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听力障碍儿童气质特点及其对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研究多侧重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而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自身特点直接影响到父母教养方式。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探索听力障碍儿童的气质特点及对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听力障碍儿童的气质与正常儿童的气质在专注性维度上差异显著;研究发现:影响听力障碍儿童母亲教养方式的气质的积极因素是高专注性、低活动性、低社会抑制性,影响听力障碍儿童母亲教养方式的气质的消极因素是低专注性、高活动性和高抑制性。研究对听力障碍儿童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就从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上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以比较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优劣,从而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3.
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是从家庭开始的,在诸多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家庭环境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是最主要的因素。家庭教养方式是指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亲社会性的发展,反之,消极、对抗性的亲子关系则促使了儿童的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也是实施早期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已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本拟结合中外有关对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相似文献   

5.
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受世人关注,积极心理学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结合,形成家庭积极教养方式.家庭积极教养方式理念革新了中国家长的传统观念,它要求家长通过积极的手段引导孩子从积极方面来看待问题,学会运用积极的方法论解决问题,让孩子经常体验积极情绪,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乐观向上,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探究家庭积极教养方式的作用与具体做法,对促进中国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恋爱的影响,采用爱情态度量表LAS中文版和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对173名大学生的恋爱模式、家庭教养方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恋爱模式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相关的,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董静 《教书育人》2012,(36):68-69
一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历史回顾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英文中的教养方式为Parentingpattern,因为既有精心照料又有教育抚养。"家庭一直是人的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场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长教育学》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行业、专业、工作,有数十种、上百种、许许多多:有的是修铁路、有的是盖房子、有的是种庄稼、给人治病、缝衣服等。但有一种包罗万象、最复杂、最高尚的工作,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而同时在每个家庭中又是独特的、不会重样的工作,那就是对人的养育和造就。"家庭教育总是要为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服务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时期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形式多样。下面追溯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起源及现状。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4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问题解决技能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发现积极教养方式能正向预测社会问题解决技能,消极教养方式能负向预测社会问题解决技能;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能正向预测社会问题解决技能;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在积极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问题解决技能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在消极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问题解决技能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问题解决技能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许多研究表明,在性格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家庭,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一、家庭教养对儿童性格形成起奠基作用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的要求、社会意识、道德、观念等往往是通过家庭而起作用的,家庭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家庭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它的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孩子…  相似文献   

10.
常青 《江西教育》2006,(11):29-30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许多研究表明,在性格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家庭,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一、家庭教养对儿童性格形成起奠基作用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的要求、社会意识、道德、观念等往往是通过家庭而起作用的,家庭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家庭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它的生活条件与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孩子…  相似文献   

