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十五"计划以来两个时段的科技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考虑政府对企业投入(GTC)、对大学投入(GTU)、对研究机构投入(GTI)三种情形,分别考查其对企业创新效应的影响,发现在时段1政府投入对企业创新的引导效应远远高于其对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效应,而在时段2则表现为激励效应。该结论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投入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有意义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海外人才回流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题组 《软科学》2004,18(5):58-60
首先分析了当今世界人才需求状况以及我国海外人才流失的严重性,然后分别将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教育因素等指标进行量化并研究它们各自与人才回流数量的相关关系,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各国人才回流的经验,最终提出促进我国人才回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试图通过发挥中心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的溢出效应,带动其周边城市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但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基于增长极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构建考虑空间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利用2004—2018年全国31个中心城市和248个非...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中国2002-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以国际人才迁移和中国海归回流为研究背景,以R D投入强度作为人力资源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门槛变量,构建了门限回归模型,实证研究海外高科技人才回流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 D投入的双重门限效应显著作用于海外高科技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随着R D投入强度的不同,海外高科技人才回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U型关系,具体而言,当R D投入强度小于0.010或大于0.058时,其正向影响最为显著,介于该值之间,海外高科技人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有所减弱。该研究可以为各地区海归回流与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使其以稳健的发展步伐前进。  相似文献   

5.
6.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资金流失严重,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农村资金的外流致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谁来当农民"成为我国"三农"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资金流失的原因主要有:(1)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2)国家政策倾向;(3)农业生产规模不经济构成。基于此,本文以回流困境为出发点,构建行政机制和价格机制,以减少农村资金流出并引导资金回流:一方面,政府需要通过立法手段确保农业部门实现平均利润;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农产品价格立"宪"手段引导农村资金回流。  相似文献   

7.
国内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的虹吸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2000-2010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区域的国内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相关数据,运用面板协整计量模型,考察了国内市场规模与创新要素集聚的虹吸效应。研究表明:国内市场规模通过虹吸效应驱动人才流动并形成人才集聚,人才集聚通过迂回效应不断放大群落内需求关联、扩大国内市场规模、驱动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要素集聚与国内市场规模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和双向因果关系;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国内市场规模存在差异,通过虹吸效应引致创新人才集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促进创新人才集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探究海外人才回流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中,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海外人才回流的直接创新效应,常常忽略掉企业增加前置性资源投入所带来的间接创新效应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文章通过理论及实证分析,选取2009—2018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构建了面板模型,运用混合回归估计方法,就全国和分地区两个维度分别探究了海外人才回流的研发资金创新效应和研发人员创新效应对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海外人才回流的间接创新效应包括研发资金创新效应和研发人员创新效应。第二,海外人才回流的间接创新效应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中起到明显正相关影响。第三,海外人才回流后,由此带来的研发人员创新效应比研发资金创新效应更明显。第四,海外人才回流的研发人员创新效应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存在区域差异,研发资金创新效应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其中,在东西部地区,研发资金创新效应的提升对企业技术创新起到正向影响,在中部地区,这种影响并不显著。本文研究了在全球人才争夺战和海外人才大规模回流的背景下,企业为争夺高层次海外人才而进行的前置性资源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带来的影响,印证了海外人才回流的...  相似文献   

9.
陈怡安 《科研管理》2016,37(6):168-176
基于中国1995-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利用门槛面板模型检验了金融发展水平与海归回流知识溢出效应的关系。结果发现:海归回流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的联系显著依赖于各省市金融发展水平,只有当金融发展水平越过一定门槛值之后,海归回流才会对回流国产生显著的技术进步正效应;当金融发展水平跨越第二个门槛值时,东、中、西部地区的海归回流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均为正,且东部地区的海归回流对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加速、跃升"正效应,但西部地区海归回流对该区的技术进步效应产生的促进作用较为有限。本文认为受金融发展水平门槛限制,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省份还不能为释放更多的海归知识溢出效应提供必要的金融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10.
11.
于斌斌 《未来与发展》2011,(12):102-106
本文着重研究长三角高端人才集聚的理论支撑、问题所在和机制创新,并且提出了四大理论支柱,指出了亟需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即理念革新、制度变革和结构调整。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五项机制创新,力求突破瓶颈性壁垒,切实推进长三角地区高端人才集聚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在高等教育改革历程中一直是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目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应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意味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而且会促进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发生深刻变化。培养创造人才将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既体现出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又为造就创新人才提供了可能。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当前形势下,高等学校应当着重考虑的是以下三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评价析制:逐步采用以创造 性成果为主要依据的评价体系;选拔机制;探索非标准化和非同步化的模式;激励机制;通过淘汰和创造力补促进创新人才及时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4.
考虑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易逝品供应链,在销售努力水平及退货价格与需求及退货具有相关性的前提下,建立了易逝品供应链的退货政策模型,通过引入回馈与惩罚策略,解决了单纯的退货政策无法实现易逝品供应链协调这一问题,并重点探讨了如何确保供应链协调、如何确定最优的努力水平、最优无缺陷退货价格和最优订购量.  相似文献   

15.
人才聚集效应及其评判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人才聚集是人才流动的产物。当人才流动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产生人才聚集现象。若人才聚集内外环境、人际关系等都比较适宜,人才聚集就会出现加总作用。形成人才聚集效应。本文在分析人才聚集现象后,提出了人才聚集现象和人才聚集效应的概念以及知识溢出效应、创新效应等人才聚集效应的8个具体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人才聚集效应的具体特征进行了总排序,依次为:创新效应、区域效应、时间效应、规模效应、激励效应、信息共享效应、知识溢出效应、集体学习效应。为促进人才聚集现象向人才聚集效应转变提供了重点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回答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技术手段在农村地区的逐渐普及是否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这个问题,本文运用一项在2019年针对返乡创业者的全国性调查数据考察了电子商务对返乡创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电子商务显著提高了返乡创业企业的经营绩效,并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说明电子商务的使用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但又产生了返乡创业者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进一步,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增强信息获取优势、扩展市场性关系网络和风险承担能力来提升返乡创业绩效。另外,电子商务对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中型及以上规模企业以及第一和第二产业企业的经营绩效提升作用更大。有关部门应继续鼓励互联网技术创新,扩大中西部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加强对小微企业的电商培训力度,以缩小不同创业者群体、地区、企业和行业之间的“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高校已经开始开展交叉学科研究,促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推动产出原创性科研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站在当前推进高校综合体制改革、瞄准国际科研前沿和国内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大批优秀科研人才的高度统筹谋划,针对当前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在科研机构、管理体制、人事制度、考核评价机制、后勤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创新,促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8.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市场经济下的经济生长点和人才生长点之间遥相呼应,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高市场配置有效性,为创新人才塑造“有为求位”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