这些词作大多赞美农村风光,歌颂村居生活。《清平乐·村居》便是其中之一。词人通过对一个普通农家的描写,反映了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纯朴的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词的一、二句写景。词人用白描的手法,把由茅檐、小溪、青草三种景物组成的清丽宁静的画面勾勒出来了,为人物的出场营造  相似文献   

16.
点击精妙:1.将辛弃疾的古词改写成剧本,形式新颖,吸引眼球。2.时代、地点、人物、环境交代得很清楚,为故事的展开做好铺垫。3.人物神态、语言很富有生活气息,而且描绘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让读者仿佛在观看一幕真实的舞台剧。  相似文献   

17.
有一座美丽的小村庄,四面围绕着青山,一条清澈的小溪贯穿而过。阳光照耀着田地上的稻子,闪着淡淡的金光,一切显得那么美丽。一路走来,我看见毛茸茸的小鸡在青青的草丛里找虫子吃;毛色不一样的小狗对着陌生人不停吼叫;勤劳的老黄牛慢慢地走着,不停地“哞——哞——”叫唤;小孩子在乡间的小路上相互追赶,嬉戏打闹,好一派和谐的画面。  相似文献   

18.
从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中国文学世界中的经典名篇,作为民族文化的母乳,在教育语境中被一次次地赋予新意。经典需要重温,名篇需要重读。本刊新设的"经典重读"专栏,是"读书"栏目的子栏目,2012年,特约请苏州大学文学院的陈国安先生(文学博士)重新解读被列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名篇,每期解读一篇,旨在通过一家之言、一人之悟,激发一众师生"再读"和"重审"名篇的热情。  相似文献   

19.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一首词,这首词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易懂,内容结构层次清楚.我围绕读正确、读熟这一主线将"初读感知—精读品悟—赏读体验"丝丝相扣,有机整合,力求教学目标简单明了,教学环节简单清爽.为了让学生每一分钟都有收获,在学生朗读、理解、感悟、想象、表达的每一个过程,我都力求实实在在.只有一节课时...  相似文献   

20.
倪呜 《小学语文》2014,(3):36-37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初步理解,紧扣文字,展开想象。2.品评文字,拓展阅读,了解词人,体悟情感。3.循序渐进,练习诵读。[教学重难点] 活化文字,想象意境,练习诵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