11.
过去许多研究显示,家庭中的经济、文化与社会资本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以及人格特质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是家长究竟是透过何种机制将此项优势传递给子女,至今仍存在许多争论,特别是家庭生活的阶级差异应该使用哪些指标加以呈现,部分研究关注的焦点似乎颇为狭隘.据此,本研究试图透过质性研究的方式来了解社会阶级与家庭教养的关系,针对家长的教养行为与态度进行更为整全的描述,以探究不同社会阶级的家庭如何分配资源,进而影响子女在学校的成就与表现.本研究主要选取两个不同社会阶级的家庭个案进行探究,以参与观寨及深度访谈的方式为之,透过为期八个月左右的实证资料搜集,分析归纳出以下四个主要结论:(1)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投入影响不同社会阶级学童家庭教养的情况;(2)中产阶级家庭倾向于协作培养模式,劳动阶级家庭则为自由成长模式;(3)家庭伦理观念与性别因素亦为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来源;(4)中产阶级学童因拥有的资源丰厚,在学业上容易取得较佳表现;劳动阶级学童则因家庭与学校生活的区隔,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家庭系统的重要他人的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幼儿家长的教养观念及方式,探究祖辈、父辈两代人在幼儿教养上的共性与差异性。结果发现:多数家庭的祖、父辈共同参与幼儿的教养,父辈多为主要教养者;祖、父辈获取及解决教养难题的途径、教养观念及教养方式既存在共性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正视两代人教养的共性和差异性,发挥其中有利之处,规避存在的不足,对幼儿及其家庭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薛建梦 《早期教育》2013,(10):50-53
本研究从人类发展的生态系统论与家庭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祖父母教养的基本情况,考察了祖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能力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祖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月收入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祖父母教养方式与学前幼儿社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祖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养育维度与幼儿的领导取向以及与别人共处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同时,回归分析显示,养育维度能显著预测幼儿的领导取向以及与人共处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当前我国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存在差异及原因等问题的思考,本研究对城市中10个新中产家庭和10个劳动家庭进行深度访谈,并对其中1个新中产家庭和1个劳动家庭进行田野观察。发现城市新中产和劳动阶层父母对子女怀有共同的阶层上升希望,但也面临不同的育儿困境。新中产与劳动阶层家庭在教养方式上差异不大,两者都在积极学习使用协作型教养方式,但也出现分化的倾向。这两个阶层在教养实践中最大的差异集中体现在能否为子女提供强有力的学业支持,这将直接影响子代是否能凭借教育阶梯实现阶层上升。文化资本是新中产与劳动阶层教养方式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当前我国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存在差异及原因等问题的思考,本研究对城市中10个新中产家庭和10个劳动家庭进行深度访谈,并对其中1个新中产家庭和1个劳动家庭进行田野观察。发现城市新中产和劳动阶层父母对子女怀有共同的阶层上升希望,但也面临不同的育儿困境。新中产与劳动阶层家庭在教养方式上差异不大,两者都在积极学习使用协作型教养方式,但也出现分化的倾向。这两个阶层在教养实践中最大的差异集中体现在能否为子女提供强有力的学业支持,这将直接影响子代是否能凭借教育阶梯实现阶层上升。文化资本是新中产与劳动阶层教养方式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关系及孤独感和自尊在二者关系间所起的作用,本文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小学生学校归属感正式问卷、儿童孤独量表和自尊量表对730名2~6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父母情感温暖、父母过度保护与学校归属感呈正相关,父母拒绝与学校归属感呈负相关;(2)孤独感和自尊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校归属感之间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3)孤独感和自尊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校归属感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启示,应该从家校社三个方面协同努力,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家庭层面,父母应为子女提供积极的教养方式;在学校层面,应通过多种方式发挥育人主导作用;在社会层面,应构建完善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的家庭亲子关系存在差异,同一时代的亲子关系也有显著的城乡和阶层差别,并突出体现在教养方式上.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家庭或低阶层家庭更可能采取放纵或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而城市或高阶层的家庭更倾向于使用权威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1]当代对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的持续关注反映了家长普遍的"教育焦虑"和儿童被"...  相似文献   

18.
常青 《江西教育》2006,(6):29-30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许多研究表明,在性格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家庭,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性格的工作”。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双一流’大学新冠疫情调查”项目组于2020年6月面向全国15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收集的截面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发现:疫情期间,被调查学生积极进行着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抗疫行动,表现出了新一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本科生以不同形式参与抗疫活动,呈现出优势阶层“舍财”、弱势阶层“力行”的特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正在以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机制作用于个体发展,情感温暖型的教养方式为对亲社会行为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过度保护对亲社会行为无显著影响。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一方面,积极倡导父母对子代的温暖与鼓励型养育方式;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要消除父母过度保护教养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对幼儿具有重要影响的微观系统,随着三胎政策的放开,核心家庭育儿压力的增大,祖辈-父辈共同养育的模式越来越普遍。“三代同堂”式、“幼儿流动”式及“教养人更替”式成为目前共同养育的主要形态表现,教养人“主角”与“配角”定位模糊、不同层级教养人之间存在代际博弈及教养人频繁更替使教养方式难以一致是共同养育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不同教养人角色异化,影响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代际博弈导致家庭关系失衡,影响幼儿情绪稳定性;教养人之间教养方式分歧,影响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要明确双方教育权责、建立亲密互信的亲子关系及加强祖辈与父辈之间沟通,共同养育好下一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