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李公法  周兴林  王涛 《高教论坛》2022,(2):19-22+28
结合地方院校特色和当地行业需求,对机械类专业“3+1+2+X”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将科研任务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强化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培养目标进行整体性与阶段性划分,依据“目标+各类项目”设计培养环节,加强师资力量、设立奖学金、优化学制管理等方式保障人才培养。该模式在学院多年探索建设下,从人才输出、制度建设、社会认可度等多个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
立体几何中,很多问题通过“距离”就能转化为平几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距离”概念,分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并注意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大有帮助。现谈谈我们的一些作法。一、“点与线、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距离的判定及应用。其依据和方法:1.有关的定义和定理;2.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4.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也是底边的高;5.球心与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6.a、b为异面直线,a∈a,b⊥a,b∩a=B,过B在平面a作AB⊥a,交于a于点A,  相似文献   

3.
李红 《人民教育》2023,(5):77-78
<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时代对未来人才的培养需求。加强学校科技教育、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作为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特色活动单位、山东省科普示范学校,济南市燕柳小学连点成线、拼线成面、叠面成体,“点·线·面·体”四维构建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探索出富有新时代“小主人”特色的科创培养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实施"卓越计划"的核心。合肥工业大学作为首批申请"卓越计划"并获得批准的61所试点大学之一,近年来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以大工程教育观为指导,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构建了由科学化的目标定位与方案优化、工程化的校企联合培养、一体化的本—硕和本—硕—博贯通培养、准工业化的校内工程训练、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的工程专业认证和中外合作办学、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构成的"七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该校特色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5.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校长如何找准这团“乱麻”的“头”,理出“线”,绕成“团”?我的经验是:头脑清阻,思路清晰,抓好“点”、“线”、“面”、“体”。校长必须胸有全局,使“点”、“线”、“面”上的工作都服从、服务于学校发展这个“体”。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与教育硕士研究生一体化培养的“3+1+2”模式,该模式是在“4+2”模式的基础上对教师教育本硕一体化培养的进一步完善。学生完成大学本科阶段前3年学习任务,成绩优异(符合学校保送生相关规定)者通过笔试、面试合格后,进入“3+1+2”实验班。通过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和“严”“精”“巧”“实”的培养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兼顾,提升了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了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所谓“几何”教学法,就是按照几何中点、线、面、体的思路整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该法需要抓住“点”,理清“线”,寻找“面”,把握“体”。  相似文献   

8.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是崭新的教学改革项目。“计划”所涉及到的对“卓越教师”概念和“卓越教师培养”内涵的理解以及课程建设等问题,都将直接关系到此“计划”实施的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对原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教材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目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真正凸显“师范性”,实现培养“卓越教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据《中国青年报》5月9日报道:武汉理工大学日前宣布,该校今年将停止所有“本硕连读”班的招生。该校招生与就业处处长信思金说,学校在“本硕连读”班市场前景最好的时期痛下决心停止招生,是为了使学校和学生都能得到好的发展。高校内部长期存在的复杂人际关系一直是学术独立的最大障碍,而“本硕连读”往往从制度上使这种人际关系更为盘根错节。在7年“本硕连读”结成的深厚“师生情谊”下,学术观点的交锋、思想的碰撞变得更为困难,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必将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对学生来说,“本硕连读”实际上是让高中生决定自己今后7年的人…  相似文献   

10.
卓越农村中学教师培养对于提升农村中学教师教育质量,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意义重大。卓越农村中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建构有其内在逻辑,要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秉承以人为本、实践取向、文化融合的理念,突出反映农村中学教育的特殊需求;在培养课程设置上,要以卓越农村中学教师一体化培养模式为依托,合理建构其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